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连战连捷为何打开封都以失败告终开封周王朱恭枵很厉害吗?姓氏郑的来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李自成连战连捷为何打开封都以失败告终开封周王朱恭枵很厉害吗

周王朱恭枵是朱元璋的11世孙,他自幼深受其父朱肃溱的熏陶和教诲,以“忠孝贤明、辅政爱民”为己任。

公元1621年,袭封周王的朱恭枵,在崇祯末年,曾经三次挫败李自成起义军,攻占开封城的战略企图。

那么,为什么在李自成连战连捷的情况下,朱恭枵能够守住开封城呢?他真的很厉害吗?

为什么朱恭枵能够守住开封城?

明朝朱元璋采取了藩封之策,大封同姓诸王,他将朱家子孙,派往全国各地驻守,并且世袭罔替,想让他的朱家天下,能够千秋万代传下去。

朱家子孙在永享福禄的同时,也可以护卫皇帝,特别是在朝廷受到威胁之时,朱家藩王是能够率兵勤王,匡扶社稷的。

  • 但是,后来的历史发展,与朱元璋的良好愿景不尽相同,敢于拼死抵抗的藩王非常少见

面对起义洪流,很多藩王已经丧失斗志,首先考虑的是如何保全身家性命,听说“流寇”要来,就置大明祖训于不顾,而带着妻儿和金银珠宝弃城而逃。

比如:襄阳襄王、荆州惠王、武昌楚王等,接到农民军即将到来的战报,立马逃之夭夭。

因为李自成起义军,对明宗藩是毫不留情的,只要捉住了,往往格杀勿论,很少手下留情。

照理说,明朝的藩王们应该拼死抵抗,但是宁死不屈、抗节死义者,可以说非常少见。

  • 以至于李自成起义军,已经非常轻视这些藩王的势力,而周王朱恭枵,却让李自成损兵折将,差点命丧黄泉

崇祯14年,也就是1641年,李自成率军渡过黄河,攻占洛阳,震动天下。

与此同时,周王朱恭枵,居然亲自拿出库金五十万,赏赐守城明军,并悬下重赏:杀一贼给五十金。

他还自己出钱,来加固开封城墙,以防御起义军。当李自成攻城时,守城者用火攻,起义军士兵被烧死者,不可胜计,他们不得已才撤围而去。

次年正月,崇祯因此下诏褒奖朱恭枵说:

此高皇帝神灵,悯宗室子孙,维城莫固,启王心,而降之福也。

周王朱恭枵此举,也仅仅是挫败了李自成的攻城企图,并没有让李自成元气大伤,连崇祯皇帝都认为是祖宗保佑的结果,事实上,他对朱恭枵也是缺乏信心的。

当时,李自成根本没有把朱恭枵放在眼里,亲临火线指挥攻城的李自成,也被明朝总兵陈永福一箭射中左眼,差点命丧黄泉,此后明军将李自成称为“瞎贼”。

李自成居然在“阴沟里翻船”,无奈之下,只能主动撤军,第一次攻打开封城,就此告一段落。

  • 李自成被射伤了左眼,他于是耿耿于怀,绝没有善罢甘休的意思,不久,他又重整兵马,开始准备第二次攻打开封城。

李自成的军队,面对守军的顽强抵抗,依旧无法顺利攻下开封城。

最后,他联合另一支农民军罗汝才部,号称50万大军,将开封城围得水泄不通,开始了第三次攻城。

此时,开封正值雨季,黄河水泛滥,淹没了开封城,“城中樵采路绝”。

不久,“贼决黄河灌城,城破“。也就是说,李自成利用泛滥的洪水,攻陷了开封。

朱恭枵和他的亲属,以及部分王府官员,在起义军即将破城而入的时候,趁机逃离开封城。

他不得已,就躲藏于开封郊外的树林中,但李自成攻占开封城后,没有能力守城,不久,就被赶来救援的明军击退了。

明朝援军以船来迎接朱恭枵,他总算逃脱此劫。

李自成虽然撤走,但开封城内,已被大水浸泡,王府、宫殿都被淹没,朱恭枵等人,只好暂时寄居于河南安阳市。

朱恭枵能够守住开封城,他真的很厉害吗?

