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死刑犯人砍头的时候,犯人会不会感觉到疼,为什么?路易十六上断头台,为何说是替路易十五背黑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古代死刑犯人砍头的时候,犯人会不会感觉到疼,为什么

这是一个让人感到困惑的问题,因为脑袋被砍掉后,其他地方还能有一点反射反应,但是遭到这样处置的犯人,没人能够再说话,究竟疼还是不疼,人家也没法说出来。现代的一些实验倒是很想证明这个问题,可是这问题,只要死人不说话,什么说法都不足为信。

不过,有一种情况,犯人是会感觉到疼痛的,而且疼得要命,就是刽子手有意或者无意,没有瞄准犯人的脖子,砍出去后可能砍了半截脑袋,没有立刻死去,又或者一刀下去,砍到了肩膀,又或者用力太小,刀口入脑三分,没有一刀砍到底。

这样的情况下,犯人没有立刻死去,却被砍得受伤,流血的时候自然会伴随着巨大的疼痛,犯人当然会很有感觉。

那么刽子手是什么人,他们怎么会砍歪呢?

在我国古时候,负责砍头的刽子手,几乎从来不避讳自己的面貌,一般都是大大咧咧地露着半截胸脯,然后公然砍了犯人的头。这些人个个胆子极大,看起来对砍头这种事根本不在乎。

那么这样的人,究竟是什么来头呢?

其实古代行刑之人有两种,一种是军队里面的士兵,这些人往往在阵前拼杀,杀死过很多敌人,早已将生死看淡,砍掉犯人的脑袋根本没有丝毫不适,可能就像我们一刀切开个大西瓜一样自然。

还有一种是家传的,别看现在我们似乎能学到很多的技术,其实还有很多东西,那些师傅们是不会传授给外人的,在古代更是如此,砍头那可是一门糊口的好本事,所以经常就被当成了家传的本领。

花钱买个痛快

不管是哪种人,只要做了刽子手,就掌握行刑的权利,而就算是再好的刽子手,也难免会有失手的时候。所以行刑的时候,是允许出现一些小失误的,当然,如果三天两头地砍头连着筋,这种肯定是要被追究的。

因为有这么一个权利,所以犯人的家属经常会为此事感到烦心。很多时候古人是很坏的,做刽子手那是为了糊口,而为了赚更多的钱,他们经常会故意砍歪了一点,既不会被处罚,又能让犯人惨叫半天才死。

于是很多犯人的家属,为了让他们速死,竟然要花钱买通刽子手,请求他们一刀毙命。既然要花钱买个痛快,自然也就侧面证明了,没一刀砍死的犯人,那是极为痛苦的。

当然究竟有多痛,我们现在也无法想象,但是刑场上也就砍头这种事情,听说有人会塞钱给刽子手,没听说其他刑罚能得到这样的打点。

其实,大部分人都认为,一旦脑袋没了,人就没有了痛觉了,毕竟一刀下去,血管立刻被切断,神经立刻就没感觉了,又怎么会疼呢?我们平时被割到了手臂会疼,那是脑子感觉到了,但是遇到脑袋被砍了,还有哪个部位能感觉到疼呢?事实上,直接砍头算是比较舒服的死法,真正为了让人感到痛、难受的,是活剐、绞刑、炮烙这类酷刑,这些才是为了让犯人痛苦而发明的刑罚。

路易十六上断头台,为何说是替路易十五背黑锅

路易十四的继承者路易十五(1715-1774年)性格缺陷,懒惰骄奢,生活放纵。他让宠臣和情妇管理法国,虽有能干大臣也无济于事。当时的法国由于长年频繁的战争已国库空虚,并且在路易十四时期为了一时的征服而牺牲了建立殖民地和发展商业的机会。路易十五不设法减少政府开支却比路易十四更为挥霍。路易十六接了个烂摊子,虽有心为善,却无能为力,无法像普鲁士的弗里德里希那样力挽狂澜维持专制政体。路易十六性格易变,经常摇摆不定,有点类似中国明朝末年的崇祯皇帝,将改革干将杜尔阁免职,加速了波旁王朝这艘破船的下沉。1793年1月21日,可怜的路易十六在已被推倒的路易十五的塑像前被斩首了。综上可看出,法国大革命的结局是推翻了君主立宪制,建立了共和国。上了断头台的路易十六在某种程度上替路易十五背了黑锅。

