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言和口的四字成语?什么叫缄语能否举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带言和口的四字成语

带言和口的四字成语:

闭口不言

【拼音】:bì kǒu bù yán

【解释】:紧闭着嘴,什么也不说。

【出处】:西汉·桓宽《盐铁论·刺复》:“是以曹丞相日饮醇酒,倪大夫闭口不言。”

【示例】:他~这件事。

【近义词】:爱口识羞、哑口无言

【反义词】:畅所欲言、振振有词

【语法】:作谓语、宾语;比喻人因各种原因而不说话

顿口无言

【拼音】:dùn kǒu wú yán

【解释】:张口结舌,说不出话。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一百四回:“王庆被范全说得顿口无言。”

【示例】:他的一席话,使在场的人个个~。

【近义词】:张口结舌、哑口无言

【反义词】:伶牙俐齿

【语法】:作谓语、状语;形容张口结舌

金口玉言

【拼音】:jīn kǒu yù yán

【解释】:旧时俗指皇帝说的话。现在指说出口不能改变的话(用在讽刺)。

【出处】:晋·夏侯湛《抵疑》:“今乃金口玉音,漠然沈默。使吾子栖迟穷巷,守此困极。”

【示例】:拜舞已毕,天子~,问道:“卿是许武之弟乎?”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三孝廉让产立高名》

【近义词】:金科玉律、金口玉牙、金口玉音

【语法】:作主语、宾语;指说话正确,不能改变

口出大言

【拼音】:kǒu chū dā yán

【解释】:说大话。形容说话狂妄。

【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七回:“御者见考叔口出大言,更不敢上前,且立住脚观看。”

【示例】:某家好意劝你,乐得两邦和好;你反~!不必多言,放马来罢。 ★清·钱彩《说岳全传》第七十回

【近义词】:口出狂言

【语法】:作谓语、宾语;指讲大话

讷口少言

【拼音】:nè kǒu shǎo yán

【解释】:讷口:不善于说话。不善言谈,说话不多。

【出处】:《史记·李将军列传》:“广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射阔狭以饮。”

【近义词】:沉默寡言

【语法】:作谓语、定语;指不善言谈

钳口不言

【拼音】:qián kǒu bù yán

【解释】:钳口:闭口。闭着嘴不说话。

【出处】:《庄子·田子方》:“吾形解而不欲动,口钳而不欲言,吾所学者,直土梗耳!”

【示例】:遇廷争则~,罗谴责则引身潜避。

★清·阮葵生《茶余客话》卷六

【近义词】:缄口不言

【反义词】:口若悬河

【语法】:作谓语、定语;指不说话

哑口无言

【拼音】:yǎ kǒu wú yán

【解释】:哑口:象哑巴一样。象哑巴一样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词穷的样子。

【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八:“‘他也有儿子,少不也要娶媳妇。看三朝可肯放回家去?闻得亲母是个知礼之人,亏他怎样说了出来?’一番言语,说得张六嫂哑口无言。”

【示例】:他的一席话,使在场的人个个~。

【近义词】:张口结舌、默默无闻、理屈词穷

【反义词】:振振有词、理直气壮、口若悬河

【语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惊讶等

有口难言

【拼音】:yǒu kǒu nán yán

【解释】:言:说。虽然有嘴,但话难以说出口。指有话不便说或不敢说。

【出处】:宋·苏轼《醉睡者》诗:“有道难行不如醉,有口难言不如睡。”

【示例】:如今轮到你山阳县,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 ★元·关汉卿《窦娥冤》第三折

【近义词】:有口难分、有苦难言、难言之隐

【歇后语】:大姑娘说媒;糯米糕粘嗓子

【语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有难言之隐

闭口无言

【拼音】:bì kǒu wú yán

【解释】:闭住嘴巴不言语。形容对事不置可否或事情弄僵,自己觉得理亏而无话可讲时的情态。参见“闭口不言”。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六十四回:“关胜连忙答礼,闭口无言,手脚无措。”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百五回:“一席话说得朱博如闭口无言,只得别去。”

【示例】:刘家父女只剩了彼此瞪着,已无话可讲;祥子是~。 ★老舍《骆驼祥子》十五

【近义词】:哑口无言

【反义词】:口若悬河

【语法】:作谓语、状语;指沉默

杜口绝言

【拼音】:dù kǒu jué yán

【解释】:犹言杜口无言。

【出处】:唐·玄奘《大唐西域记·阿逾陀国》:“昔以舌毁大乘,今以舌赞大乘,补过自新,犹为善矣,杜口绝言,其利安在?”

