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泽平对谈于丹:国学、文化和人
发布时间: 2023-07-11

目录

01 人生的意义

02 知足、知止

03 《大学 · 中庸》

04 格物致知

05 家庭、教育

06 山 、水

07 儒家 、 道家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各家各持己见,碰撞出美妙的思想之花,纷争不断的年代,成就了中华文明史的基石。

展开全文

本期大咖会客厅,任泽平博士邀请著名文化学者于丹老师做客泽平宏观直播间,畅聊国学那些事儿。

大咖会客厅

人生的意义

任 泽平:于老师。祝你节日快乐。

于丹:谢谢,咱们也祝今天晚上守在屏幕外的各位朋友,跟女性朋友们说节日快乐,跟男性朋友们说节日同乐。

任泽平:我想请教您一个问题, 在儒家、道家、法家,老子、庄子,包括周易,他们对这个问题都是怎么回答的?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人为什么活着?

于丹:不要说先秦的诸子百家各有各的答案,我们每一个对于意义也有各式各样的答案。

儒家,是中国本土上基于伦理和秩序的一门学问。认为人的意义就是修其治平,也就是说人,越成为一个角色越进入秩序,有担当,这个人就越有意义。

道家正好反着。 道家认为,人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也就是说。人作为天地之间这么一个自在体,人的意义就是要顺应。

儒家跟道家在对待时间的态度上完全不同。儒家是分秒必争,像屈原说要时不我待,要自己争分夺秒,这就在时光中在争斗的这种是一种劣势。而道家,就像陶渊明说的那样,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顺应时光,做一个高士。

跟时光竞争,会知道自己做出业绩来成为角色。而在时光中顺应,会把自己还原给天地自然,做一个高士。

这两种我们在今天怎么看?我认为 儒家教我们怎么拿得起,道家教我们怎么放得下。儒家教我们怎么样像山一样去坚持,道家教我们怎么样像水一样去变通。人要是全活成儒家,固然是很有意义,但是会累死;人要全活成道家,固然是很潇洒,但这个世界就躺平摸鱼,没有人来承担。

人最好的状态是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知道在我们社会之外,还有天地自然。我们在社会里,得建功立业,但是不要太计较。用出世心的潇洒,做入世事的担当。

人,前半辈子当儒家要拿得起,后半辈子要像道家一样放得下。很多人前半辈子用加法积累朋友、资产、人脉、学历,积累了很多以后,却被捆在那儿了。

杨利伟在飞天的时候说过一句话: 宇宙飞船最难的不是飞起来,而是回来的时候能平安的落到这个点上。其实儒家是我们生命的油门,道家是生命的刹车。

所以中国人有个观点,就是儒道兼济,也就是儒家,给了我们一个大地上的秩序,就是人人都要脚踏实地,成为一个角色。但道家,给了我们一个天空,人还可以诚物以由心,还可以独与天地精神共往来,自然因为比社会更恒久。

如果咱们要说天地人的话,就还会牵扯到佛家,佛家其实就是一个人的明心见性。也就是说一个人,脚踩大地做儒家去入世,头顶苍天做道家,明心见性,看得见自己跟世界的逻辑。

儒道是可以活在一个人身上,大概这个就是逻辑自洽中生命的意义。

知足、知止

任泽平:您刚才讲,儒家是教拿得起入世,道家让我们放得下出世,然后用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儿,人就洒脱了。人要成名成家,也要发财当官, 但千万别成为欲望的奴隶,暮鼓晨钟惊醒名利客啊!

于丹:其实您说的名和利,现在凭空让大家放下是很难的。说放得下这个事儿,归道家。老子在《道德经》里面提了几个问题:

1、 “名与身孰亲?”为了一个名誉劳心好神,最后得到的名跟你的自身谁跟你更亲?

2、大家就爱利,所以老子又问了第二句话, “身与货孰多?”你攒的这个力,是一仓库的东西算多?还是十仓库东西算多?跟你这个身来比的话,谁跟你更亲?谁跟你更多?

3、 “得与亡孰病?”你欣喜若狂,但失去时候伤心欲绝。

问完后老子说: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人越爱什么,什么就是你的软肋,这个叫甚爱必大被。多藏必厚亡,就是收藏越多,丢的越惨。

他最后给一个建议,“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人要积累东西,到一定时候得知足;人是要进步,但是到一定程度得知止。知足、知止的人就可以长久。心里的名、利、誉这些东西,如果把握的得体的话,其实是一种努力进取的动力。

