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桔灯》文中的小姑娘是怎样一个人?冰心写的《小橘灯》真有其事吗你怎么
发布时间: 2023-07-17

本文目录

《小桔灯》文中的小姑娘是怎样一个人

《小桔灯》是冰心的散文代表作。入选语文教材后,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文中塑造的小姑娘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呢?

面对突发事件,镇定勇敢的应对,小姑娘身上释放出的是一种勇气和力量。

妈妈突然犯病吐血,小姑娘果断的跑来给医生打电话。

瘦瘦的苍白的脸,冻得发紫的嘴唇,头发很短,穿一身很破旧的衣裤,光脚穿一双草鞋,正在登上竹凳想去摘墙上的听话器……“我要XX医院,找胡大夫,我妈妈刚才吐了许多血!”……

临危不乱,处事不惊。放现在,八九岁的年龄,遇事也不过是哇哇大哭。而小姑娘确镇定自若,冒着严寒,跑来给医生打电话。这恐怕有些大人也未必能做得到。

无事皆太平,有事看才能。突发事件,更能看出一个人的能力。通过小女孩果断妥善处理妈妈吐血一事,可以看出“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逆境磨炼人的性格和意志。

压不垮的小脊梁,困难面前积极应对,贫苦生活乐观看待。

她笑说:“红薯稀饭——我们的年夜饭。”

她又像安慰我似的说:“不久,我爸爸一定会回来的。那时我妈妈就会好了。”她用小手在面前画一个圆圈,最后按到我的手上:“我们大家也都好了!”……

贫困的家庭环境,爸爸“失踪”(应该是被捕),妈妈又犯病吐血。屋里冰冷,年夜饭是“红薯稀饭”,小姑娘身处逆境,没有丝毫抱怨,没有一丝绝望。反而乐观面对,积极向上。

显然,这种乐观来自于内心的自信,这种积极来自于内心的坚强。她的“笑”更是来自于对美好未来的期盼。

善良的天性,满满的爱心。对亲人,对朋友,乃至陌生人都能付出真情。

只慢慢地从橘皮里掏出一瓤一瓤的橘瓣来,放在她妈妈的枕头边……

把那小橘碗四周相对地穿起来,像一个小筐似的,用一根小竹棍挑着,又从窗台上拿了一段短短的蜡头,放在里面点起来,递给我说:“天黑了,路滑,这盏小橘灯照你上山吧!”

你看,“我”送来的橘子,小姑娘一个也舍不得吃,剥开放到妈妈枕头边。这样的感恩,这样的挚爱,似乎已经超越了她的年龄,对于一个八九岁的孩子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我”要走的时候,天黑了,小姑娘怕山高路滑,特意做了一个小桔灯送“我”照明。

正是善良质朴的天性,才让小姑娘心里装了满满的爱,装了满满的情……

勇敢,善良,机智,纯朴,乐观,自信,是小姑娘身上所体现出的优秀品质。而这些优秀品质,也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浓缩……

冰心写的《小橘灯》真有其事吗你怎么看

应该是真有其事,下面且请听一一答来。

写文章时,冰心在重庆

冰心1933年9月发表的小说《我们太太的客厅》。林徽因组织文化沙龙,冰心不去参加这样的聚会,也看不惯林徽因被众人捧的局面,便写了篇《太太客厅》的小说影射林徽因。林徽因看了文章,恰巧从山西回来,就把带的一瓶醋送给冰心。

抗战时期,流亡西南的林徽因与冰心同在昆明居住三年,曾经一度两家相隔十几分钟的路程,也从不交往。后来,冰心应宋美龄之邀到重庆创作。林徽因却没有来重庆,和梁思成去了宜宾,曾写信给别人,说‘Icy Heart’(英文“冰心”)即将飞往重庆去做官(再没有比这更无聊和无用的事了)。

谁是冰心?

冰心是我国著名诗人、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生于1900,逝世于1999年,享年99岁,被称为“世纪老人”。

她原名谢婉莹,福建福州人,写作笔名为冰心、男士等。她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名誉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顾问,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事等职。

《小橘灯》讲了什么?

