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州笔架山历史(锦州的历史文化
发布时间: 2023-07-10

本文目录

锦州的历史文化

锦州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悠久历史的城市。“老马识途”的故事、著名的“松锦大战”都发生在这里。震惊中外的辽沈战役战略决战,使锦州成为了一座英雄城市,更让“新中国的曙光从这里升起”。毛泽东主席锦州那个地方出苹果的历史名言更使锦州蜚声海内外。 紫荆朝旭:“紫荆山在城东十五里,凌水环其下,日初出,若水捧日而上”。古人有诗赞之:“紫荆高耸古城东,曙色平分瑞霭浓,烟锁层峦迷翡翠,岚腾绝顶隐芙蓉”。
锦水回纹:锦水即小凌河水,回绕古城,波纹如锦。明代军事家、诗人孙承宗说:“锦水从西北绕城西折而南,复折而北,当城之东,大作波涛,细作绮縠,洋洋悠悠有回纹之致,曰锦水回纹”。
凌河烟雨:小凌河烟雨之景幽美如画。明军事家、诗人孙承宗说:“小凌河在城东十五里,绕望海山。山出其前,即晴晓,亦如烟鬟,乃若蒙蒙细雨……曰凌河烟雨”。
笔峰插海:在锦州南海中。孙承宗说:“笔架山在城西南六十里,三峰高下如笔架然,大海波澜浴其下,曰笔峰插海”。
虹螺晚照:虹螺山位于锦州城西。与紫荆朝旭相照应,此景为每当夕阳西下,晚霞西照虹螺山峰,遥望日落虹螺山顶,则远山红日,霞光四射,河水中重现山影,呈“虹螺晚照“奇观。
石堂松雪:在锦州城北15里观音洞山南麓,即明建普陀寺。早年寺前有古松数株,每年冬季瑞雪飞临,石堂前松雪挺拔,傲然屹立,生机盎然。
汤水冬渔:太和区女儿河支流汤河子曾为一温泉,冬季亦不结冰,且有鱼游动水中。可以用网打鱼。故称“汤水冬渔”。
古塔昏鸦:今锦州城内的大广济寺前的辽塔,于夏季黄昏,日落西山,在晚霞余辉映衬下,有成群鸦雀绕塔翻飞嬉戏,给古城增添了一派生机,黄昏时分观“古塔昏鸦“别有情趣。

笔架山的历史文献记载

孔晔(“晔”字原空阙,据明抄本改)《会稽记》云:“射的山,远望的的,有如射侯,故曰射的。南有石室,可方丈,谓之射室。传云,羽人所游憩,土人常以此占谷贵贱。谚云:‘射的白,米斛一百;射的玄,米斛一千。’”孔灵符《会稽记》云:“射的石水数十丈,其清见底。其西有山,上参烟云。半岭石室,曰仙人射堂。水东高岩临潭(“潭”原作“浑”,据明抄本改)有石的,形甚员明,视之如镜。”又《会稽录》云:“仙人常射如此,使白鹤取箭,北有石帆壁立。”(出《洽闻记》)
孔晔《会稽记》说:“射的山,远远望去好像射箭的靶子,因此叫射的。南面有一个石室,大约有一丈见方,叫做射室,传说飞仙游览常在这休息。当地人常用它来预测谷物的贵贱。谚语说:“射的白,一斛米卖一百;射的黑,一斛米卖一千。”孔灵符《会稽记》说:“射的石水深数十丈,其水清澈见底。它的西边有座山,山高出云际,半山腰有个石室,叫仙人射堂。它的东面有高大的岩石靠在潭边,潭边有石靶,其外形十分圆润光滑,看上去好象镜子。”还有《会稽录》说:“仙人常在这个地方射箭,让白鹤往回取箭。北面有石帆象墙壁一样立在那里。”
太平御览卷四十八◎地部十三射的山《郡国志》曰:射的山者,古老相传云,上有玉在石壁内,南面遥望似有白处,曾有胡人来取,上山后遇风雨不果得。今远望颇似射侯,故名射的焉
射的山观梅
陆游
凌厉冰霜节愈坚,人间乃有此臞仙。
坐收国士无双价,独立东皇太一前。
此去幽寻应尽日,向来别恨动经年。
花中竟是谁流辈?欲许芳兰恐未然。
射的山观梅
陆游
射的山前雨垫巾,篱边初见一枝新。
照溪尽洗骄春意,倚竹真成绝代人。
餐玉元知非火食,化衣应笑走京尘。
即今画史无名手,试把清诗当写真。

