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的释义?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什么意
发布时间: 2023-07-11

本文目录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的释义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出自《论语.述而》,孔子认为作为君子要有广阔的胸怀,做事光明磊落,坦坦荡荡,不记得失,能容忍别人。而心胸狭窄,与人为难,与己为难,且时常忧愁,局促不安,就不可能成为君子。
“坦,安也。荡荡,指广远之称。戚戚,时时忧愁思虑之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自古以来就是人民所熟悉的名言警句,写成条幅,悬于室中,以激励志。
特别说明一下的是,这里的君子自然是指品德高尚之人,但这里的小人却不是我们现代常说的“卑鄙小人”中的那个小人,这个“小人”和君子相对,其实指的是没有那么高尚的品德修养的普通人。孔子此话的本意应该与先秦时期“君子“和“小人“的含义相吻合。那时,君子指国君、贵族等统治阶层的人;小人指底层老百姓。君子是“治人“者,有治理天下的责任,决定了君子应该胸有大格局,坦坦荡荡;小人是“治于人“者,除了心心念念柴米油盐,当然是戚戚然心无大事胸无大志。
君子为什么坦荡荡?因为君子无私,无我,大爱。有这个境界了,心中不会有挂碍,仁义普于天下,心中便不会因为一些私利之事困扰。
小人长戚戚,这是因为小人以我为中心,以我自己的利益为主导,以自己安危为重点。心中是非多,自然忧戚,没有一颗安宁。并且欲望膨胀,毫无休止。
这也是孔子在告诉人们,要如何使得自己生活质量提高?这不仅仅是在于外在事物,更在于内心。有一句话说得好:若无闲事上心头,便是人生好时节。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什么意思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意思是:君子光明磊落、心胸坦荡,小人则斤斤计较、患得患失。

出自:春秋孔子弟子《论语·述而篇》。

这是我们在评价一个人的修养时,经常引用的一句话。然而越是熟悉的东西,越不见得真正的理解,或者说是对其含义的解读都是似是而非的。

君子“坦”的含义就是,心胸坦荡,君子胸怀宽广,所以对得失不怎么计较,就是“坦荡荡”。“坦荡荡”的价值观念,内涵人生修为上的人格情趣和精神底蕴,意味着做一个堂堂正正之人有着什么样的价值坚守和心灵体验。

人生义利、公私和得失上的一念之择、一念之差,决定了我们活着的意义和价值,影响着生活的乐趣和生命的体验。相反小人因为心胸狭隘甚至阴暗,所以不仅斤斤计较,甚至还常想着算计别人,所以经常是患得患失,牢骚满腹,只能终日“长戚戚”。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什么意思

      01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的意思是君子心胸开阔,能够包容别人,小人爱斤斤计较,患得患失。出自《论语·述而》,是自古以来人们所熟知的一句名言。许多人常常将此写成条幅,悬于室中,以激励自己。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句话出自《论语》,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君子心胸宽广坦荡,而小人则时常陷入忧思之中。需要特别说明一下的是,这里的君子自然是指品德高尚之人,但这里的小人却不是我们现代常说的“卑鄙小人”中的那个小人,这个“小人”和君子相对,其实指的是没有那么高尚的品德修养的普通人。
      君子大多饱读诗书,对这个世界的理解比较透彻,他把世间所有事情都看开了,所以在面对事情的时候,可以做到宠辱不惊、心胸坦荡,自然也就没有那么多的烦恼。像孔子最喜欢的弟子颜回,就是个君子。
      颜回身居陋巷,吃的是粗茶淡饭,别人都受不了这样穷困的生活,可颜回却安贫乐道,不改志向。颜回一心追求人间正道,心胸坦荡,对一切困难总能泰然处之,已超脱了普通人的范畴,进入了君子的境界,值得我们学习。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的意思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的意思:君子心胸开阔,能够包容别人,小人爱斤斤计较,患得患失。该句出自《论语·述而篇》。《论语·述而篇》是《论语》的篇章之一,共包括38章,是学者们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时引述较多的篇章之一,共包含六方面的内容,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态度,孔子对仁德等重要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释,以及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张。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原文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翻译

  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注释

  (1)坦荡荡:心胸宽广、开阔、容忍。

  (2)长戚戚:经常忧愁、烦恼的样子。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赏析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是自古以来人们所熟知的一句名言。许多人常常将此写成条幅,悬于室中,以激励自己。孔子认为,作为君子,应当有宽广的胸怀,可以容忍别人,容纳各种事件,不计个人利害得失。心胸狭窄,与人为难、与己为难,时常忧愁,局促不安,就不可能成为君子。

  创作背景

  《论语》是孔门弟子集体智慧的结晶。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论语》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作者介绍

  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什么意思 出自哪里

出自《论语·述而》,是自古以来人们所熟知的一句名言。可以翻译成:孔子认为,君子心胸开阔,能够包容别人,小人爱斤斤计较,患得患失。

原文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

孔子说:“君子光明磊落、心胸坦荡,小人则斤斤计较、患得患失。”

注释

荡:清除,洗涤。坦荡:形容率真无杂念,心神安宁的样子。

戚:在古代的意思形声。从戉,从尗,尗亦声。戉(yuè),斧子。戚戚:形容不断用斧子砍伐的声音。

评析

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

坦荡之人不为事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