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皇帝爱长子,长子有什么特殊意义?薛丁山历史原型是谁 薛仁贵长子薛讷怎么死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为什么说皇帝爱长子,长子有什么特殊意义

从根本上来讲,这要牵扯到一个祖宗级别的制度——嫡长子继承制,这是西周周公时期就创立了的,祖宗制度不可违背,因此历朝历代皇帝都有意的培养嫡长子,教他帝王之术。

而且呢,这样做有利于稳定他们自己的统治,因为储君已经确立了,大局已定,大臣们就不用操心站队问题和社稷问题了,纵观历史,那些想废长立幼的皇帝大多数都失败了,不得不服从天下的意见甚至社稷都不稳定,个别几个如杨广李世民等都是杀兄或者勾心斗角的计谋才上位的,因此这种储君的选择在关乎江山社稷的情况下使得皇帝即使在不喜欢嫡长子的情况下也不得不培养他。

另外,在帝王之家,长子就是皇上第一个儿子,皇上对自己完成了传宗接代后继有人的任务很高兴,一般都很宠爱长子。

好了,上面三点原因就是皇帝偏爱长子的理由,感谢读完胖爷滴析史?,喜欢的就请关注留言或者转发哦~???

薛丁山历史原型是谁 薛仁贵长子薛讷怎么死的

唐朝名臣名将系列——被耻笑为妇人的薛讷和他的武街大捷

说起唐朝名将薛讷,知道的人不多,但要说起演义小说《薛刚反唐》里,薛刚的老爸——薛丁山,那知名度就高多了。

在演义小说里,他是薛仁贵的儿子,手使一杆方天画戟,娶了三个比他还猛的老婆樊梨花、窦仙童、陈金定。

在老婆的协助下,薛丁山征西成功,官至两辽王,后因为儿子薛刚惹事儿,踢死太子,惊崩圣驾,全家被杀,封入铁丘坟。

演义小说当然不是历史,不过薛丁山还是有个原型的,这便是本文的主角薛讷。我们用三个片段,来梳理薛讷的一生,看看他和演义小说中的英雄,有何区别。

薛讷画像

一、硬撅酷吏来俊臣

薛讷(649年-720年),字慎言,绛州万泉(今山西省新绛)人,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长子。

薛讷的性格真如其名,沉着勇悍,不苟言笑。初入官场不久便正面硬钢来俊臣,直接打的这个酷吏的脸。

当时,武则天专权,天下议论纷纷以为“母鸡司晨”,为封天下人之口,武后以“铸铜为匮”大开告密之门,规定:“有告密者,臣下不得问,皆给驿马,供五品食,使诣行在,虽农夫樵人,皆得召见,无实者不问”。

顿时,告密成了一件没有风险又收益很高的举动,于是“四方告密者蜂起,人皆重足屏息”。

告密相伴的,则是来俊臣、索元礼、周兴之徒的流行,“酷吏之党,横噬于朝,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于是,朝廷上下人人自危,每有落入酷吏之手,死者十九。

而以告密起家的市井流氓来俊臣,很快便得到了武后的信赖,“以为忠,累迁侍御史,加朝散大夫”。

这下小人得志的戏码,便在来俊臣身上重演,尤其是当他给另一个酷吏周兴,来了个“请君入瓮”之计后,更得武后信赖,即便如狄仁杰这般肱股之臣,都差点死在他的手上。

就是这个冤死千人,连武氏家族成员,都不敢触其风头的酷吏,却在蓝田一个小县,被薛讷结结实实的打了脸。

当时,一倪姓富商重金贿赂了来俊臣,他私自将朝廷义仓中的数千石存粮卖给了富商,这相当于私下贩卖国家储备粮库中的存粮。

当富商高高兴兴的拿着书信,来蓝田县拉粮食,被时任蓝田县令的薛讷堵住了。薛讷看过书信后,冷冷瞥了一眼,富商背后浩浩荡荡的运粮车队,嘴里干净利落的崩出俩字,“不行!”

富商当时就惊了,跺一脚长安乱晃的来俊臣,居然被一个小小的蓝田县令撅了。一瞬间,富商有点恍惚如在梦里,他追问道:“此乃来大人亲书,因何不行?!”

薛讷冷冷说道:“义仓储粮乃灾患之备,怎能绝千百人的命,让一家人发财?绝对不行!”

《旧唐书·薛讷传》:“义仓本备水旱,以为储蓄,安敢绝众人之命,以资一家之产?”

