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三年级是一个分水岭?什么是汉字发展史上的分水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为什么有人说三年级是一个分水岭

有人说:三年级是一个分水岭。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从时间上看,上午放学,一二年级比其他年级,提前一节课,目的是让小朋友有更多的玩耍时间。

从作业布置上看,一二年级作业布置数量有限。一二年级小学生没有家庭作业,三年级以上的孩子,都要布置家庭作业的。

从学习内容上看,一二年级的孩子学习内容比较简单,三年级以上的孩子,学习内容较为复杂。以语文为例,一二年级的孩子,没有作文。从三年级开始,设置作文。对于大多数的孩子来说,作文可是一件头疼事。不会说,不会写,不知道如何下手。一二年级的孩子可没有这种烦恼。考试成绩,一二年级的孩子,满分的有很多。可三年级有作文,即使你写得很好,也要扣掉几分;如果写得不好,就要扣掉十来分。如果其他题目再错,还要扣分。所以,三年级的孩子,语文成绩要比一二年级低很多。有的家长认为孩子的学习成绩下降,其实不然。

你觉得三年级是不是个分水岭呢?

什么是汉字发展史上的分水岭

文字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指出:“人类从铁矿的冶炼开始,并由于文字的发明及其应用于文献记录而过渡到文明时代。

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是一个民族的传统与文化得以延续的主要手段,中华文明多亏了汉字才得以绵延不断地发展下来。在这漫长悠久的岁月里,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灵光四射,照亮了中华文明前行的道路。

数千年来,从文字图画到图画文字,再到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汉字的形体虽多有变异,但又一脉相承,忠实地记录了中华文明的光辉历程。君不见,从传统思想学术上的先秦诸子、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到古代文史典籍中的楚辞汉赋、二十四史、唐诗宋词、明清小说,哪一样不是用汉字写就。

汉字不仅传承着中华文化,它的形体及其变化本身也是一种文化,而且还是可以映射出中华古代文化诸多信息的文化“化石”。这是由汉字形体的独特性所决定的。

汉字不同于拼音文字,它不单单是一种语言视觉符号,而且是一种非常神奇的文化现象。它是凸显我们中华民族具有高度智慧的一个杰作,是我们中国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文化宝藏。

汉字由零散的、个别的字符逐渐积累,达到一定的数量后再通过人为规范,就成为了一种文字体系。据考证原始汉字在新石器时代中期产生,到它发展成初步的文字体系大约经过了近2600年之久。中国的文字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6000年前,经过六千年的历史过程中,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可以简单的归纳为五个部分,分别是声、形、象、数、理,而演变的过程为:汉字的演变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阶段,至今普遍使用楷书,但仍未完全定型。

1.甲骨文(商)

发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4500多个单字。这些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

2.金文(商)

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所以,钟鼎文或金文就是指铸在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

3.大篆(秦)

代表为今存的石鼓文,以周宣王时的太史籀所书而得名。他在原有文字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因刻于石鼓上而得名,是流传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为石刻之祖。起于西周晚年,春秋战国时期行于秦国。字体与秦篆相近,但字形的构形多重叠。

4.小篆(秦)

小篆也叫“秦篆”。秦朝李斯受命统一文字,这种文字就是小篆。通行于秦代。形体偏长,匀圆齐整,由大篆衍变而成。

5.楷书

楷书又称正书,或称真书。其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始于东汉。

6.草书(汉)

汉字的一种书体。形成于汉代,是为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

7.行书

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可以说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它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笔势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要求楷书那样端正。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行书大约是在东汉末年产生的。

隶书出现于战国晚期的秦国,关于它的产生,《说文解字·叙》云:“隶书乃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据历史考证,隶书来源于篆书的草率写法,与篆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共存。著名文字学家裘锡圭认为,在隶书形成的过程中,经常使用文字的官府书吏起到了重要作用,而程邈此人可能对隶书做过一些加工整理,因此就产生了程邈为秦始皇造隶书的传说。

我们知道,社会对文字的要求之一便是简化。一种字体通行的时候,同时也就孕育着一种更为简便的新字体。在最初的一段时间里,隶书只是官府用来处理日常事务或普通人抄书所用的俗体,直到西汉武帝以后,隶书才取代小篆成为主要字体。

初二分水岭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初二的分水岭,具体表现在这三类学生的身上

1、初一基础太差的初中生,初二就成为了他们的分水岭,很容易被分层

2、偏科严重的初中生到了初二也会把他们分层

3、初一、初二叛逆贪玩,不听父母管教,还不懂的学习的初中生,也会被分层造成两极分化

第一类初中生:初一成绩差的学生到了初二很容易被分层,这个道理相信大家一看就懂。

为了让孩子小升初能顺利过渡,所以初一的知识都是基础知识并不难,如果孩子初一简单的知识都学不懂,到了初二数学,英语,包括语文在内开始提升难度,而且又学了一门物理,因此这些在初一基础就差的学生上了初二以后更加吃力,很容易就被两极分化甩在了后面,所以这些初中生需要回过头补初一落下的功课

第二类初中生:偏科直接影响着初中生的排名和总分,最终决定他中考的结果

对尖子生来说9门功课都必须优秀,才能考上重点高中,而对于中等生来说,如果解决不了偏科问题,那么他们就进入不了前50%以前,然而很多初中生在学习中所犯的错误就是贪玩,偷懒,不愿意花时间去思考错题,整理错题,归纳错题, 那么他就掌握不了这类题型的解题方法,等到了考场上,他们面对同类型的题,还是不会做,拉低总分没能考上高中。详细内容下图所示

第三类初中生:属于执迷不悟,而且叛逆心理又很严重的初中生,他们已经习惯了在学习中贪玩,偷懒这种无拘无束的生活。

我们可以很直观的看到初中学习好的学霸们,初一初二就开始接受繁重的学习任务和压力,每天写完作业,还要整理错题,查漏补缺,还要预习新课,还要巩固复习,他们的付出决定了人家必然能够决胜中考,

反观这些初中生,他们还不愿意面对中考, 他们对待每天的作业都是敷衍,抱怨作业多,抱怨自己累,学一会就坐不住了, 更不要指望他们能够去额外刷题查漏补缺,巩固复习了,所以这些初中生败在了消极的学习态度上

初二结束以后,就度过了初中2/3的时间,同时也学完了初中60%的知识,所以对于一个初中生来说,如果成绩起来了,那么他可以在初三考一个理想的高中,如果初二成绩还是没上来,那么初三几个月的时间很难翻身。

以上内容和图片选摘自《赢在终点家庭教育实操手册》

人类历史中有哪些分水岭

罗马帝国的灭亡,西方进入千年黑暗的中世纪;南宋的灭亡,中华文明的中断和异化;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大航海时代,西方开始主导世界;拿破仑兵败莫斯科,欧洲一体化的中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