道德经里说这几句话,就是知足和知止,保着人长久,这些放下不是彻底放下,而是什么东西在有度上,有底线上做好一个平衡,所以我觉得这是中国文化的智慧。

《大学 · 中庸》

任泽平:您说的有点像我们经常讲那个叫中庸的智慧叫中庸,里面有句话叫“致广大而进精微及高明到中庸。”原来大家对中庸有误解,以为中庸就是平庸,或者说是老油条,因为中庸其实不是,中庸其实是很高明的智慧。

于丹:您刚说的这两句话,让我想起了冯友兰先生94岁给自己写的字寿联,“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也就是说,我把旧时的学问都阐发,用来解释今天的命题,我要极尽高明之后,平衡为中庸之道。

中庸是什么?是平衡。

有很多人只有平淡,只有平庸,而没有极尽过高明。所以中国说诗歌也是绚烂之极,最后归于平淡。人得曾经绚烂过,才知道平淡是真,人得真正高明过,才知道中庸。

武夷山的得道法师,他曾经跟我说,空就是万有的平衡。天空上真的什么都没有吗?日月星辰,春秋往来,正因为他有自己的一个循环,我们找不到一个内在可以描述的规律,我们尊称它为天空,就是它平衡了,它就空了。

后来,我们又知道宇宙飞船可以到一个更辽阔的地方,我们称它为太空。他说太空中有那么多星球,天空中有这么多万友,所以真正平衡的人才能把自己放空了,什么都没得到的人,会被那些欲念绑架着,什么都没有的人,你不可能让他放空,意识都不足,哪来的空呢?所以我觉得平衡其实是一个高级的境界,

任泽平:其实对,因为我也定期看看《论语》、《大学》、《中庸》。其实人生的智慧,是要去阅历的,就是些人生的道理啊,不是躺平就悟道了,其实是在过程中悟道的。极高明而道中庸,你只有对人生有丰富的阅历,才知道每句话背后的含义,只有有了资本,才可以有无的境界。这很正能量,告诉年轻人不要躺平,不要以为你真的大彻大悟了,还是要在世上磨练。就像看《论语》,您也讲过《论语》,讲过《庄子》,阅进事事以后,看同样一句话,你的体悟是不一样的。

于丹:孔子曾经说过共学的四种境界。

第一个境界: “可与共学,未可与适。”一个班集结在一起,这叫可与共学。就是世界搭的平台,都在一块儿。

第二个境界: “可与共学,未可与达到。”就是你学到了真谛。所谓悟道是什么,就是你没。没有学皮毛,没有在雕虫小技上较真儿,而是真正悟道了。

第三个境界: “可与达到者,未可与立。”就是上学时候你是学习委员,考了高分,等到拿文凭毕业的时候,你不一定能够立得住,高校的文凭不见得让你可以安身立命。

第四个境界: “可与立者,未可以权。”其实在这儿是做全变之讲,就是变通。所以立起来事儿还不是最高境界,最高境界是在整个的时事变化中,顺势而为,不逆势而动。这种全变,变通,与时俱进才是最高的境界。

刚才任老师说了,人还得在事上磨,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这是王阳明的话,他认为那都叫纸上谈兵,人不经事儿哪立得住呢?所以我觉得年轻不用着急去尝试什么,只要你带着悟性,这一路上的收获最后都是自己的。

任泽平:人生其实最大的财富其实就是你的阅历。同行的人和沿途的风景比要去的远方重要。王阳明讲 “心即理,知行合一”,世上磨练自良知。不要怕犯错,不知道错,怎么能知道对呢?其实有时候犯错是在开拓人生的边界,要勇于开拓边界。人生的长度很多是一样的,但是密度不一样。我们最大的财富就是经历了更多的事儿和看的风景,当然了,每个人对人生的意义可能定义也不大一样。

格物致知

于丹:任老师刚才提到了王阳明,我举例子是最能够证明任老师这个观点,就是空学死学,或者说太年轻时候学不明白,你得这一辈子去学。

图源:澎湃新闻

王阳明就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人,他生在这个大明的中晚期,他的父亲王华是个状元,家世非常好,他从小就有心向学,曾经格物致知。人呢,在少年时空格物是格不出来的。

由于父亲是状元,等到自己考进士的时候,受到了很多人的刁难,从18岁到28岁考了十年,他最后逐渐明白“世人以不第为耻,我以不地动心为耻”。

他28岁中了二甲,进士第七名,终于可以做官了,但是又赶上皇帝不好,赶上明武松朱厚照继位。

孔子有一个原则,“君子不立危墙之下”

任泽平:“邦无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于丹:所以智慧这个事儿大家能学,装糊涂很多人是学不了。

任泽平:是的,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就这么来的。

于丹:是的。王阳明年轻的时候,他本着“虽千万人武王矣”,还不到装糊涂的那个岁数,所以那个时候他看到皇帝都这样,那怎么办呢?当然也在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