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时为什么是60分钟,而不是100分钟?古代是怎样纪时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一小时为什么是60分钟,而不是100分钟

埃及人制定了一年有12个月,取其倍数规定一天有24个小时。

古埃及人是一天24小时划分的首创者,古埃及人制定了一年有12个月,取其倍数规定一天有24个小时。起初,祭司们把一天的时间划分为4块,规定白天10小时,夜晚12小时,黎明1小时,黄昏1小时,加起来是24 小时。后来为简便起见,他们决定白天和夜晚各有12小时。虽然每小时长短随季节有所变化,但这种变化每年是一样的。

在应用公历中,由于发现世界时在各地的不统一性,于是,在1879年,加拿大铁路工程师伏列明提出了“区时”的概念,这个建议在1884年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得到认同,由此正式建立了统一世界计量时刻的“区时系统”。

“区时系统”规定,地球上每15°经度范围作为一个时区(即太阳1个小时内走过的经度)。 这样,整个地球的表面就被划分为24个时区。各时区的“中央经线”规定为0°(即“本初子午线”)、东西经15°、东西经30°、东西经45°……直到180°经线,在每条中央经线东西两侧各7.5°范围内的所有地点,一律使用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标准时刻。

一秒的定义:秒摆的摆长在1660年被伦敦皇家学会提出作为长度的单位。在地球表面,摆长约一米的单摆,一次摆动或是半周期(没有反复的一次摆动)的时间大约是一秒。

人们最早是利用地球自转运动来计量时间的,基本单位是平太阳日。19世纪末,将一个平太阳日的1/86400作为一秒,称作世界时秒。

由于地球的自转运动存在着不规则变化,并有长期减慢的趋势,使得世界时秒逐年变化,不能保持恒定。因此,按此定义复现秒的准确度只能达到一亿分之一秒。

一秒是最基本的时间单位,1000毫秒为1秒,60秒为1分钟,60分为1小时。

就是这样比例系数得出来了!

古代是怎样纪时的

先说时间的概念。

古人为了计时,最早将一天的时间划分为十个时间点。

大概因为计数是采用十进制,所以长时间也用了十进制。

《隋书》上说,这十个时间点是:白天:朝、禺、中、晡、夕;晚上:甲、乙、丙、丁、戊。

这种时间划分太过粗疏,所以很快就被十二时辰取代了,但晚上的这个五个时间点,逐渐演变为后来的五更。

十二时辰就是大家熟知的,但最初的名字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这些名字在许多古诗词里还可以见到,但后来人们就专用十二个地支来表示:

再说计量用的工具。

最普遍的工具是日晷。

用太阳的投影方向来测定并划分时刻,通常由晷针和晷面组成,除了观察时间还可以根据影子的长度来确定节气。但这种方法最大缺陷是晚上不能用,阴天不能用。

所以古人又用壶漏。

这种方法就是根据水的均衡滴落来观察壶的刻度,从而判断出时间。最早用的是水,后来由于水在冬天容易冻住,所以又改成了沙子。但这种方法的缺点就是容易受到空气的湿度温度等影响,造成精度不准。

中国一代一代的科学家们总结经验,也在不断创新,例如张衡发明了大型计时仪器浑天仪,在密室中用漏水驱动,仪器指示的星辰出没时间与天文观察的结果相符。后来唐朝的僧一行也做过类似发明,有趣的时这上面还有两个木人,到了某一时辰,就出来报时,堪称古代的自鸣钟。可惜这种东西只能在博物馆看到了。

最厉害的被国际承认的计时器应该是大明殿灯漏了。

这个工具名字上有大明,实际上是元朝人郭守敬发明的。

这个发明被李约瑟称为欧洲自鸣钟的鼻祖。

锦翼系悟空问答签约作者

为什么60大寿特别重要

在中国,人到了60岁,一般来说都要过60大寿,这时家里的人邀请一些亲朋好友在一起聚一聚,一方面给自己庆生,同时也是给生活增添一些乐趣。

那么有人可能要问了,为什么人到了60岁要大过寿呢?这里面有什么讲究?今天我就来与大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一、60岁是人一生中的重要阶段