按说薛讷的小命就算走到头了,来俊臣弄死个县令,不比碾死臭虫费事儿。

好在来俊臣自己玩的太大了,居然开始罗织罪名,准备把武氏诸王、太平公主和太子李旦、庐陵王李显一锅烩了,弄得武则天也感觉不好再袒护他。

武周万岁通天二年(697年)6月,来俊臣被拖到闹市剁了,长安百姓奔走相告组团去剐他的肉,薛讷算是捡回了一条命。

从此,唐庭上下都知道了薛仁贵有个黑脸儿子,谁的面子都不给,权臣豪门都躲着薛讷走。

等到薛讷开始领军后,治军极严,这其所部在参加讲武阅兵时,军容森严岿然不动,颇得玄宗青睐。之后,朝廷使臣宣召薛讷觐见,居然进不得军营,李隆基大为赞赏,盛赞其有亚夫之风。

《旧唐书·薛讷传》:玄宗即位,于新丰讲武,讷为左军节度。时元帅与礼官得罪,诸部颇亦失序。唯讷及解琬之军不动。玄宗令轻骑召讷等,至军门,皆不得入。礼毕,上甚加慰劳。

二、被笑做“薛婆”的滦水谷之败

唐睿宗晚年时,契丹、奚与突厥联合不断威胁北方边疆,唐朝不得不放弃营州(今辽宁朝阳),退守渔阳(北京密云)。

开元二年(714年)正月,身在渔阳的营州都督突然听人传说,北方的靺鞨、奚等部落很想降唐,只因唐不建营州,无所依投,若唐重建营州,则相率归附。

营州都督大喜,马上请朝廷发兵,北击契丹,复置营州。正巧,玄宗对四年前,冷陉之败耿耿于怀,见到营州都督的奏表颇为心动。

左监门将军杜宾客和中书令姚元崇都认为,时值酷夏,天气炎热,将士们披甲执戈,携带粮草深入敌境,恐怕很难获胜。

《旧唐书·薛讷传》:“杜宾客以为时属炎暑,将土负戈甲,赍资粮,深入寇境,恐难为制胜。中书令姚元崇亦以为然。”

薛讷却上表说:“夏月草茂,羔犊生息之际,不费粮储,亦可渐进。一举振国威灵,不可失也。”

李隆基采纳了薛讷的意见,令薛讷总督兵马与左监门将军杜宾客、定州刺史崔宣道等率兵二万人出檀州(今河北密云)进击契丹。

是年六月,北进的唐军在滦河附近遭遇契丹军队,几路唐军间协调不佳,薛讷所领的部队成了一支孤军。

同时,正如杜宾客战前预料的那样,炎热的天气,让携带辎重进军的士卒们怨声载道,薛讷不得不寻机与契丹决战。

可惜,他速战速决的心态被契丹首领抓住,当唐军进入滦水山峡后,早有准备的契丹军队,从山上滚下巨石堵住前后道路,两侧崖壁上的士兵则用落石、火把、箭矢连续攻击唐军,被夹在山涧里的唐军阵脚大乱,自相践踏,死者十之八九。

薛讷领着数十骑亲兵突围逃出,契丹士卒望着薛讷狼狈逃窜的身影,嘲笑其为“薛阿婆”(老怯如婆)。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七》:“六月,行至滦水山峡中,契丹伏兵遮其前后,从山上击之,唐兵大败,死者什八九。讷与数十骑突围,得免,虏中嗤之,谓之“薛婆”。

战后,薛讷将滦水谷之败的责任,归罪于宣道和李思敬二人协同不利,玄宗下令将二人在幽州处死,不过薛讷也没因此免责,被一撸到底成了白板。只有,杜宾客因战前便上书反对得以免罪。

成为白板儿的薛讷,没在家凉快多久,一个多月后,玄宗便想起了他。是年八月,玄宗令薛讷以白衣,统领左羽林将军,为陇右防御使,进驻河源。

这次重新任命,给了薛讷一个咸鱼翻身的机会,也让他得以证明自己这个将门之后,不是白给的。

三、白衣带兵的武街驿大捷

武街驿之战是如何爆发的呢?我们还得把时间的指针向前拨动一点。

金城公主入嫁吐蕃后,唐蕃关系曾有一段修睦期,等到睿宗李旦即位,拜杨矩为鄯州都督。吐蕃发现杨矩此人贪财且糊涂,便重金贿赂了他,让他向朝廷上表,声称两国和睦,请求将九曲之地(青海省东南黄河上游地区)的牧场赠给吐蕃放牧,作为金城公主的“汤沐邑”。

李旦的脑子也不太灵光,想都没想就答应了。结果这片“水甘草良,宜畜牧,近与唐接。自是虏益张雄,易入寇”的地方,成了日后吐蕃进攻河陇的前进基地,直到天宝十二年(753年)才被哥舒翰收复。

《旧唐书·吐蕃传》:“时杨矩为鄯州都督,吐蕃遣使厚遗之,因请河西九曲之地以为金城公主汤沐之所,矩遂奏与之。吐蕃既得九曲,其地肥良,堪顿兵畜牧,又与唐境接近,自是复叛,始率兵入寇。”

公元714年(唐开元二年)5月,吐蕃大相坌达延给写唐朝宰相一封信,要求两国先在河源划定边境线,然后再订立盟约。

唐庭随即派解琬前去洽谈,曾担任朔方大总管的解琬对吐蕃君臣诡诈的伎俩十分熟悉,出使前便警告玄宗,吐蕃心怀鬼胎一定要做两手准备,最好事先在秦、渭等州屯重兵,以备不时之需。但可惜,唐庭上下都被吐蕃和谈的计策蒙蔽,没将解琬的建议当回事儿。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七》:“吐蕃相坌达延,遗宰相书,请先遣解琬至河源正二国封疆,然后结盟。琬上言,吐蕃必阴怀叛计,请预屯兵十万于秦、渭等州以备之。”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