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冬至,昼短情长|这些有关于冬至的知识记得告诉孩子…
发布时间: 2023-07-11

二十四节气

传统

冬至

今日5时48分

我们迎来冬至节气

冬至,又称日南至、冬节、亚岁等

被视为冬日的大节日

冰益壮,地始坼

在中国北方地区

每年冬至都有吃饺子的习俗

你知道 冬至吃饺子

是为了纪念谁吗?

冬至这天有哪些习俗?

名家笔下的冬天,到底有多冷?

跟着教育小新一起看看吧:

今日冬至

北京时间12月22日5时48分迎来冬至节气,民间习俗从这一天开始“数九”,标志寒冬到来。

展开全文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二十二个节气,也是入冬后的第四个节气,通常出现在公历每年的12月21日或22日,它是天文意义上冬天的开始,是一年中阴阳转换的关键节气。

一候蚯蚓结: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之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都蜷缩着身体;

二候麋角解:麋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麋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麋感阴气渐退而解角;

三候水泉动:由于阳气初生,山中的泉水也已暗暗开始流动。

迎冬至,也是迎“五最”——

“最长夜”:“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这一天,是北半球一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

“最寒冷”:冬至到,数九寒天开始,我国各地气候都会进入最寒冷的阶段!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冬至过后,我国各地气候都会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常说的“进九”,民间有“冷在三九”的说法。气象资料也显示,每年的冬至前后都有强冷空气南下,导致气温骤降。

“最隆重”:冬至,不仅是最早被确立的节气,最古老的节气,也曾是最隆重的节日,甚至 “冬至大如年”。

中国古代非常重视冬至节气,也被称为 “亚岁”,排在24个节气之首。《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把冬至作为节日来过,源于汉代,盛于唐宋,并相沿至今。

“最夺目”:在这一天你还会看到,故宫太和殿“建极绥猷”四字被金光依次点亮,颐和园的十七孔桥完美上演“金光穿洞”,兵马俑披上“金色铠甲”……

“最为可期”:古人认为,冬至节,春之先声也,是个吉日,预示着否极泰来。所以,“冬至”还有一个祝福予你:愿冬日所盼,终如约而至!

冬至这天吃饺子,

是为了纪念谁?

故事还得从 医圣张仲景说起。

他是南阳涅阳人,

著作有《伤寒杂病论》,

集医家之大成,

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

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

访病施药,大堂行医,

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

正值冬季,

他看到乡亲饥寒交迫,

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

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

支起大锅,

在冬至那天舍 “祛寒娇耳汤”

医治冻疮。

他把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

放在锅里熬煮,

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

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

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

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

人们吃了“娇耳”,

喝了“祛寒汤”,

浑身暖和,两耳发热,

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

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

包成食物,

也叫“饺子”或“扁食”。

冬至吃饺子,

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

至今南阳仍有

“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传统习俗里的冬至

祭天祭祖

在气象上的特殊意义,中国古代帝王都在冬至祭天,祈求五谷丰登。这就是《帝京岁时纪胜》里所说的“长至南郊大祀,次旦百官进表朝贺,为国大典”。

民间也普遍把冬至视为各家庭团聚庆贺的节日,不仅家庭成员享用美酒佳肴庆祝,更会走访亲友庆贺送礼和祭奠祖先与神明。

“画九” “数九” “写九”

所谓的画九,实则是冬至后计算春暖日期的图。明代《帝京景物略》载:“冬至日,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 画上一枝素梅,再画出八十一个梅花瓣儿,每天染一瓣梅花,都染完后,春天就来了。“九九消寒图”有三种图式,分别为文字、圆圈、梅花三种。

“数九”从每年冬至日当天开始算起,每九天为“一九”,即第一个九天是“一九”,第二个九天为“二九”……以此类推,共九个九天,一共九九八十一天。数完了,春天就来了。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凌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写九”所写的是 “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这九个字,每个字(繁体)都是九画,每天写一画,写完这句话,春天便来了。

吃饺子 吃汤圆

在北方,饺子可谓是冬至的“标配”,俗语说“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冬至天寒,容易冻耳朵,而饺子形状与耳朵相似,便有了“吃饺子可以防止掉耳朵”的趣说。

12月21日,湖南省永州市江永县工业集中区幼儿园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包饺子。田如瑞 摄

12月20日,江苏省如皋市长江镇永平幼儿园组织教师志愿者,走进社区绘本馆教孩子们做手工汤圆,普及冬至传统习俗和知识。中国教育新闻网通讯员 徐慧 摄

南方人则喜欢在冬至这天,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汤圆或年糕,民间也有“吃了汤圆大一岁”的说法。

吃烧腊与姜饭

南方一些地方在冬至日要吃烧腊,冬至这天,晒制好的烧腊就成为两广餐桌上一道必不可少的美味,寓意加菜添岁。冬至日,吴川人素有冬至“吃姜饭”的习俗。

文字里的冬日

“太冷了!”这是现实世界对于寒冷的生动表达。而当我们进入文学世界,名家笔下的冬天也有刺骨的寒冷和独属于冬日的抱怨与快乐。

一起来感受一下吧!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唐〕白居易《夜雪》

一封锁了大地的时候,则大地满地裂着口,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几尺长的,一丈长的,还有好几丈长的,它们毫无方向的,便随时随地,只要严冬一到,大地就裂开口了。

严寒把大地冻裂了。

——萧红《呼兰河传》

那样的夜里,窗台上的一摞碗冻得硬硬的,掰也掰不开;灶台上的洗洁精也冻上了,醋冻上了,湿抹布冻在锅盖上,抠也抠不掉;没有缝儿,墙角却飕飕蹿着冷气,室内的墙根下蒙着厚厚的白色冰霜…… 我们在这个大冰箱里睡着了,每个人的嘴边一大团白气,身上压着数十斤布堆,再也没有寒冷了。

——李娟《我们的裁缝店》

那是个冬天,冷得猪都抱堆儿睡觉,他想不来刺猬和刺猬如果冷了会不会也抱着睡呢,哪有怎么抱呢?

——贾平凹《古炉》

北平的冬天,冷虽则比南方要冷得多,但是 北方的生活的伟大幽闲,也只有在冬季,使人感受得最彻底。

——郁达夫《北平的四季》

风大得很,我手脚皆冷透了,我的心却很暖和。但我不明白为什么原因,心里总柔软得很。 我要傍近你,方不至于难过。

——沈从文《湘行书简》

我知道“冬”毕竟是“冬”,摧残了许多嫩芽,在地面上造成恐怖;我又知道“冬”只不过是“冬”,北风和霜雪虽然凶猛,终不能永远的统治这大地。相反的,冬天的寒冷愈甚,就是冬的运命快要告终, “春”已在叩门。

——茅盾《冬天》

冬至大如年,人间喜团圆。

有人说冬至是一个思念的节气,

离春节的团圆越来越近了。

如果你也想家了,

记得在今天给家人打个电话

关心家人的冷暖,诉说自己的思念。

愿你 冬至福至快乐至,

团团圆圆健健康康过冬天!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综合自新华社、央视财经、青岛市图书馆、甘肃省教育厅、央视新闻

图片来源:包图网、中国教育新闻网

本文只为传递信息,如存在文章/图片/音视频等资源使用不当的情况,请联系中国教育新闻网。

本期编辑:戚悦

觉得好看,点赞在看!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