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 定风波(从《定风波》能看出苏东坡是一个怎样的人
发布时间: 2023-07-08

本文目录

从《定风波》能看出苏东坡是一个怎样的人

感谢邀答!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定风波》这首词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名篇,这首词作于1082年,当时词人被贬居黄州,政治处境非常艰难,但是从苏轼的这首《定风波》,我们看到的却是他淡定从容,胸怀坦荡,没有因为人生落寞而伤感。

原文如下: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巳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首句以“穿林打叶声”,形象地描绘出大雨磅礴的样子,可是苏轼并不觉得有什么,被淋湿是不可避免,于其在雨中狼狈地跑,还不如潇洒地穿着草鞋,拄着竹杖在雨中慢步,不也是一件很惬意的事吗?我们看到了一个不惧风雨,搏击人生,笑傲江湖的苏轼。

“一蓑烟雨任平生”这句则更进一步,由眼前的风雨,自然的风雨推及人生,命运上的大风大浪,词人发出这样的感叹,就算一辈子生活在风雨中,他依然会从容面对。词人的超然面对坎坷的人生态度,令人折服不已。

下片雨过天晴,微凉的春风吹来,即便有些寒冷,也令词人万分惬意。“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是通篇的点睛之笔,饱含了多少人生的哲理,此时此刻,风雨中词人顿悟:自然界的风雨冷暖都只是自然现象,人生的波涛汹湧又何必太在意,不必在逆境中顾影自怜,勇敢面时才是人生该有的态度。

《定风波》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充满人格魅力的苏轼,坦荡大气,干练豪迈,宠辱不惊,仿佛行走在三国中的苏东坡豪情万丈,永远向阳而生,扙剑走天涯!




如何解读苏轼的《定风波》

《定风波》作为苏轼豪放风格词作的著名代表作品,也是作于他文思泉涌、尽出佳篇的被贬黄州期间,原词如下: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词序)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此词简短有力,辞约义丰,充分体现了作者遇到困难不畏逆境、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对后世人有着莫大的鼓舞作用。

先看词序。

“三月七日”点名时间,与下文“春寒”对应,指出此时是温度犹寒的早春,而非接近夏天的温暖的暮春初夏。“沙湖道中”指出时间,“沙湖”在现在黄冈东南三十里处,又名螺丝店,其时是苏轼因震惊天下的“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做团练副使的第3个春天。“遇雨”说明了环境,“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指出了现实条件,没有伞和帽子的大家纷纷躲雨,仓促狼狈。“余独不觉”体现了作者与众人的不同,“已而遂晴,故作此词”,写明了等雨过天晴后,写下的这首词作。

我们来看上阕。“莫听穿林打叶声”,即作者劝说身边仓皇避雨的众人,不要去在意这瘆人的雨打树叶之音,“何妨吟啸且徐行”,我们不如放开喉咙,一边吟唱一边缓缓地继续往前走。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拄着竹拐杖,穿着芒草鞋,比骑着高头大马还要清闲自若,风雨这点小事又有什么好怕的呢?“一蓑烟雨任平生”,且就凭这一身轻便的蓑笠让我在广阔的烟雨浮尘中快意人生吧!

词句转入下阕。“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春寒料峭,冷冷的风吹得作者酒也醒了,还觉得有些身寒,这时,却蓦地看到远处山头上露出来夕阳的笑靥,仿佛正在迎接着作者的目光。“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此时此刻,再回过头来想想方才风雨中萧瑟前行的路途,却只留淡然归去下的一种平静心情:晴有何喜?雨有何惧?心境平和的内心,已是宠辱不惊,“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了。

这首词作于北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天,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首句如惊雷乍响,一方面烘托出了人物所处的具体场景是风雨忽作,一方面开头的“莫听”二字又强有力地表示了风也罢、雨也罢、被贬也罢,这些外物尚不值得挂怀的潇洒畅快胸怀。“何妨吟啸且徐行”以反问句的句式令人精神一振,同时呼应了词序中“余独不觉”一句。上阕主写景,下阕主抒情。以“轻胜马”的心态,传达出一种逆境而生,敢于迎接挑战、搏击风雨的酣畅淋漓的豪情与放达,可见作者乐观豁达,超然物外的绝尘心境!

“也无风雨也无晴”,一语双关,苏轼在“乌台诗案”中受挫被贬,本应意志消沉,如柳宗元作《小石潭记》冷寂清怨,然而这区区风雨,又如何奈得了我们天性豪放的东坡!郑文焯在其著作《手批东坡乐府》中评点此词时说道:“此足征是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琢句亦瘦逸,能道眼前景,以曲笔写胸臆,倚声能事尽之矣。”

途中遇雨又如何、仕途坎坷又如何?苏轼留给后人最大的财富,便是一腔无畏逆境的豁达与豪阔。此乐观适然的力量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战胜困难,不忘初心。正应此词之境:任他风雨雷鸣去,我自潇潇世外天!

苏轼《定风波》一词给现在的我们留下了怎样的财富与价值

一蓑烟雨任平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索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阙词写于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之后的第三年春,《东坡志林》中说:黄州东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结果途中遇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却先走了。朋友淋雨,深感狼狈,作者却不以为意,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徐行。过了一会儿,天晴了,于是有了这千古名篇。

"不用听那穿林打叶的风雨声,不妨放开喉咙大声吟唱,慢慢地走。这点小事有什么可怕的呢?拄竹杖穿草鞋轻便胜过骑马。一件蓑衣,足可抵挡平生所有的风风雨雨。

料峭的春风吹醒了我的酒意,身上感到微微的冷;看山头上斜阳已经出来了,回望来时路,曾风雨潇潇。回去吧,不管它是下雨还是放晴。"

当时苏轼处于人生的低谷,曾下狱一百零三天,险些丧命。死里逃生之后,已经看开看淡了,精神层面达到了新境界,胸襟开阔,从容豪迈。他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位低微,没有实权,又要接受当地官员监视。可他公务之余尚有闲情逸致带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 ,亲身躬耕,以贴补家用,“东坡居士”的别号就是由此而来。这不,春游时中途赶上下雨,别的人觉得狼狈,我们的“苏仙”却依然兴致不减,拄竹杖,着草鞋,还能高声吟唱,欣然作诗。这所做所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心态好。

其实,究其根底,这一阙词留给我们的财富和价值,就是这三个字。有个好心态,就是一副烂牌,也能打出胜局!

如果把这次途中遇雨看成一次人生的磨难,我用我的理解从另一个角度试分析,看看是否能引起您的共鸣:

  1.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不用听那些乱七八糟的蜚语流言,该干嘛干嘛,而且要从容不迫,不要错过了路上风景。
  2.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不要高估自己,该放下面子放下面子,没有马的时候,有竹杖有草鞋,该利用都利用,不用太多顾及形象,除了你自己心里作用,没人注意你。要是能有蓑衣,你就不用怕风吹雨打了;你要学会举重若轻。
  3.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要说一如平常不太可能,冷的感觉还是要体会的;挺过去,天就晴了。事情有了转机,一如“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不要急,你要有耐心等待。
  4. 回首向来萧索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经历了种种磨砺,再回头看,“你会感谢当初努力撑住的自己”,再有什么,对你来说都无所畏惧了,雨或晴,人生不同的风景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