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行善?“怜悯”和“善行”距离有多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如何正确行善

如何正确行善积德,我认为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也没有一个正确的答案。

我到过一些寺庙,经常看到捐款名录,某某人捐款多少,某某人又捐款多少,这些行善积德的人是比较富有的,一个人到了富裕时,做一些善事,不去占太多的资源,把金钱回馈于社会,这就是行善积德。

那么穷人又怎么行善呢?只好做好自己,自食其力,勤俭节约,用勤劳和汗水换来温饱,改变自己的命运,不偷不抢,不作恶,不骂人,不害人,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与别人和睦相处,做一些自己能做的善事,积一些德行,这也是很可贵的。

文明礼貌是善,骂人打人是恶。

廉洁操守是善,贪财妄取是恶。

遵纪守法是善,贪赃枉法是恶。

诚心守信是善,偷盗钱财是恶。

有人说,行善子孙不旺,作恶子孙满堂,我觉得这是歪理,只看眼前,应该要牢记,头上三尺有神明,善恶到头终有报,我相信好人一生平安,身体健康。

“怜悯”和“善行”距离有多远

怜悯是心里可怜的意思,对对方很同情。善行就变为行动了,两者只有一步之遥。有一句成语叫日行一善,好运自来。两者的完全相同之处是.都有一颗善良的心。

人为什么要行善

古语说:“做善事,贵在坚持不懈。取小所以就大,积一所以成亿。九层高的楼台,最初也是开始从累土渐渐累高的;千里之远的行程,最初也是开始从脚下一步一步的走!”知道是善事,就要马上去做,而且还要认真努力的去做,持之以恒。

例如北宋的韩琦德高望重,待人仁恕,每见到善事必定努力去做,每逢听到别人行善时,必定嘉许鼓励,到处传颂,并说:“韩琦不如。”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做,韩琦说:“人向善的心最为珍贵。赞颂善行可使行善之人今后更加努力,使其他人闻之也心生向往,使有过之人感到羞愧而改恶迁善,所以扬善是非常重要的。”他还常诵读和传扬圣贤经书,说“这书可以指导人成为正人君子呀!”韩琦后来成为一代贤相并受封魏国公,五福齐全,子孙世代在朝廷为官,一直到南宋末年。人们都说这是积善得到的福报。

而有些人明明看见善事就在眼前却不做,错失了机缘。例如周朝末期时,齐桓公有一次经过郭氏的废墟,就问住在附近的老人说:“郭氏家族是怎样衰败灭亡的?”老人回答说:“是因为郭氏家族见善不为的缘故啊!”齐桓公就问:“怎么见善不为呢?”老人说:“郭氏家族喜欢善事,可他们自己却不能够去做善事;讨厌恶事,而又不能禁止自己不去做恶事,所以才会衰败灭亡啊!”

再如明朝的姚好问做邑令时,行为谨慎,做官廉洁。但是耳朵太软,总轻信别人的话。一次晚春时节,连续下了四十多天的雨,姚好问亲自去各乡观察勘问灾情。他看到西乡有几百亩田地被淹,其它乡麦子没受损失,就想申报西乡局部灾害。跟随的吏役却说:“本县各乡平安稳定,这里虽说被水淹没,几天后水退了,仍可补种其它粮食。如果分类别呈报上司,恐怕牵扯到驳难查问。”姚好问明知吏役出于私心,但恐怕惹麻烦,于是隐瞒灾情,没有上报。征收赋税时,受灾的田地与取得丰收的田地一样收税。

