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的驼峰里真的储存的是水吗有什么作用?骆驼为什么有驼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骆驼的驼峰里真的储存的是水吗有什么作用

骆驼驼峰里面装的是水吗?骆驼是骆驼科骆驼属的动物,据报道人类早在公元前3000年已经开始驯养骆驼,从分类学上讲,骆驼为偶蹄目骆驼科骆驼属动物,有单峰骆驼和双峰骆驼两种类型。骆驼在我国内蒙古、新疆、青海等省份广泛分布,特别是在这些省份干旱荒漠草原上。

骆驼是著名的沙漠之舟,极能忍饥耐渴。骆驼为什么能那么耐饥渴?它体内的水分在哪里?前几天中央电视台“是真的吗”栏目对该问题进行了调查。有很多人说骆驼的驼峰就好像是装水的袋子,正是驼峰里面的水分保证了骆驼可很长时间不饮水,事实是这样的吗?解剖学研究表明:驼峰中贮存的90%以上都是沉积脂肪,此外还有一些少量的水分、蛋白质、维生素及胆固醇等。驼峰并不是一个储水的结构,骆驼在长期不进食的情况下,可通过驼峰中的脂肪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以及释放出大量能量供机体利用。

骆驼属于偶蹄类动物,该类动物典型特征是具有反刍特性,骆驼的胃包括瘤胃、网胃和皱胃,没有瓣胃。早在1962年,张钧昌就对骆驼的胃进行过解剖学研究,在瘤胃的脏面发现存在前腹水囊和后背水囊,网沟的左侧有前背水囊,水囊有嵴状隆起相连,据有关报道可储存5-6升水;苏布登格日勒等(2017)指出,骆驼对体内水的重吸收能力很强,特别是它的鼻腔很大,鼻甲骨呈卷轴状,因此大大增加了鼻黏膜的面积,呼吸时能使呼出气体中的水汽在鼻道中冷却并加以回收,这种解剖结构也很好地节省了水分。

骆驼确实是一种极能忍耐饥渴的动物,被称为“沙漠之舟”。它可以在没有食物的情况下生存一个月,在没有水的情况下生存3周。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数据。

骆驼的驼峰是这种动物的标志。其中94%的骆驼是单峰骆驼,6%是双峰骆驼。

在骆驼的驼峰里面其实并没有水的存在,驼峰里面基本上是一些脂肪组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肥肉”!

在骆驼长时间行走而缺乏食物的时候,这些脂肪就会自动转化为营养物质,来维持骆驼的生命活动。

骆驼身体的水大部分还是储存在身体内。当骆驼喝饱了水之后,这些水就会在体内分散开来,通过体内的血液、体液循环把水分扩散到全身的细胞内备用。

在加上在驼峰里的脂肪在转化过程中会产生少量的水,所以骆驼才可以一周不补充水,而不至于渴死。

骆驼不怕缺水的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它身体强悍的“保水”功能。

骆驼的身体有一个神奇的功能。我们人类是恒温动物,体温一般是维持在一个小范围的数值内。可骆驼的体温却是可以随着外界的气温变化而变化。在夜晚的时候,沙漠气温下降,骆驼的体温会随之下降到34℃左右。白天时,骆驼的体温可随着气温的升高而升高,一般体温要升高到40℃时才开始出汗。

这样在外界气温升高的时候,骆驼不会马上出汗,从而减少了出汗时间,进而就减少了水分的流失。

所以驼峰并不是水袋,而是脂肪组织的聚集。尽管每l千克脂肪被氧化后可以转换成1.111千克的水,一个45千克的驼峰就相当于50千克的代谢水,但事实上在摄入氧气的呼吸过程中,肺部失水与脂肪代谢水不相上下,也就是转化与消耗的水量几乎相等。这说明,骆峰根本起不到固态水贮存器的作用,而只是一个巨大的能量贮存库,它为骆驼在沙漠中长途跋涉提供了能量消耗的物质保障。如果驼峰看起来和干瘪,那表明这头骆驼最近几天没有吃东西了。

