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的现代意义(为什么21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请问王阳明心学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为什么21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请问王阳明心学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大部分人认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所说,但他本人否认过。无论如何,王阳明心学都是值得我学习,而且他的学说对今天社会影响还是很大!

毛主席受他的影响写出了《心之力》的旷世奇文,蒋介石在火车上看到他的心学,大赞后把名字改成“中正”。让日本强大起来的“明治维新”就是受到王阳明心学的影响;创办两家世界500强企业的稻盛和夫,就十分推崇王阳明。

所以王阳明心学具有很大的魅力!

过去工业革命发挥了知识的作用,我们的教育侧重的是教;在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时代,在现在百年百年之未有之大变的时代,也就是在二十一这个世纪,逐渐开始注重回育方面,是需要发挥智慧的作用。知识是教我们寻找到某些东西,而智慧是让我们懂得放弃某些东西,这样才能走得远。而这一切,王阳明心学就发挥了作用。比如“致良知”,找回内心的良知,不断修炼自己内心,学会判断是非,注重人的内心感受。

那什么是王阳明心学呢?

我还是比较推崇度阴山的解说,王阳明心学有四个层次:

1、无善无恶心之体——阳明心学的世界观

“很多人都认为这个世界太残酷,总感觉自己受到束缚,精神也不能自主。实际上,我们之所以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是因为我们和外物产生了对立,总是以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外物,于是就有了好恶之情”

“而一旦你给外物贴上了是非善恶的标签,它们就有了生命,反过来干扰你。”

所以我们需要致良知,特别如今社会变得越来越复杂,节奏越来越快,这些感受会更强烈。

2、有善有恶意之动——阳明心学的人生观

我们人人都有良知,我们天生就能判断是非。比如看到前面有人将要踩到一处积水,良知告诉你你要提醒那个人。就连小偷看到小孩将要掉进井口都会去提醒,我们天生就有良知判断是非,只是后面被“灰尘遮住了”,被欲望遮住了。我们为什么那么多烦恼,就是因为欲望太多,如今在金钱至上的年代更是如此。其实哪有那么多焦虑,烦恼,我们只需按照良知做事就行了,这个需要我们去修炼。

3、知善知恶是良知——阳明心学的价值观

王阳明说,良知就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能知是非善恶的一个东西,王阳明几次度过人生的困境,几次打战都顺利,就是遵循良知去做事。

4、为善去恶是格物——阳明心学的方法论

“格物”就是“事上练”!

王阳明之所以那么多人崇拜,就是他不仅创立学说,还利用自己的学说做了很多业绩。比如南赣剿匪成功、平定宁王、平定广西戡乱,从来没有失败过,简直是战神。

放在现在,就像成功学,就像很多人崇拜马云等成功人士一样那么吸引人。而这关键就在于王阳明不仅有很高的理论,而且能实践。

我们很多人觉得看书、在教室上课是学习,王阳明强调“事上练”,一定要在实践中修炼自己。很多人学习了很多理论,一行动起来就乱了套。平时静坐,一个人时道德很好,体会到很深的人生哲理,一到社会就不知所策。要放到具体事情上学,做事也是知,求知也是行,需要知行合一!

毛主席说:看书是学习,实践也是学习。马云说:可以少看书,但可以多看人。在社会接触各种人各种事当作学习。很多人就是想不通这点,现在很多学生背书、看书才觉得是学习,孩子玩就是玩。其实如果从小教育孩子玩或各种工作也是学习,那感觉就不一样了。

这四句话,是根据心学的拥趸、思想家耿定向说,王阳明晚年向弟子提出四句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实际上就是“致良知”的步骤。

“知行合一”的精髓是什么

谢谢邀请。

知行合一的核心是;”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意在强调知与行的统一,知是对事情各方面的了解、思考、成熟,只有明白才有开始行动。行是将那些了解清楚、思考明了的事物付诸实施,并能有所成就。其要领在于有知必有行,有行必有知,方为知行合一之真谛。绝不能知而不行,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或知识里。

心学对于现实的意义是什么

王阳明《心学》最值得学习的就是“知行合一”,把知识和行动结合起来。这句话揭示了很多人的缺点,也指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才华横溢的人。但却始终没有建树。什么原因呢?就是缺乏行动。

记得有个“两个和尚”的故事。一个富裕一个贫穷。他们都想去南海。按说富裕的和尚,更有条件先去南海。但顾虑重重,始终没有付诸行动。而贫穷的和尚,说到做到。一年后很快从南海回来。这更说明了:只有行动才是完成一件事的唯一途径。

现实生活中,很多像“富裕和尚”这样的人。万事只是挂在嘴上,缺乏行动。不成功,也就是自然的了。天上不会掉馅饼。

你认为知行合一和先知后行哪个对人生发展更具有指导意义

“知行合一和先知后行”,这个问题很复杂,涉及知与行的关系。知,指知识,认识。行,指行为,行动。我国古代对知行关系,总的有三种说法:⑴有的主张知是行的基础,有知则能行,行受知的支配。这就是“先知后行”,如〔宋〕程颐就属于这种观点。⑵有的主张行是知的基础,离行则无知。这是“先行后知”,如〔清〕王夫之,就属于这种观点。⑶有的主张知即是行,行即是知,“知行合一”。如〔明〕王守仁就属于这种观点,他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把知与行的关系合在一起。

我们可以批判地继承,把知与行的关系,引申为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毛主席说过:“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见《实践论》)如果“知行合一”,能赋予毛主席所说的这一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内涵,那么,对人生发展才具有指导意义。

王阳明的心学在当今社会是否具有积极意义

重读王阳明《心学》并结合当今社会现实,有着深远积极影响和现实教育意义!王阳明心学积极的社会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方面:

高扬主体精神,突出人的主观意识能动性。把“心本体”作为万物之主,天地鬼神的主宰。有助于破除思想迷信,促进整个社会科学发展思想并与时具进有积极意义!

第二方面:

把玄妙而不可及的天理拉回到人们的“心”里来。否定了烦琐哲学不易懂,难接受。通过自身的道德修养,即可致良知,即可知天理,简捷明快,更接近世俗。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和谐发展!

第三方面:

将圣人的概念通俗化。认为只要将自己内心固有的良知本体认明白,即可达到圣贤气概,因而人人都可成为尧舜,这是对呼唤主体意识的觉醒。对当今社会高层人士和富有者骄傲自大,摆阔气,摆架子,炫富有着从思想上启发,也可起到遏止作用。

第四方面:

追求透明本心,胸中洒落,超狂人圣,充满生机和活力,其精神境界何等难得。对当今社会腐败行为和黑恶势力行为有很大平击,促进社会风气发生根夲的好转。

第五方面:

王阳明生在明代中叶政治腐败,社会动荡,这样的历史环境给以天下为已任,提供了施展才智的机遇。使得他辉煌的事功和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