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钦宗要逃,被李纲劝阻,靖康之难后,李纲结局如何?靖康时文有李纲,武有种师道西北军.还有汴梁以南的战略纵深,徽钦二宗为何要投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宋钦宗要逃,被李纲劝阻,靖康之难后,李纲结局如何

都说宋朝是文人的天下,文官们待遇好、地位高,吃饱喝足,闲着没事就相互掐架,党派之争贯穿始终。所以,要准确评价这些文官们时间比较难的事。包括李纲在内,有人把他说成抗金名臣,爱国将领,国之柱石。有人说他志大才疏,占据道德制高点,博取清明显贵,是北宋灭亡的罪人。

靖康之难发生后,李纲已经被贬谪夔州,躲过了金人的强制搬家。宋高宗即位后,李纲被任命为上疏右仆射兼中书侍郎,正式登上相位,并开始整顿政务和军务。然而,仅仅七十五天,李纲就在反对派的打击下,被贬谪杭州。

宰相李纲

靖康之难中,李纲是最坚定的主战派,人望极高。赵构登基后,第一时间诏李纲返京,出任右相,主持军政大计。立刚上任后,重点做了三件事:

1.罢议和,惩治“投降派”

赵构登基时,金国人已经撤退,伪楚政权皇帝张邦昌,带头拥立赵构复国。毋庸置疑,大宋复国有点出乎金国人意料,如果处置不当,金兵卷土重来在所难免。

对此,朝中形成两派,一派主张“议和”,争取迫使金国人承认南宋政权,当然,称臣纳贡肯定是跑不了的。

另一派就是坚定的主战派,以李纲为首,要求旗帜鲜明地罢黜议和,对外坚决以武力抵抗金人,对内严厉惩治“投降派”。尤其是伪楚政权期间,曾经出任过伪政权官职的人员,以张邦昌为首,必须受到严厉处置,以正本清源。

2.重建军事防御结构

在李纲的力挺下,老将宗泽出任东京留守,负责开封防御,又设立河北和河东经置司,由张所和傅亮出任经置使,负责河北和河东军事防御工作。

此外,他还在沿黄河、长江、淮河两岸,设置帅府,构建纵深防御体系。

3.惩治腐败,整顿军规

正对军政体系的腐败,他出台了新军制二十一条,力图打击腐败,促动军队建设改革。

这些措施很短命,前后只有短短七十五天,随着李纲被罢职,很多措施被搁置。究其原因,不在李纲的防御体系及新规,而是对金政策,引起了反对派的抵制,导致李纲寸步难行,甚至连赵构也对李纲的“抗金”产生动摇,不得不罢免他。

李纲被罢免后,接连遭到弹劾,一路贬谪到海南,过了两年多的漂泊生涯。后长期在福建、湖南一带任知州、宣抚使。绍兴十年,因弟弟的去世,李纲伤痛过度,一病不起,时年二月病逝,终年五十七岁。

靖康之难说李纲

为什么李纲一心抗金,却屡屡遭到打击报复?为什么宋高宗赵构,昏庸到“忠奸”不辨?

其实,朝政的复杂程度,岂是“忠奸”两个字就能说得清的。后人读史,往往受作品的倾向性影响,简单地把大臣划分成忠奸两类,粗暴地把“主战派”一律归为“忠臣”,将“主和派”归为“奸臣”,视为投降主义。这是对历史很不负责任的一种做法,这个遗毒时至今日,经常可以看到,动不动就扣大帽子,说谁是汉奸,谁爱国。

毫无疑问,李纲是忠臣,但他的主张,不能说就一定符合事宜,他的能力,也不一定能够力挽狂澜。更直白一点说,主战的可能是“误国”,主和的不一定是“汉奸”,李纲就存在误国之嫌。

事实证明,靖康之难本可以避免。金国人的入侵本就是大宋的政策失误导致,金国人的初衷也不想灭宋,只是想捞实惠,是大宋主战派不顾实情,不计后果的错误决策,导致局面无法收拾,进而导致亡国。这其中,李纲难辞其咎。

历史上通常有这么一群人,喜欢占据道德制高点,对别人乱扣大帽子,以邀自己的清誉,完全不顾实情和自己的能力。这种做法很具有迷惑性,往往能蛊惑世人,却给国家和民族带来深痛灾难。你不能说这种人道德有问题,只能说这种人迂腐不化。

靖康之难中,即便主战派的种师道,也主张迁都,因为作为军事家,他最清楚双方的实力。赵构登基后,即便主张派的吕好问,也痛斥李纲严惩张邦昌等人举措,因为他很清楚,从来就没有汉奸,对不同政治主张的排挤,就是助长党争的蔓延!

