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之死到底谁才是幕后黑手呢
发布时间: 2023-07-17

清军入关后,由清朝史官编纂的《清太宗实录》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崇祯二年(1629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在北京城外无计可施的皇太极采纳了谋士的计策,将之前抓来的两个太监安排到特定的营帐里,派专人看守。晚上,在隔壁营帐里住进了两个神秘的人。这两个人用极其微弱的声音(可以保证两个太监可以听到的音量)说了一个天大的秘密。秘密的内容是袁崇焕已经与皇太极达成了协议,再过几天皇太极进攻北京城时袁崇焕做内应,里应外合夺取京城。

两个太监不负众望的听了个仔细,第二天他们竟然被释放了。回去后的两人急不可耐的向皇帝做了汇报。崇祯听后大怒,下令将“叛徒”袁崇焕逮捕入狱,最后处死。

这段故事骗老百姓是可以的,用来骗崇祯是不可以的。崇祯十七岁便除掉了老奸巨猾的阉党,这区区反间计如何能骗得了崇祯?那袁崇焕的死到底是源于什么呢?

著名史学家孟森曾说过,明朝有两大祸患,一是阉党;二是言官。

袁崇焕之死的幕后黑手是党争;

崇祯二年十二月,御史高捷在温体仁的指使下上疏,弹劾在狱中的袁崇焕曾与内阁大学士钱龙锡勾结。理由是一年前两个人的一番对话。

一年前,即将上任督司蓟辽的袁崇焕曾去拜访过钱龙锡。当时,钱龙锡问袁上任后的打算。袁说首要任务是安顿东江和关宁两个地方。钱龙锡问为什么呢?袁崇焕表示坐镇东江的毛文龙不怎么听话,能用就用,不能用就杀了他。钱龙锡点头表示赞同。

当得知毛文龙被杀,崇祯的第一反应是大怒。可冷静思考后,为安抚袁崇焕,不但没有责怪他,还给予了奖赏。可不责怪不代表不记恨。

这时,言官利用此事弹劾钱龙锡不可谓不狠。钱龙锡引咎辞职,而温体仁取而代之成为首辅。

可事情还没有完。钱龙锡不死,温体仁是不会罢手的。

崇祯三年的八月,山东御史史范上疏弹劾钱龙锡曾收受袁崇焕巨额贿赂,藏钱地点都说的一清二楚。这脏栽的也太狠了。

明代律法规定,边帅勾结近臣死罪。

十天后,崇祯下旨,将二人处死。

后来的史料证明,温体仁跟袁崇焕没仇,也没想弄死他。他想整死的,是钱龙锡。

钱龙锡当年的势力很大,温体仁一直想除掉他,可苦于找不到借口。刚巧他与袁崇焕关系不错,又刚巧袁崇焕入狱。所以,只要把袁崇焕的罪名无限制的扯大,才能把钱龙锡一同拉下水。

袁崇焕之所以被杀,不是因为自己,而是因为钱龙锡。袁崇焕只是明朝内部党争的无辜牺牲品。

袁崇焕是个有理想有抱负,想为国家做事情的人。可在这个世界上,总是或明或暗的有一些潜规则需要适应,否则,无论你有多么伟大的理想与愿望,都终将被湮灭。

袁崇焕在行刑前,念出了自己的遗言:

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