人这一生是非常短暂的,而在这短暂的岁月里,是有各个不同阶段的。

孔子就曾感叹: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说的是啥意思呢?他说15岁自己就立志要好好学习,到了30岁就能有所成就,到40岁时,遇到事情就不再感到困惑,50岁知天命,就知道哪一些事情是人所能支配的,到了60岁时,耳顺之年,我才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70岁时就可以随心所欲却又不超出规矩。

你看,孔子就十分看重人生的60岁,把60岁称为“耳顺之年”。人玔60岁时,也就是意味着一个人正式步入了老年阶段,这可是人生的一个分水岭,这时的人,才能够从繁杂的生活中平静下来,才开始思考人生,反省自己。

二、60岁对人的一生有重要意义

人到了60岁,称为“耳顺之年”。就是指人到六十岁时,才能够听进别人的意见,才可辨别事情真假是非。人到60岁,也称“花甲之年”。60这个数字对一个人真是太重要了。

我国是用干支纪时,历法又称干支历。其中十天干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天干中的甲、丙、戊、庚、壬为阳;乙、丁、己、辛、癸、为阴。地支中子、寅、辰、午、申、戌为阳,丑、卯、巳、未、酉、亥为阴。

十个天干和十二个地支相配是阳配阳,阴配阴,如甲为阳,子为阳,可配成甲子,乙为阴,丑为阴,可以配成乙丑,甲为阳,丑为阴,不能相配,以此类推,天干用六轮,地支用五轮,正好是配完一周为60年,这叫一个甲子,民间也称60花甲之年,花甲。

在时间上也是60进位制,干支纪时,年、月、日、时都是以60为一个轮回。所以说在人的一生中,,60这个数字也是非常有意义的,60岁就是人生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时期。

三、60岁为什么算大寿?

上面讲了,根据天干地支纪年法,60年为一个甲子,也就是60年循环一次,周而复始。在人生中60年为一甲子,在风水中,60年被称为一元运。人们常说“三元九运”,这是星象天体的运转的规律。三元九运是一个时间划分:一元60年,三元180年,一元分为三运,一运20年,共有9运。

由于过去受各种客观条件限制,人的寿命都不长,和今天是没法比的。能活到60岁的人,少之又少。而且到了60岁这个年龄阶段,人也就到了一个多事之秋。不仅寿命快到极限了,还容易滋生各种各样的疾病,抵抗力大幅度下降。生命也变得更加脆弱,一个小病就可能让你失去生命。所以,古时一个人能活满一个花甲在当时就算长寿了。所以过去人们特别重视60岁的生日,就把60岁称为60大寿。

四、60岁大寿怎么过?

在古代能活到60岁,在当时人们眼里那就是高寿了,所以就要庆祝。为了庆贺家里的老人60大寿,就要大摆宴席,宴请亲朋好友前来祝寿。到了60岁,也是人们享受人生最后阶段的开始,儿女们给父母庆生祝寿理所当然。同时也是期盼老人能长命百岁的一种美好祝愿。

另外,民间流传庆九不庆十的风俗习惯,给老人过60岁大寿一般都要提前做,最如在59岁时就做。因为59中的9字寓意长久的意思。

给老人祝寿是一种快乐的活动,也是晚辈希望长辈健康长寿的愿望。在古代给老人祝寿是很隆重的,先定好日子,还要提前做好各种准备。在家要布置寿堂,一般是在堂屋挂一幅吉祥的中堂画,或找人书写一大“寿”字挂上。同时,还要设上礼桌,还要准备些各种点心和时令水果,地上要放一个红色软垫,方便后辈们前来祝寿拜礼。

作为寿星的老人当然也是兴高采烈,身穿红色寿衣,头戴寿帽。只等吉时一到,在亲朋好友的簇拥下端坐在堂屋凳子上,开始接受来自晚辈们的祝福。这情景真可谓是亲情浓浓,老人们在尽情享受家庭的温暖和天伦之乐。

今天,由于生活水平提高,医学技术的进步,人的寿命也大幅度提高。解放前,中国人均寿命只有35岁,到1978年是68.2岁,到了2015年,中国人均寿命达到了76.34岁,比1960年增长32.99岁。

寿命提高了,年龄超过60岁的老年人,看起来还是比较年轻的,生理与心理等方面应该与中年人是一样的。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