法国断头台究竟杀了多少人

大家好我是以史为鉴墨上桑。

之前再看《人类酷刑简史》的时候就提到了法国断头台的一些事迹,这会以史为鉴墨上桑再给大家分析一下看能不能考证出有多少人死于断头台。

一,断头台的发明

断头台始于法国大革命时期,在此之前,死刑对于贵族和平民有很大的差距,只有贵族才享有迅速死亡的斩首。而普通人只能被慢慢折磨致死。

法国大革命后在法国医生约瑟夫·盖卢定(Joseph Guillotine)的率先倡议下,通过了一项法案:所有死刑(包括平民)都使用无痛砍头刑具执行。它可以施用于任何阶层的罪犯,至少在死刑上法国人实现了完全的平等。

于是盖卢定在用公共医院的尸体做了大量实验后,1792年4月4日,第一台断头机在巴黎的格雷沃广场粉墨登场。4月25日,它顺利地砍掉了第一个死囚的脑袋。

二,大规模推广砍头机器

大革命爆发两年半后,法国政府通过了一项法案,批准断头机作为共和国执行死刑的刑具。这台被称为“盖卢定夫人”(Madame Guillotine)的笨拙的新式杀人机器迅速声名鹊起,短时间内遍传法国。

它还有许多绰号,例如“人民复仇者”(The People’s Avenger)、“国民剃刀”(The National Razor)、“圣盖卢定”(Saint Guillotine)等。1793年路易十六和皇后玛丽安东尼特喋血断头台,才有了新的绰号“路易松”或“路易赛特”。

甚至孩童的玩具中出现了用玻璃和瓷器做的洒满香水的断头机模型。

三,砍头效率极高

砍头机器在大众眼前一亮相就受到了爱看热闹的法国人的热烈欢迎。很快,改进版的盖卢定四处涌现,有些带有复合刀刃,有些则像多蹲位厕所一样,一次可以处决多个犯人。

于是各种绰号为“盖卢定夫人”的砍头机器在法国大革命时期以每周结束上千反革命者的速度高效工作。最后连法国大革命的领导者罗伯斯庇尔也被送上了断头台。

在罗伯斯庇尔执政的恐怖时期内,至少有16 594人在断头台上人头落地。其中,1794年6月-7月间,1351人在巴黎被处决。在法国大革命时期,因为断头台不够而被排枪射击处死的更多了。

而从断头机诞生到退出历史,保守估计至少砍掉了6-7万颗脑袋。真要统计详细的数据,估计不太可能了。

我是以史为鉴墨上桑,每天都有有趣的历史故事,欢迎关注。

使用近200年的法国断头台,为何在1939年处死一名杀手后被取消

电视剧里常常会出现这么一句话:推出午门,斩首示众!

(魏特曼被斩首)

“斩首”通常是和“示众”联系在一起的,因为早期的死刑是为了震慑围观者。也就是说,通过处决罪犯,让围观群众不敢犯罪。但是围观者的反应,往往出乎统治者的预料。

欧根讷·魏特曼,1908年出生于德国的法兰克福,青少年时期就开始犯罪,并且在德国坐了5年牢。出狱之后的魏特曼不思悔改,依然以盗窃抢劫为生。短短几个月的时间,他在法国抢劫杀人,受害者达到了6人。

最终,魏特曼被捕,并被判处死刑。

像这样罪大恶极的人,当局依然希望用断头台的处决方式,震慑民众。于是,1939年6月17日,在凡尔赛镇圣皮埃尔监狱外,魏特曼被公开处刑。实际上,当时的公开处刑已经非常少了,欧洲司法改革在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已经渐渐的抛弃死刑,更别说公开处刑了。


但是,对待魏特曼这样的罪犯,似乎还有必要进行公开处刑。

(行刑前的魏特曼)

围观的人其实并不多(和18世纪之前相比),而且行刑速度非常快。魏特曼斩首之后,立刻就被装进了旁边准备好的棺材里……在不远处的一处公寓窗口,有人偷偷录下了二十多秒的行刑过程。

因为旁观者的表现过于夸张,“恶心、不守规矩、拥挤、叫嚣”,完全把死刑当成一场“娱乐表演”,让法国人觉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