靖康之难的结果,告诉我们一个事实:在当时情况,主战派就是误国误民!难怪宋孝宗赵昚评价李纲是“志广才疏”,难怪朝臣批评李纲“特以计取显位而已,京师之祸公实使之”。

大宋的顽疾

把靖康之难的责任,全部推到主战派李纲头上,其实也是一种不负责任。无论主战还是主和,其实就是对当时形势条件下的一个个人主张,朝廷需要这种不同的声音,争议中才能看得更加清楚。

本来这种争议是正面的,可惜的是,大宋的福利待遇,滋生了一个顽疾:党争!仔细翻翻大宋的历史,你会发现,每个人的面目,其实都没有民间传说的那么清晰。比如寇准,就是党争的最主要参与者。比如王安石,都被当世打入“奸臣”行列。比如李纲,他从根子上,出自蔡京一党。

朝政一旦卷入党争,就像白布掉入染缸,你永远也没法看到原色。李纲得益于此,也受损于此。

靖康时文有李纲,武有种师道西北军.还有汴梁以南的战略纵深,徽钦二宗为何要投降

在金军第二次南下时,李纲已经被投降派赶走了,种家军也被金国分兵牵制了,其余在第一次金军南下时,赶到汴京勤王的部队也都被遣散了。

因此当宋钦宗的息兵乞和图谋落空后,才会出现了极其不利的局面:要同金军决战呢,宋军早已失去了信心,而且宋钦宗也不相信宋军能够打赢金军!

既然打不了,那么逃跑总可以吧?宋徵宗不就曾经在金军第一次南下时,把皇位扔给了宋钦宗,然后匆忙跑到镇江避难了吗?难道这次宋钦宗就不能逃跑了吗?其实这吉尸是宋钦宗犹豫不决若得祸!假如在金军围城之前,宋钦宗就离开汴京南逃,还是能够脱离危险的。可是这样一来汴京必失,北方也必将糜烂得不可收拾!

因此对宋钦宗来说,汴京是不能被轻易放弃的,一旦放弃了就会落个丧土失地的千古骂名,而这口锅宋钦宗并不想背!更何况宋钦宗还对宋金和谈抱有幻想呢?他低估了金国的灭宋野心,误以为金国也会和辽国一样会满足于岁币和互市,不会贪婪到试图一囗吞下宋朝!

结果现实给了三心二意而又惊慌失措的宋钦宗沉重的一击:金国的灭宋决心早已定下,其欲壑是决不会被岁币填平的!因此当金军阻绝了宋朝西军的救援汴京之路,并且包围了汴京之后,宋钦宗的一切打算全部化为了泡影!

于是处在君主无战心,兵将无斗志,外援业己断绝的绝境之中的宋钦宗,只得在欲逃无路的情况下向金军乞降了。最终汴京还是被金军攻破了,金军俘虏了北宋二帝之后,又将汴京掳掠一空,然后又在中原扶植了傀儡政权后,才暂时心满意足地返回了金国,这就是历史上的“靖康之变”!

综上所述:北宋二帝是在一味追求息兵乞和的心态下,才落了个能跑时不跑,能战时不战,一心讨好想金国统治者,最后反而被俘虏的可耻下场!

为什么宋朝的词文化如此发达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的顶峰,可谓前无古人后也还未来者,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繁荣昌盛时期所以才造就了唐诗的繁荣,宋朝(包据南北宋)虽然没有唐帝国的强大,但也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最为繁荣时期之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宋词繁荣的基础。宋代的词文化的繁荣原因,主要有下面几点。

(一)宋代赵匡胤建国,就制定了文臣治国的大略,搞的是以文抑武的策略,他之所这么搞主要还是汲取了自己发动“陈桥兵变”的经验,因为自己就是靠利用手中兵权夺了后周的天下,他怕武将势力大了,也效仿他发动兵变,夺了赵氏天下。文臣地位的提高,促使更多人去走读书作官这条路,以求人生的富贵,而不是凭战功求富贵。文人总会搞些华而不实的东西,比如爱风花雪月,爱歌舞升平,于是咏咏诗词呀,作作书画呀,词也就繁荣起来。

(二)赵匡胤以及赵光义是个武人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