朱恭枵三次挫败李自成的战况,被崇祯皇帝知道后,曾经赐书慰劳他,并赐黄金布帛,命其暂时寄居于安阳。

经历此劫,年逾六旬的朱恭枵,已经心力交瘁。不久,便病死了。

仔细想想,朱恭枵确实比其他的明朝藩王厉害多了,他居然不惧怕李自成的军队,还能连续挫败他们攻占开封的战略企图。

但是,毕竟朱恭枵已经上了年纪,不能继续为大明朝守卫封地、拱卫京城,他可能就是大明朝回光返照的一个缩影,他确实厉害,但是也无济于事,最终还是不能改变明朝衰败的趋势。

姓氏郑的来历

郑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十三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七八。

寻根溯源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和《元和姓纂》等有关资料所载,出自姬姓,黄帝裔孙后稷之后。周厉王的少子友封于郑,后世子孙以国为氏。

得姓始祖 姬友。西周时,周厉王的小儿子友和周宣王是同父异母兄弟。周宣王在即位二十二年后(公元前八零六年)将友封在郑(今陕西华县东)地,友称为郑桓公,郑是西周建立的最后一个诸侯国。周幽王时,郑桓公见幽王无道,诸侯强大,王权旁落,预感到将有变乱,便把财产、部落连同百姓迁移到位于河南中部的东虢和郐两个诸侯国之间。郑桓公之子武公即位后,乘护送平王东迁洛阳之机,相继占领了两国的土地,在新郑一带建立了郑国。公元前三七五年,郑国被韩国所灭,郑氏公卿宗族纷纷外迁,他们便以国为氏,称为郑氏。尊姬友为郑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郑姓最早发源于今河南省的新郑县。战国时因被韩国所灭,便散迁于今河南东部及山东、安徽等地。秦汉时期,郑姓族人首迁河南洛阳,郑袭成为洛阳始祖。后郑姓族人因怀念先祖勋业,举族迁回荥阳,并世代在此繁衍发展,使之成为早期郑姓繁衍的中心。同时郑姓族人还进入邻近地区,从而使山东、安徽、陕西、山西也成为其主要分布地区。郑姓大举南迁,始于西晋“永嘉之乱”,是“入闽八姓”之一,嗣后不断在此继续发展,并繁衍播迁于南方广大地区,形成了诸多的郡望。郑氏族人在两晋之后的长期播迁过程中,还出现了诸多的名人与高官,地位均十分显赫。到了南北朝时期,郑姓已发展成为著名姓氏,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诸多领域享有特权,富贵满门。隋唐五代时期,郑姓进入第二个重要发展阶段。唐时的科举制度,使郑姓大族的政治地位受到抑制,但在文化上的优势却得以充分发挥,出现了大批科举名士,同时由于此期民族融合不断加强,郑姓也加入了新的力量,从而使郑姓在广大地区得以不断地繁衍发展。到宋元时期,郑姓继承了先祖的优势,出现了很多望族与名人,还创立了一代学宗“永嘉学派”,同时因其浙江浦江的“九世同居”也使郑姓闻名于天下,再次成为宋元时期最为引人注目的家族,人口也不断增加。到了明清时期,郑姓发展再度辉煌,在儒学、思想、文化、科技等领域独领风骚,多有建树,名人高官大量涌现,形成了郑姓在江苏、湖南、河北、贵州、广东、安徽等地均有望族出现,族人远播于各省甚至海外的局面。郑姓如今在我国分布比较广泛,尤其是在南方地区,以福建、浙江两省为最多,占到全国郑姓人口的大多数,可以说郑姓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南方姓氏。

郡望堂号 郑姓在漫长的繁衍过程中形成了许多郡望,据《广韵》所载,主要有七个:1、荥阳郡,治所在荥阳(今河南荥阳县东北);2、洛阳郡,治所在今河南洛阳东汉水北岸;3、高密郡,治所在高密(今山东高密县西南);4、雍州郡,东汉始置州,三国时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市西北);5、陇西郡,治所在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南);6、南阳郡,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市);7、会稽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顺治时移治山阴(今浙江绍兴)。

堂号:“孝义”、“孔安”、“书带”、“复训”、“立本”、“锡类”、“翼经”、“奠邑”、“务本”、“荥阳”、“博经”、“安远”、“著经”、“通德”等。

宗族特征 1、历代郑姓族人地位均比较显赫,且在经济、政治、科技等方面也都名人辈出。2、郑姓以忠孝治家,家风纯朴而著称。3、各支郑姓字行辈份排列有序。郑家清修《郑氏家谱》、湖北通山郑氏一支字行为:“令嗣承家远,宗由通德传,永升泰运日,显达盛英贤。”据民国残本《郑氏家谱》、安徽宿县郑姓一支字行为:“天禄仕志本,日文立国光。”

名人精粹 郑旦:春秋晚期著名的巾帼人物,在吴越两国长年战争时期,只身入吴作内应,助越国顺利灭吴,立下汗马功劳。郑国:战国末期韩国人,我国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