文章写冰心在一个除夕的下午,去重庆郊外看望一位朋友,不巧那位朋友有事外出。在等候朋友的过程中,冰心见到一个来乡公所打电话的小女孩。

原来,小姑娘的妈妈病得厉害,需要找个医生。小姑娘的懂事,使冰心在内心产生了爱怜。而正是冰心对小女孩家困难的关注引出了小橘灯。

小姑娘家里的很清贫,生活很艰苦,年夜饭只能吃“红薯稀饭”,妈妈又得了重病,还需要人照顾。小姑娘懂事老练地帮妈妈准备桔子:

“挑”了一个最大的桔子,“削”去上边的一段皮,轻柔地“捏”着桔子下半边,“掏”出一瓣一瓣的桔瓣,“放”在妈妈的枕头边。

在冰心离开她家时,小女孩用她那灵巧的双手给冰心做了一盏小桔灯。冰心提着这灵巧的小桔灯,慢慢地走在黑暗潮湿的山路上。

《小橘灯》实有其事

白色恐怖下的重庆

重庆,简称渝或巴,位于中国西南部,以“山城”扬名。二战时期,为中华民国战时首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远东指挥中心。1997年恢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直辖市。

历史拨回到1945年,当时抗战即将结束,长期生活在战争离乱和黑暗统治中的人们对光明充满了无限渴望。但国民党逆潮流而动,加紧了白色恐怖,重庆更是浓雾迷蒙、黑云压城。

我听说胡子昂有时候也去参加活动,声称他反对独裁和内战......后来这几名学生要去参加城里什么活动,有时我跟着他们一起去了。那时的活动也不像现在开大会什么的,有时就是在马路上,或在哪个小巷里,有人出来演讲,宣讲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种种苦难。往往听完之后,在场听众就跟在活动带头人后面,拿着小旗子走一圈,实际上就类似游行。

——《1945,从重庆走来》 采访人:林永建 陆林华 整理:丁理豪

1945年 2月20日 重庆电力公司工人胡世合在中韩文化协会饮食部检查违章用电时被特务分子田凯枪杀,引起市民极大不满。中共南方局及时领导工人和市民开展反对特务统治,伸张正义的斗争,要求缉凶偿命,保障人权,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支持,参加悼唁活动的群众达20万人次。当局于26日枪毙了田凯。

——《陪都重庆大事记要》

从8月抗战胜利的消息传来,不到两个月,蒋介石开始清算、暗杀反对内战的学生和进步人士。文中冰心朋友惊异地说:“王春林,那个木匠,你怎么认得他?……”这一情节符合当时形势。

为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白色恐怖统治,揭露其内战阴谋,1945年11月25日,西南联大、云南大学、中法大学等高校的6000余名学生在西南联大草坪集会,潘琰带领同学们高呼口号“反对内战、建设国家”等口号,再次成为了国民党特务机关的眼中钉、肉中刺。他们派遣军队镇压学生运动,最后被激愤的学生击溃.....就在特务们即将被赶出师院之际,他们丧心病狂地朝潘琰等带头学生中间扔去手榴弹,几声巨响,潘琰倒在地上,她的腹部被炸伤了。担心同学们的安危,潘琰一边死顶着大门不让特务进入,一面大喊“同学们,要团结”,话音刚落,特务们再次冲进师院,围住潘琰

——《1945年国民党政府如何对待民众示威》

《扬子晚报》2013年11月9日A9版乡公所

乡公所

1957年,冰心在写这篇文章时,想到了十二年前(1945年)春节前夕的一件往事,就把这件事作为写作材料,写进了这篇作品。那时,冰心住在重庆歌乐山,上山不远有一块平地,名叫莲花池,池边有一个乡公所,楼上有公用电话。冰心《小橘灯》的故事就是以这个地方为背景展开的。

站在冰心旧居空地上,记者无意中望向一处山坳,廖庆渝老师马上有些激动地讲解说:“对,那个方向,顺着石板路走,下面就是‘乡公所’。乡公所知道吗?就是《小桔灯》里的那个‘乡公所’啊!”据廖庆渝老师介绍,那所“乡公所”所在地后来盖起了一所小学,叫“高店子小学”。后来小学又变成了聋哑学校,附近就是区疾控中心。后来聋哑学校搬迁后,当年的“乡公所”就一直空在那里闲置了。

《访冰心抗战时期旧居“潜庐”:小桔灯重庆事》重庆晨报2010-03-24

小姑娘家的经济状况

文中对小姑娘的肖像描写:“只有八九岁光景,瘦瘦的苍白的脸,冻得发紫的嘴唇,头发很短,穿一身很破旧的衣裤,光脚穿一双草鞋”,符合生活底层一个贫苦木匠女儿的身份。

对她家里的描写:“这屋子很小很黑......上面放着一个小沙锅,微微地冒着热气”,“红薯稀饭——我们的年夜饭”也符合一个底层家庭本就贫苦又失去经济支柱情况下的现状。

综合以上几方面,当时像《小橘灯》故事那样,现实生活中确实有真实事件的发生,当然冰心会在创作时进行适度的艺术虚构加工,但文章真实性不容置疑。

《小橘灯》带来的力量

“天黑了,路滑,这盏小桔灯照你下山吧!”文中最后一句出了小姑娘语言中散发的心灵的光辉,照亮了黑夜中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