骆驼为什么有驼峰

大家好,骆驼是最大的家畜,有单峰驼和双峰驼两种骆驼是能量的储存库其内储存的脂肪相当于全身的1/5的重量食物,缺乏时便靠这些脂肪维持生命,吃得好的骆驼,骆驼峰是树立,而是圆滚滚的,没有充足的食物,骆驼峰就会瘪下去,甚至像口袋似的垂下来。骆驼有韧如橡胶的嘴唇,连尖的足以刺穿皮鞋的荆棘也能吃,骆驼饿极了,它见什么就吃什么,今天就说到这,我们下期再见,谢谢收看!

关于驼峰航线你知道多少

在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美国位于夏威夷群岛的珍珠港后,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对日本正式宣战。正当美国和日本打得不可开交之时,中国战场上中国军队却一直处于下风,而随着1942年5月日军切断最后一条中国陆上交通线:滇缅公路后,中国军队获取来自盟军物资的最大补给线实际上已经断绝。所以为了化解尴尬的局面,中美两国只能在印度东北部的阿萨姆邦和中国云南昆明之间,开辟出一条运输物资的空中通道,这就是大名鼎鼎的“驼峰航线”。

之所以被称为“驼峰航线”,主要是因为航线要飞跃通航条件极差的喜马拉雅山脉,由于当时的螺旋桨飞机性能不高,所以只能通过紧贴空气密度稍大些的山峰飞行以换取飞行效率,因为山脉起伏的原因,飞机的高度轨迹经常忽高忽低,所以得名“驼峰”。

美国人可没那么爱发慈悲心,换句话说,哪怕中国战场上阵亡再多的将士对于美国而言也仅仅只是数字大小不同罢了。推动美国开辟空中运输线路的原因,主要是中国在亚洲战场拖住了大量的日军有生力量,这些部队如果被释放压力,并投放到太平洋战场的岛屿上和美军较量,那么美军很有可能还会受到更大的人员损失,所以拿廉价的军事物资换命,对于美国人而言绝对是一项很划算的交易。

援助中国的物资自从1942年7月开始筹备,并由货轮运至印度的加尔各答港卸货,经火车运至阿萨姆邦的各大机场,然后通过运输机飞至中国云南。但在选择运输机种类时,美军犯了难,最初计划执行运输任务的道格拉斯DC-2、C-53等机型由于有效载荷限制,并不适合高空飞行作业,所以这些运输机被迫只能在喜马拉雅山的迷宫般隘口处“来回兜圈子”,危险的飞行方式使得驼峰航线最初数个月坠机率奇高。

这种糟糕的局面直到1943年4月C-46“寇蒂斯”运输机开始执行驼峰航线飞行任务后,才得以好转。相较于之前飞跃喜马拉雅山脉的各机种。C-46是一款飞行高度较高的双发涡轮增压运输机,且在载荷上也比C-47和C-87都要高,这也是为何C-46运输机成为了驼峰航线任务主要承担者的原因。

但就算是解决了飞机性能问题,飞跃喜马拉雅山对于盟军飞行员而言,也无异于自杀。在缅北地区的高山之间,整条航线平均飞行高度接近4000米,而在条件差的时候,绕行的航线甚至要飞过7000米的高山。频繁遭遇高空乱流、狂风、低温等恶劣天气的侵扰,运输机的设备老化的速度远比想象中的要严重,加之很多飞行员每天甚至要在这条极其考验身心耐力的航线上飞行2到3次,所以很多超载的飞机经常会因为引擎和其他机械故障而坠毁。

驼峰航线虽然很多都是美国飞行员,但中国飞行员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据统计在1942年到1945年,驼峰航线上一共有500架飞机坠毁,其中中国飞行员阵亡近120人,算上美国飞行员,共计牺牲超过1500人。

如果今天驾驶飞机,在天气晴朗时再次飞过驼峰航线,我们甚至可以沿着沿线反光的坠毁运输机碎片航行,因为这条被称为“铝谷”的空中死亡线上,沉睡着数千名英雄飞行员的英魂。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