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履历一般的杨士奇为何能有那么大的成就?名臣杨士奇趣事,杨士奇为人如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前期履历一般的杨士奇为何能有那么大的成就

罗家祭祖,杨士奇却偷偷祭奠杨氏祖先,被继父罗性发现后,大为称赞。

杨士奇从一个穷书生最终成为一代名相,正如那句歌词所唱的: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杨士奇的身世非常可怜。

一岁时父亲就去世了。

这对一个家庭来说,无论是在今天还是在古代,都跟天塌了一样。

他的母亲迫于生计,只好改嫁给德安县的同知罗性。

而杨士奇也随即把姓名改为罗士奇。

杨士奇的母亲是什么时候改嫁到罗家,史无可考。

不过,罗性被授德安同知是在1371年,而杨士奇是出生在1366年。

也就是说,杨士奇改姓的时候,至少已经是一个六岁的孩子了。

在古代,已经到了开蒙上学的时候了。

换句话说,已经懂事了。改姓,在宗族观念很强的年代,一定在小杨士奇的心目中留下了很深的阴影。

不然的话,在罗家的生活水平肯定比孤儿寡母的时候要强很多。

要是换做别的孩子,亲生父亲早就去世,能不能记住自己是老杨家的子孙都不一定。

但是,杨士奇却做出了惊人之举。

老罗家在祭祖的时候。他却跑出去,偷偷用土做了一个杨氏祖先的土像,独自祭拜。

作为老罗家的继子,这算是大逆不道,至少对老罗家来说有点忘恩负义的感觉。

不过,幸运的是,他的继父罗性发现他的举动之后,却大加赞扬。夸他有志气,老杨家有后!

并支持他复宗,又改回了杨士奇。

都说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影响是一辈子的。

继父罗性对杨士奇的宽容和鼓励,给了杨士奇以足够的勇气面对接下来的艰难困苦。

是的,他的继父罗性因考满,到京赴任,却因为枣木染军衣的事被贬到西安戍边。

七十岁,在戍所去世。

杨士奇只好陪母亲回到德安,四处游学,以开馆授徒,或给人当私塾先生为生。

不用怀疑他的学问,本身他的继父罗性就是位博学的人。

在西安戍所,当地的宿儒有好几十人,江苏人邹弈就曾经感慨:我们这些人合起来读过的书,都赶不上罗先生的一半多!

