“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辛弃疾为何提倡砍了月宫桂花树?斫去桂婆娑是用典
发布时间: 2023-07-11

本文目录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辛弃疾为何提倡砍了月宫桂花树

此诗句出自宋代诗人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 太常引·一轮秋影转金波》中,全诗“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而辛弃疾为什么提倡砍了月宫的桂花树?据词题可知,此词当作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中秋夜,为赠友之作。当时辛弃疾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治所建康即今江苏省南京市。这时作者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了。十二年中,为了收复中原,作者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起初始终坚持投降路线的宋高宗赵构传位于其族侄赵昚(孝宗),一时之间,南宋朝野弥漫着准备抗战的气氛。但经“符离之败”,“隆兴和议”,事实证明赵昚也是畏敌如虎的投降派。乾道元年(1165年),作者上赵昚《美芹十论》;乾道六年(1170年),上宰相虞允文《九议》,七年之内,连同另两篇,四次奏议,慷慨激昂,反复陈说恢复之事,但始终冷落一旁,未被采纳。在阴暗的政治环境中,作者只能以诗词来抒发自己的心愿。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己任,但残酷的现实使他的理想不能实现。想到功业无成、白发已多,作者怎能不对着皎洁的月光,迸发出摧心裂肝的一问:“被白发欺人奈何?”这一句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可以看出作者运用想象的翅膀,直入月宫,并幻想砍去遮住月光的桂树。想象更加离奇,更加远离尘世,但却更直接、强烈地表现了词人的现实理想与为实现理想的坚强意志,更鲜明地揭示了词的主旨。

结合作者当时写此诗的背景,可以看出作者是接神话故事吴刚伐桂,来表达自己的郁郁不得志。所以才提倡吴刚伐桂一解“千愁”。

斫去桂婆娑是用典吗

斫去桂婆娑是用典。根据查询相关资料公开信息显示,斫去桂婆娑出自辛弃疾的《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太常引、轮秋影转金波,斫去桂婆娑,人道清光更多,解释:砍去月亮上那树影摇曳的桂树,因为人们都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什么去桂婆娑

斫去桂婆娑
出自南宋辛弃疾的《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赏析
  咏月抒怀,早已成为古今中外诗人笔下永恒的主题。词中篇什,缠绵悱恻,伤怀念远,幽情寂寂者多;思与境谐,景与情会,“飘飘有凌云之气”(王闿运《湘绮楼词选》评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词语)者少。而像辛弃疾这样情思浩荡,神驰天外,异彩纷呈,爱国壮志隐含其中者,尤不多见,宜乎陈廷焯称其为“词中之龙也”(《白雨斋词话》卷一)。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