姚好问又曾经想建造免费学校,修造普济堂,扶危济困,但都被书役阻挡了。而他已过了知天命之年,还没有孩子,母亲、妻子总是生病,一家人非常忧愁。一天,他母亲生病死了,被救苏醒后对他说:“我见了幽冥的官吏,他说‘你做人廉洁谨慎,本来应当有孩子,但是每当碰上行善的事,明明知道应当去做,却常常被别人的言语所阻挡。比如呈报灾荒这件事,受灾地方难道可以隐瞒不报吗?你隐瞒灾情,以致灾民受到了催逼,卖儿卖女纳完粮赋,罪恶太大了,所以遭到报应。’冥官还说‘愚昧的人由于不明事理,还可以姑且宽容饶恕,只有明知善事不去做的人,存心不求进德的人,这是上天深深厌恶的,可告诉你的儿子想要多福,必须勇于做好事,不怕艰难,不能苟且偷安,不能当初心上如此,转念间又不去做。行善久了自会获得吉祥福份,使匿报灾荒的罪恶可以得以消免。’”姚好问虽然承受了母亲教诲,但是每当文书吏役说谗言,仍被迷惑,最后以至于循环往复,不能振作,官职被免,家道也衰落了。

认定是善事,就一定要全力去做。若能够改过向善,也可以弥补损失,消去罪业而增加福报。如果总是迟疑不做,不纳善言,自己不能真正的主宰自己,将会给自己造下罪业,后悔已晚。

积德行善真的有用吗

我曾经救下一个老人,而后来发生的事让我想都不敢想,真应了那一句话:善有善报。有一次,我开车刚刚拐上高速公路,就发现前方一个老头一个人在高速公路上走着。我就打开双闪把车停在了故障区,忙下车询问老人家。当时已是傍晚,夜色已经泅染开来。老人家穿戴虽然齐整干净,但看面容已经非常疲倦,年龄应该在七十多岁左右。经我询问,老人家说他要找儿子,但又说不清儿子在哪里?从老人的话中,我听出了老人可能是年龄大了,有些脑子糊涂了。当时,我就想把老人送到交警那里去,让警察帮助找人。于是,我就把老人扶到了车上坐在后排,准备把他送到附近的值勤点。想到老人可能没有吃饭,就把车上的零食递给老人吃。也许老人太饿了,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其实,老人还是个健谈的人,他一会儿糊涂一会儿清醒,从他的只言片语中,我得知他儿子还是个医生。我一边和老人有一句没一句说着话,一边沿路寻找着值勤点,过了一会儿,我感到有些不对劲,刚才还和我唠唠叨叨说话的老人突然一下没有了声响。我回头一看,吓了我一跳,老人脸红脖子粗,瞪着两只眼睛,张着嘴巴说不出话来。我马上意识到老人可能犯病了,就一脚油门,就近找了家医院,把老人送到了急诊室。由于送得及时,老人得到了及时的抢救,没有出现危险。同时,医生在抢救的过程中,发现在老人的上衣口袋里,他家人还留下了联系方式,很快老人的一大家子人赶到了医院。老人的儿子非常感激我,非要酬谢我,但被我谢绝了。最后,老人的儿子把自己的联系方式留给我,说以后有用着他的时候可以找他。当时,我也没有往心里去。又过了好几年,我大伯得病住院,经过诊断,他得了绝症,不过是早期症状,我大伯无儿无女,我们几个兄弟负责照料他,但治过来治过去,医生最后放弃了治疗,这等于是判了大伯的死刑。大伯在我们家族里的威望非常高 ,大家都想方设法找熟人托关系,想尽量挽救大伯的生命,也许是病急乱投医,我突然想到了那位老人的儿子。我就抱着试一试的想法联系到他,谁知老人的儿子二话没说,立即安排大伯转到他们医院,到了那家医院我才知道,老人的儿子已经是那家医院的副院长了,而且刚好是大伯病症的专家。后来的事,大伯得到了有效的治疗,多活了整整十年。而我们两家人也成了朋友,其中有两个小辈还成了男女朋友,最近就要结婚了。

带着目的的善行算不算善

行善而带目的,虽含一定善意,却不能称作真善或纯善。无论目的千差万别,九九归一,均待回报心理。要么代表一种贪欲:为了积功徳;要么沦为一种交易手段投桃换报李。

真正行善之人,事无巨细,发于善心,泛于善行,一切自然而然,不求回报的。所谓修行,即希望达此境界。这境界就是菩萨境界,只种善因,不种恶因。

行善指的是什么,做善事的方式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