可见杨士奇家学渊源,打的学问底子深厚。

而且,他随母亲回德安后,虽然生活非常困苦,却并没有放松自己,反而是学习更加刻苦。

所以,当建文元年,建文帝朱允炆要修《太祖实录》的时候。

杨士奇被曾经在德安县任教授的翰林院编修王书英以有“史才”而推荐,被顺利征召入翰林院任编纂(zuǎn)官,也就不奇怪了。

这时候,让我们回头看一下这位三十四岁的翰林院《太祖实录》编纂官的过往。

就会发现,他从学问知识积累,到人生阅历积累,已经做好了比较充分的准备来开始他的宦途。

机会很快就来了。

建文帝命令吏部对进入史馆的诸位儒生们进行考核。

吏部尚书张紞(dǎn)看到杨士奇的策论部分的答卷大为惊奇。

认为这可不是死读书的儒生能够写出来的东西。

当即把杨士奇定为考试的第一名。

所谓策论,是宋朝以来科举的必考内容。

通俗来说,就是考生们给国家献计献策的文章,必须有个人鲜明的论点,也必须切中时弊。

这对跟着继父罗性历经宦途,又游学四方接触过民间疾苦的杨士奇来说,显然是驾轻就熟,能够写出贴地气符合实际的建设性意见。

杨士奇因此得到了他的第一个官职:吴王府审理副。

所谓王府审理副,就是隶属于各王府长史司,防止诸王干犯国纪的审理所的副职,是正七品官。

不过,这显然是用来给杨士奇加一份俸禄的,类似于宋朝的“记禄官”,杨士奇仍在翰林院任编纂官一职。

这也是吏部惜才的表现,待在翰林院这种清贵的地方,显然比去朱允炆的弟弟朱允熥的吴王府长史司,受老朱家子孙的窝囊气要好得多。

这样说来,建文二年杨荣以二甲第二名,杨溥以二甲第十八名进士出身进入翰林院任编修,非得和杨士奇作一番比较的话。

杨士奇除了那个进士出身,比杨溥和杨荣也差不到哪里去。

毕竟,吴王府审理副是七品官,这就是在吏部挂了号,有了官身了。

靖难之役,明太宗朱棣登基,杨士奇被留在翰林院的好处很快就显现出来了。

吴王朱允熥被朱棣降封为广泽王,搬到漳州去了。

杨士奇被朱棣改任为翰林院编修。不久,就和改名为杨荣的杨子荣一起被朱棣选入刚刚成立的内阁。

从翰林院简拔人才到内阁值班,并不是朱棣的首创。

本身在朱元璋时期,翰林院和东宫属官就有帮朱元璋看奏折,提供批注意见的责任。

只不过,那时的内阁还没成型。

而到了明太宗朱棣,登基之初,就已经基本形成以杨荣,杨士奇,解缙,胡广,黄淮,胡俨七人为主的内阁,参赞机务。

看来难伺候的明太宗朱棣,很欣赏杨士奇,没过几个月,杨士奇升任翰林院侍讲。

而杨士奇并没有因此就骄傲自满。

他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

公务上的事,就是公务,出了衙门就一个字都不提,包括他的至亲都没有从他的嘴里得到只言片语。

他对自己要求很严格,但是同僚们犯了点小错,他却能帮助遮掩过去,典型的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广东布政使徐奇回京述职。弄了些土特产送给京中的官员们。

有人,大概是锦衣卫一类的人物,把徐奇送礼的名单搞了来告诉了朱棣。

朱棣是最讨厌朝臣结交外臣的了。

所以他对这份名单格外重视,也想看看朝夕奏对的几位阁臣有没有在名单上。

结果,找来找去,谁都有,就是没有杨士奇的。

这朱棣,有,他生气,没有,他还好奇。是真难伺候。

不过,无论是生气,还是好奇,朱棣可不是那种憋在心里不说出来的主。

他立刻让人把杨士奇叫来询问原因。

这杨士奇在朱棣面前,从来都是举止恭谨,擅长和朱棣聊天应对,而且每次都能切中问题的本质。

这次也是一样。

说实在的,这个问题,挺难回答的。

朱棣不是个善茬,无论是对建文遗臣的处理,就能看出他的狠辣。

杨士奇作为当值的阁臣,要是趁机表态是因为不与别人同流合污,所以徐奇才没给他送土特产。

那么,虽然当时能够获得朱棣的好感。

但是,朱棣一定会严厉处分徐奇及收受土特产的官员。

而事后大家一定会了解到,是朱棣见了杨士奇之后做的决定,那杨士奇这辅臣也别当了,一定会寸步难行。

怎么办?

杨士奇回答得真是巧妙!

他说,可能是以前送徐奇出京赴任的时候,同僚们都去了,而且,纷纷赋诗赠别。

正巧那天他病了,就没去。

如果要是那天他也去了,那这份名单上,会不会有他,就在两可之间了。

如果说到这里,杨士奇就闭嘴了,那也只是把自己摘出来了,还是不能消除后患。

所以,杨士奇又说:再说了,看记录,徐奇真的送的都是土特产,都是些不值钱的东西,应该没什么特别的意思,就是正常的走动而已。

要说这杨士奇是真的摸准了朱棣的脉搏,知道他最担心的是什么。

果然,朱棣听了杨士奇的奏对之后,想了想,就把这份名单给毁了。

这可算是送了杨士奇一份天大的人情!

皇宫,就是个四处撒风漏气的地方,徐奇和这份名单上的人知道了这件事,能不感激杨士奇?

当然,也一定会感激朱棣的宽宏大量,皇恩高厚吧。

说起来,朱棣这事也做得挺不厚道的,

纯粹是没有问题却制造问题,然后再解决问题,这不是典型的无事生非吗?

不过,要是想想解缙在朱棣不在京中的情况下,只是见了太子朱高炽一面,就被关到诏狱里去,就不会这么想了。

也就更能感受到,杨士奇这番话,费了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