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桃花风起正养
发布时间: 2023-07-11

清明有“天清地明”的意思,是春季里最受人们重视的节气,这不仅与扫墓习俗有关,更是一个尤为重要的养生节气。

ー、节气概述

清明,夏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春分之后,谷雨之前。《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温上升,中国南部雾气少,北部风沙消失,空气通透性好),因此得名。”

二、饮食养生

清明是慢性疾病好发的时节。

1、饮食宜清淡,少吃发物

这时候是哮喘、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等慢性疾病好发的季节,如果这时节再吃发物的话,很可能诱发这些疾病的发生。

宜食:粳米、芝麻、花生、赤小豆、糯米、蚌肉、螺蛳、鸡蛋、韭菜、莴笋、淮山药、苹果、橘、马蹄、梨、桃、樱桃等。

展开全文

2、饮菊花茶,散冬季寒邪

清明时节,天气温暖、阳气生发,传统养生学认为“春与肝相应”,因此春养肝常保健。此时可选择具有疏散风热、清肝明目功效的菊花茶饮用,不但可以养肝利胆、疏通经脉,还可借此将一个冬季积存在体内的寒邪散发。

3、心脑血管药物需减量

现在心脑血管疾病也是好发季节,在冬天的时候血压容易升高,从这个季节开始由于天气变热,血管舒张,血压慢慢就趋于正常了,所以这时所服用的降压药物用量就要做适当的调整,包括一些扩张血管的药物,就要看看是不是需要减量。

三、起居养生

清明宜动不宜静,最适宜的运动是踏青。

1、多变天气,平肝保暖不放松

风多、雨多是清明节前后的气候特征,人们扫墓踏青,户外活动增多,如果不加留心就容易受到风邪的侵犯。无论是扫墓还是踏青,都应做好保暖工作。

饮食方面,以平肝补肾润肺为主,以健脾扶阳祛湿为食养原则,姜、葱、韭菜宜适度进食,要避免吃燥性、刺激性食物如羊肉、辣椒等,多吃新鲜上市的果蔬。

2、外出踏青,着重护肤和胃

春季的野菜种类比较多,扫墓踏青后挖些或买些野菜带回家,成为不少人的选择。如果是在市郊挖的野菜,最好回家长时间浸泡,清洗一下野菜上的污染物。

而且这时,虫类的活动开始活跃,到野外应避免深入草丛,最好穿着长袖衣裤及长靴,束紧袖领及裤脚口,避免皮肤暴露。

3、扫墓凭吊,注意心理保健

清明节是重要的祭祀节日,许多人难免睹物思人,悲痛万分。因此,清明节期间,心理保健十分重要,尤其是本身就有心理隐患和疾病的人,不要过度沉浸在悲伤的情绪中不能自拔。

4、外出踏青,“动”得不宜大

清明节还有踏青、放风筝、荡秋千等放松身心的习俗。踏青登山一定要量力而行。踏青等活动与传统意义的锻炼有区别,除了长期坚持锻炼的人,这个季节并不主张人们大幅度地“动起来”。

骨骼作为全身的支架,随着年龄的增长也会老化,出现各种关节问题,要想长寿,我们就需要从外部摄入一些关节营养物来保护骨骼,比如多吃一些曲那丁肽,它是一种多效复合型营养物质,其中富含的骨胶原蛋白,乳矿物盐,茯苓,姜黄,植物甾醇,人参等多种珍稀中草药提取物可通过抑制关节滑膜中的抗原性变,从而预防关节炎的形成,长期补充可以加速骨代谢,重塑骨组织,加强骨密度,提高骨质量,达到缓解疼痛,逆转关节损伤的作用。同时还可以在关节处形成保护膜,增加关节强度和灵活度,改善因关节炎症带来的种种状况。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