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渊之盟的影响(历史上的澶渊之盟意义何在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历史上的澶渊之盟意义何在

澶渊之盟是宋给辽设下的圈套,并非丧权辱国。

契丹人原本是一个游牧民族,历来就不善于耕种土地,冬季和天灾都会带着队伍南下抢劫。宋朝考虑的一定不会只是解决澶州之战的问题,朝廷思考的是彻底解决契丹人每年都南下抢劫的问题。

一、北宋版的经济殖民主义政策

从经济上来讲,北宋和辽根本不是一个等量级的。当年,澶渊之盟北宋答应每年给岁币10万两白银,绢20万匹,折算出来也就30万两白银而已。这个钱只是相当于北宋枢密使级别十几个人的年薪,数目小到连皇帝起初都没有相信。

但这些钱给了辽国之后去哪儿呢?别忘了澶渊之盟还有一个条件,那就是设立榷场开通边境贸易。两国在边境地区的雄州和霸州等四个地方开放榷场,进行贸易互市,辽人把这些钱乖乖的又拿了回来,购买北宋的粮食、手工品、陶瓷、绫罗绸缎等。而北宋能买辽国的东西,只有牲畜、兽皮、药材。北宋对辽的贸易顺差大概在十到20倍之间,涉及到回流回来的资金可能是岁币的上百倍。这么看这个钱哪是岁币呀?分明就是投资。

二、宋朝的谋略

契丹人拿了这些钱之后,受益的基本是那些实权派的王公贵族。本来南下就是为了抢东西,现在有人把东西送给你,小日子一旦过的舒服了,谁还愿意提着脑袋去打仗?北宋的边境从此和平了,同时,需要调兵遣将御敌的费用也几十倍给省下来了。

宋朝没有控制草原和大漠,失去了战马产地,所以骑兵一直处于下风。榷场开通后,你还管得住走私吗?利益面前,自有辽人去赚这个钱。你说北宋这笔账算得划算不划算。

三、从此之后,契丹人的战斗力一直都在下降,直至灭亡。

利用这种政策,宋朝把北边的契丹人,从一群老虎圈养成了一群羊。久而久之,辽的军队再也不是当年的契丹骑兵了。北宋已经从战略上完胜对手。后来女真人崛起的时候攻打辽国,契丹人已经变得不堪一击。


澶渊之盟看似城下之盟,表面上看上去北宋有丧权辱国的嫌疑,但单纯的契丹人怎么会知道汉人的城府有这么深呢?

怎样评价澶渊之盟,长远来看澶渊之盟对北宋是什么样的影响

澶渊之盟对于北宋是笔划算的买卖。

没错,就本质而言,这次的战争是笔买卖,大宋谈了个不过的价格。

宋朝是中国最富有、最有经商意识的朝代,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本质上就是用富贵赎买兵权,包括燕云十六州,宋太祖也是准备能买就买,不能买再打。

史载“太祖别置封桩库,尝密谓近臣曰:石晋割幽燕以赂契丹,使一方之人独陷外境,朕甚悯之。欲俟斯库所蓄满三五十万,即遣使与契丹约,苟能归我土地民庶,则当尽此金帛充其赎值。如曰不可,朕将散滞财,募勇士,俾图攻取耳。

而另一方面,如果说宋太祖的重文轻武是为五代十国矫枉过正,那么从宋太宗开始的崇文抑武就是失策了。从宋太宗到宋真宗,大宋的军力并没有增强,反而大辽军事日渐强盛,政局经济也步入正轨。

当时,辽国的国土面积、人口数量、兵力、皇帝、将帅,没有一样弱于北宋,尤其是拥有的三十万军队,几乎全是骑兵。这是宋朝无法弥补的弱项。

宋辽之间比较大的战争发生过十数次,宋朝输多胜少。大体来说,宋朝的北伐固然都无功而返,辽国的南侵也基本上都遭到挫折。从战场的胜负来看,宋王朝与辽帝国的军事实力可以说是旗鼓相当的,谁都有机会小胜对方,但谁也无法一举吞掉对手。

澶渊之盟的这次战争,虽然萧太后和辽圣宗也为此集合了全国兵力,但并不是一场寻仇或者灭国战争,本质的需求还是索要财富。

对于宋朝而言,虽然军事相对较弱,但经济优势明显,宋朝每年对辽国的贸易顺差,就足以支付这笔费用。况且,宋朝对辽国的战争,总是经济战在前,军事战于后。

澶渊之盟之后,宋辽两国百年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礼尚往来,通使殷勤,双方互使共达三百八十次之多,辽朝边地发生饥荒,宋朝也会派人在边境赈济,宋真宗崩逝消息传来,辽圣宗“集蕃汉大臣举哀,后妃以下皆为沾涕”。

个人观点,在当时的情况下,“澶渊之盟”对两国百姓是最好的选择。

澶渊之盟的内容和影响各是什么

宋辽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后世仍以齿论。

宋辽以白沟河为界(辽放弃遂城及涿、瀛、莫三州),双方撤兵;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彼此不得停匿;两朝沿边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创筑城隍。

宋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至雄州交割。

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积极影响

一、结束了宋辽之间长达四十余年的战争,“生育繁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发长者),不识于戈”,此后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状态。

二、宋朝节省了巨额战争开支,岁币(30万)的支出不及用兵的费用(3000万)百分之一,避免了重兵长年戍边的造成的过量徭役和朝廷赋税压力,以极少的代价换取了战争所难以获取的效果(非教科书所云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失去的钱宋又可以通过外贸赚回)。

三、促进了宋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中华民族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融合。

消极影响

王安石和富弼认为澶渊之盟之后,宋朝真宗、仁宗、英宗三朝“忘战去兵”,禁军河北军和京师军“武备皆废”,只剩下陕西军可用;马知节、曹玮、王德用等武臣被排挤,文臣掌握了西府的支配权,王钦若和陈尧叟深获宠幸,以至于导致庆历增币。

澶渊之盟的背景、内容、实质和影响分别是什么

背景:“澶渊之盟“是宋辽之间的和约。当时辽军南侵,宋朝大臣贪生怕死,主张求和,宰相寇准的抵抗战略没有被采用,最终宋朝在局面占优的时候签订了这个和约。

内容:宋辽以白沟河为界(辽放弃遂城及涿、瀛、莫三州),双方撤兵;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彼此不得停匿;两朝沿边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创筑城隍。宋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至雄州交割等。

实质:澶渊之盟实质上是“妥协苟安”的产物。

积极影响:宋辽之间长达四十余年的战争,“生育繁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发长者),不识干戈“,此后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状态。宋朝节省了巨额战争开支,避免了重兵长年戍边的造成的过量徭役和朝廷赋税压力,以极少的代价换取了战争所难以获取的效果。促进了宋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中华民族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融合。

消极影响:百余年没有发生大的战争直接导致宋、辽双方兵备松弛,后皆为女真建立的金国击败。辽国残余势力只得西迁,在西域建立西辽苟延残喘。宋朝也失去淮河以北大量土地,被迫向金国称臣。

如何评价澶渊之盟的历史影响

澶渊之盟以后,辽、宋长期保持友好往来,边境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得到加强。

澶渊之盟是个有争议的命题。如何正确、客观地评价它,就必须对澶渊之盟宋辽双方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事实上,澶渊之盟是宋辽双方均势的体现,它对宋辽两国都带来了积极的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