锦州笔架山简介

这个季节基本上就没有什么可以玩的啦。海鲜也不肥。建议每年十月分左右去,那个时候天气刚好,不热,而且海鲜十分的肥。
涨落时间就是指落潮的时候可以穿着拖鞋或者光脚从一条落潮后现出的道路走到笔架山,但是通常都是夏天或者春秋,没有听说冬天也可以的。但是每月阴历初一到初三,十五到十七的落潮时间是在中午11点到下午一点之间。这段时间可以走到笔架山。即使赶上涨潮时间也没有事,因为一般都是坐船去笔架山。
对啦。山上有各种石像神灵,可以参拜,也可以在笔架山上观看锦州港,和部分渤海湾景象。
现在也不是时候,
http://passport.baidu.com/?business&aid=6&un=%c3%a8%d6%a6%ce%c2%cd%f1#2

笔架山的传说典故

湖北省罗田县笔架山的传说典故:

在远古之时,玉帝之女下凡,为普度众生而携入人间,后散落于此,化成此山,且终年晓岚缠绕,虽晴不散,故名“笔架晴岚” 。还因整个岩体为白色,象堆积的食盐,所以一度曾以盐堆山相称。

罗田县志曾有这样一段记载:“此山原名盐堆山,谓其形似盐堆”。又云:“昔有人学道于此,后坎出盐供食,后其徒屡凿之,盐遂绝。”它比较全面的证实了上述这个比较原始的说法。

扩展资料:

四川合江笔架山,雄峙于长江与赤水河交汇处的合江县城西郊,

既是景色秀丽的风景名山,也是道、佛、儒三教共存的文化名山。

合江笔架山,北魏时称安乐山,唐天宝年间称合江山,明代前期称少岷山,后期始称笔架山。南宋嘉熙四年(1240)为抵御元兵入侵,在此筑安乐山城作合江县治。

从宗教文化考,最先是东汉道家天师张道陵曾在此山修炼,隋代刘珍在此修炼多年,于开皇十九年(599)羽化登仙,弟子建“飞仙亭”以纪念。此后,隋文帝拨国库银在山麓建三观(毁于元代),唐高宗遣使到此提取刘珍所遗丹经铁磬,并御书馈赠“延真观”扁额。

梁代(520—557)佛教兴山,建规模宏大的云台寺,本寺前殿、中殿毁于明末兵火,遗存后殿,并先后在清康熙十四年(1675)和民国七年(1918)进行较大培修。笔架山有许由瓢遗迹(许由是尧时高人,儒家推崇的远古圣人),表明儒家自古在笔架山占有一席之地。

山中有儒生读书的白鹿洞和儒家传教的白猿书院遗迹,是儒家活动的实物见证。清乾隆年间解元罗文思(官至贵州石阡府知府)曾在山上攻书,嘉庆年间为其修建的纪念亭罗公亭至今犹存笔架山是名山,历代多有文人骚客如苏轼、黄庭坚、王士祯、郑善夫、张问陶等到此游览题咏。

1919年,时任滇军混成旅旅长的朱德登上笔架山,写下一首豪迈诗篇:“绝顶凭临眼底空,怒号戟影剑光红。立马高岗遥注目,群山低首拜英雄。”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笔架山实施旅游开发,重建山门,整治道路,开放庙宇,由此山貌重光。

1996年公路修上笔架山后,从前朝山的石板路结束了行人如流的历史。

1990年,笔架山在保护前人摩崖书法石刻的基础上,建造了“笔架山碑林”,由老一辈革命家陆定一题写林名,碑林镌刻有四位原全国政协副主席的手迹,有清代皇族的墨宝,有佛教大师的题字,还有许多著名书法家的作品。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笔架山实施旅游开发,重建山门,整治道路,开放庙宇,由此山貌重光。

1996年公路修上笔架山后,从前朝山的石板路结束了行人如流的历史。

1990年,笔架山在保护前人摩崖书法石刻的基础上,建造了“笔架山碑林”,由老一辈革命家陆定一题写林名,碑林镌刻有四位原全国政协副主席的手迹,有清代皇族的墨宝,有佛教大师的题字,还有许多著名书法家的作品。

风光绮丽,人文荟萃的笔架山,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成为四川省风景名胜区以来,便以长江岸上的“袖珍盆景”的独特品牌重振盛名,吸引八方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