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事角度如何解读斯大林格勒战役作为转折点意义?假如让美军代替苏军参加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果会怎
发布时间: 2023-07-06

从军事角度如何解读斯大林格勒战役作为转折点意义

斯大林格勒战役作为东线战场的转折点最明显的标志就是战损比的变化,通过比较斯大林格勒战役前后的东线苏德两军的损失可以直观的感受东线局势的明显逆转。

我们以斯大林格勒苏军大反攻发起日作为节点,也就是1942年的11月19日,在此之前,也就是德军的“蓝色”行动期间,苏军沿沃罗涅日到斯大林格勒方向的各方面军共伤亡了121万人,其中70万是不可挽回的损失(阵亡、被俘、失踪)。而对应的德国第6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在“蓝色行动”期间伤亡了约13万人,罗马尼亚军队4万人,匈牙利军队3万人,以及德军第2集团军和意大利第8集团军的伤亡,总计应该在25万人以上,也就是说在11月19日苏军反攻之前,双方的损失比是121万:25万,这几乎是接近5:1的战损了。

而在11月19日到第二年的2月2日,即从苏军发起“天王星”行动到德军第6集团军全军覆没这段时间,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地域参战的诸方面军,一共伤亡了48.5万人,其中15.4万人是不可挽回损失。而轴心国的伤亡则达到了50万人,其中斯大林格勒包围圈损失超过25万人,罗马尼亚第3、4集团军和意大利第8集团军和德军B集团军群的损失也有10万多人,顿河集团军群在12月到次年的1月也损失了10万人。这样这一时期苏军和德军的战损是48.5万对50万人,近乎1:1的比例。

以上的对比相信大家都可以明白为何斯大林格勒战役是战争的转折点了,战损比的根本转变反映出斯大林格勒战役前后双方态势的急剧变化。在此之前,苏军付出了120万人的伤亡没能歼灭轴心国任何一支成建制的单位,而在此之后苏联歼灭轴心国整整4个集团军(德军第6集团军、罗马尼亚第3、4集团军、意大利第8集团军),此外还重创了两个集团军(匈牙利第2集团军和德军第2集团军)。最为关键的是苏军可以迅速的弥补这170万人的损失,而轴心国这100万人的损失却是无力弥补的,5个集团军在德军的作战序列中消失,德军再也没有多余的兵力实施之前那样的大规模战略进攻了。

假如让美军代替苏军参加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果会怎样

斯大林格勒战役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一阶段苏军在城内坚守,二阶段反攻合围德军奠定胜局。如果换美军来,论长时间城市保卫战,二战美军没有这样的战例,不知道他们能否守得住。

论钳形攻势合围德军重兵集团,二战美军在战争中期根本不愿意干,所以赢得不会彻底。

先说坚守阶段,德军攻入斯大林格勒市区之后,苏军拼死坚守,利用每座房屋,每座废墟和德军展开拉锯,特别是在马马耶夫岗,双方几经易手。

从1942年9月13日德军开始攻城到1942年11月19日苏军发起天王星行动,城内巷战打了两个多月。

如果从1942年7月17日双方在斯大林格勒外围地区交火开始算,那么防御战是4个月

美军在二战时期没有长时间坚守某个城镇的案例。

有人可能会想起第101空降师在阿登战役中保卫比利时小镇巴斯托涅的战例。

这一战中,101空降师代理师长麦考利夫面对德军的劝降,直接回复NUTS,拒绝投降。

但是,美军第101师进驻巴斯托涅的日期是1944年12月20日,12月28日就解围了。

美军总共就打了8天的保卫战,和斯大林格勒4个月的防御战怎么比?

还有一个在中国知名度不是那么高的保卫战,是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美国海军陆战队在岛上从1942年8月守到12月被其它部队替换,也是大约4个月。

但是瓜岛之战的决定性战斗不是海岛上的地面战斗,而是埃斯帕恩斯角海战、圣克鲁斯群岛海战、瓜达尔卡纳尔海战和瓜达尔卡纳尔海战这些海上战斗。

日本军队愚蠢的“万岁冲锋”对美国海军陆战队的压力远不如德军在斯大林格勒的猛烈进攻。

二战美军比起苏军来说,有几大优势:

海军舰队要强得多,但是那些火力威猛的大型军舰没法驶入斯大林格勒附近的伏尔加河,帮不上忙。

战略航空兵强大,也许能帮巷战中的守军减轻一些压力。

摩托化程度高,但巷战拼的是步兵拉锯,斯大林格勒的守军主要靠伏尔加河的水上运输进行补给,这一优势无法在斯大林格勒的坚守阶段充分发挥。

再说反攻阶段。

美军的战略航空兵能为反攻提供强大的火力掩护。

摩托化程度高的美军能够更好地进行推进。

苏军在反攻阶段的天王星行动中,对德军的攻城部队已经附近的意大利、罗马尼亚和匈牙利军队进行了合围,成功歼灭了德军第6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的一部分。

苏军第24坦克军甚至冲到了德军的后方机场。

但是,二战美军非常不想进行如此大规模的合围战,几大机会都被美军高层拒绝了。

1.法莱斯包围战

法莱斯包围战是盟军冲出诺曼底滩头之后,继续打击德军的战役。

本来这一战有机会把败退的德军彻底包围歼灭,但是美军没能调遣充足的兵力把德军彻底包围,导致大约10万德军成功从包围圈中逃跑。虽然战役以盟军的胜利告终,但是德军依然成功地撤走了不少有生力量。

2.市场花园行动

市场花园行动的计划主要是英军制定的,但美军也参战了。

整个计划就很奇怪,为什么比安排钳形攻势,围住德军的重兵集团然后消灭,而是排伞兵控制重要桥梁,然后让地面部队去接应?

这种一字长蛇式地推进就是非常令人迷惑的操作,换德军或者苏军,这种方案恐怕在计划阶段就会被无情地否决。

3.阿登反击战

在阿登战役的后期,美军逐步扭转了被偷袭的狼狈之态,一点点地击败了德军。

此时,曾有一些美军将领强烈要求派遣机械化部队发动钳形攻势将败退的德军全部合围然后歼灭。

结果美军高层直接拒绝,导致美军只是把德军击退,而没有大规模地合围德军。

直到二战末期,面对兵员素质,兵力和武器装备水平大幅度下滑的1945年,盟军才在莱茵河战役和鲁尔战役包围消灭了德军的一些战斗力大不如前的重兵集团。

可见,美军高层组织大规模歼灭战的意愿和能力不足,面对二战中期甚至后期的德军精锐,他们是没有底气打大歼灭战的。

因此,如果换美军去打斯大林格勒战役,前期是否收得住,不知道。

后期能否彻底歼灭德军,美军连想都不敢想,怎么获得全胜呢?

阅读更多军事内容,请关注 近卫步兵师

为什么德军没能避免斯大林格勒的巷战

德军能够避免陷入斯大林格勒的巷战的唯一方法就是一开始就以装甲部队做一次深远的突击,在苏军该来不及加强斯大林格勒的防御之前通过突袭来占领这座城市,最重要的就是时间。

当时苏军南翼的防线还在顿涅茨河以西,斯大林格勒属于大后方,并没有重兵防守,是苏军在顿涅茨河防御崩溃后,从前线撤退下来的部队分别撤向了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这才大大加强了斯大林格勒的防御,随后其他防线上的预备队开始向斯大林格勒增援,同德军开始了旷日持久的作战。所以德军要想快速的占领斯大林格勒,避免陷入残酷而又漫长的巷战就必须赶在南翼的苏军撤入斯大林格勒和莫斯科的预备队进入斯大林格勒之前冲入斯大林格勒。

所以德军要充分利用南翼苏军在顿涅茨河一线已经全线开始战略后撤的机会,集中第1装甲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向斯大林格勒方向展开追击,而不是只让以步兵师为主的第6集团军进军斯大林格勒,如此不仅可以使苏军在顿河一线建立防线的企图破灭,行动再顺利的话,连斯大林格勒的防御也极有可能来不及加强,最终在三个集团军的强大兵力的进攻下,斯大林格勒必然会快速的失陷。

实际的情况是,德军在突破顿涅茨河后,将进攻矛头转向了南方的罗斯托夫,将两个装甲集团军都转向了那里,向斯大林格勒进军的德军兵力被大大削弱了,没有了装甲集团军则意味着德军的突击能力的大大降低。直到第6集团军在顿河一线陷入苦战时,才又将第4装甲集团军调回到该方向上,但是这一来一回已经浪费了时间,也没能抓住南翼苏军溃败的机会,苏军已经明白德军占领斯大林格勒的企图,在莫斯科防线的战略预备队已经源源不断的开向斯大林格勒,德军失去了快速占领斯大林格勒的机会。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