【近义词】:杜口无言、杜口结舌、杜口绝舌

【语法】:作谓语、宾语;指无言以对

杜口无言

【拼音】:dù kǒu wú yán

【解释】:闭住嘴巴,不出一言。

【出处】:《晋书·吉挹传》:“挹辞气慷慨,志在不辱,杖刃推戈,期之以陨,将吏持守,用不即毙,遂乃杜口无言,绝粒而死。”

【近义词】:杜口绝言、杜口结舌、杜口木舌

【语法】:作谓语、宾语;指无言以对

缄口不言

【拼音】:jiān kǒu bù yán

【解释】:缄:封闭。封住嘴巴,不开口说话。

【出处】:《明史·何遵传》:“正德间,给事、御史挟势凌人,趋权择便,凡朝廷大阙失,群臣大奸恶,缄口不言。”

【示例】:商民工匠,见诸官绅,皆~,恐犯当道之怒,祸生不测云。 ★清·郑观应《盛世危言·商务》

【近义词】:缄口无言

【反义词】:口若悬河

【语法】:作谓语;形容沉默不语

缄口无言

【拼音】:jiān kǒu wú yán

【解释】:缄口:闭着嘴。闭着嘴,不说话。

【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二:“师云:‘汝若不会,老僧即缄口无言。’”

【近义词】:缄口不言、哑口无言

【语法】: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

金口御言

【拼音】:jīn kǒu yù yán

【解释】:旧时用以指天子之言。后泛指说话正确,不能改变。同“金口玉音”。

【出处】:聂绀弩《独夫之最后》:“一个大人物,真像金口御言,有鬼神相助似的,说什么就是什么。”

【示例】:我们不能把他的话当作~。

【近义词】:金口玉牙、金口玉言、金口玉音

【语法】:作主语、宾语;指说话正确,不能改变

口不择言

【拼音】:kǒu bù zé yán

【解释】:指情急时说话不能正确用词表达或指说话随便。

【出处】:《北史·魏艾陵伯子华传》:“性甚褊急,当其急也,口不择言,手自捶击。”

【示例】:周近他居然这样~,他怎么能这样说!

★郭沫若《蔡文姬》第一幕

【近义词】:口无遮拦

【反义词】:妙语连珠

【语法】:作谓语、宾语、状语;用于紧急情况

口出狂言

【拼音】:kǒu chū kuáng yán

【解释】:嘴里说出狂妄自大的话。指说话狂妄、放肆。也指胡说八道。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七十二回:“宋江听得,慌忙过来看时,却是‘九纹龙’史进,‘没遮拦’穆弘,在阁子内吃得大醉,口出狂言。”

【示例】:刺客姓李名景纯,直隶正定府人。身体短悍,面貌凶恶。手脚系以铁锁,依然~,侮蔑政府。 ★老舍《赵子曰》二十三

【近义词】:大言不惭

【语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说话

【成语故事】:隋朝时期,杨广谋取太子之位,在宇文述的鼓动下,借机陷害姓李的人,于是天下姓李的人纷纷逃避。惟独李靖不信邪,他到庙宇求卜,他当众口出狂言想有成为天子的非分之想,可惜卦象显现他只是一个辅臣而已,他只有待时而动了

口无择言

【拼音】:kǒu wú zé yán

【解释】:指出口皆合道理,无需选择。

【出处】:《孝经·卿大夫章》:“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后汉书·刘般传》:“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