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不正言不顺(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这里的“名”指代什么是姓名吗
发布时间: 2023-07-17

本文目录

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这里的“名”指代什么是姓名吗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这句话出自巜论语》。句中的“名”指的是“名份”,即名称和身份,并非单指姓名。这里的“名”既包括人也包括事。意思是,名分不正,讲起话来就不合理;说话不合理,事情就办不成。后以“名正言顺”泛指做事理由正当而充分。

举例说,这次新冠病毒到底起源于哪里,还没有充分的证据,美国就居心叵测,想让中国背黑锅,这是违犯事实的,所以说病毒起源于中国之“名”,是名不正,所以美国甩锅中国的理由就不合理,当然想借病毒抹黑中国的目的就绝不会达到。这就是孔子说的“名不正则言不正,言不正则事不成。

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如何运用呢

窃国大盗握权柄,

不正之言人亦听。

历代草民唯诺诺,

圣贤道理大人明。

“名不正则言不顺”是什么意思

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

出自《论语·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译文:

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孔子说:“仲由,真粗野啊。君子对于他所不知道的事情,总是抱持存疑的态度。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

事情办不成,礼乐也就不能兴盛。礼乐不能兴盛,刑罚的执行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怎么办好。所以君子一定要定下一个名分,必须能够说得明白,说出来一定能够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行,是从不马马虎虎对待的。”

扩展资料:

《论语·子路》本篇共有30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欲速则不达”;“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言必信,行必果”;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本篇包含的内容比较广泛,其中有关于如何治理国家的政治主张,孔子的教育思想,个人的道德修养与品格完善,以及“和而不同”的思想。

子路性格爽直,为人勇武,信守承诺,忠于职守,以擅长“政事”著称。对孔子的言行,虽然常提出意见,但却是个好弟子。曾协助孔子“堕三都”,都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他为人伉直好勇、重友朋、讲信义,是孔门弟子中性格较为独异的一位。

仲由后做卫国大夫孔悝之蒲邑宰,卫国贵族发生内讧,因参与斗争而被杀害。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卫侯”。宋大中符二年(1009)加封“河内公”。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封为“卫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仲子”。

想念一个和自己关系名不正言不顺的人,想得心烦气躁该怎么办

既然是名不正言不顺,你何必去苦想呢,何必伤自己呢。走出自己设置的世界,奔向朝气蓬勃的 可望可及的正大光明的新世界。

有人说围棋代表的是道家思想,象棋代表是儒家思想,这样理解真的正确吗

不正确,以棋悟道应代表了一切棋类,万物皆有道性,就像法,千千万万法,八万四千法,围棋也好象棋也罢,法无高下,它们只是一个道的法门,一个思想的同归也同样是一个思路本质的同归!如要区分出来就有分别心,与道就越远了!

雍正登基真的名不正、言不顺吗

我是鸣镝,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雍正的继位登基不存在名不正,言不顺的问题

  • 雍正皇帝在历史上其实一直是被诟病和低估的皇帝。被诟病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因为雍正在位期间的新政得罪了既得利益集团(追讨国库欠款和火耗归公),得罪了读书人(摊丁入亩和士绅一体纳粮),二是雍正得位不正。这两个原因其实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也就是说因为雍正的新政得罪了一大批掌握话语权和舆论权的贵族、官员、知识分子,于是他们就炮制出了雍正得位不正的谎言用来诋毁雍正。也许背后还有利用舆论颠覆雍正统治权的政治企图,这就不得而知了。
  • 康熙晚年大清王朝的政权其实已经出现了危机,只是表现得不明显而已。这些危机在外部的表现是准噶尔部再次崛起,首领策妄阿拉布坦出兵公然进攻西藏。内部则出现国库亏空,官吏腐败。对于这些现状康熙皇帝其实是清楚的,也有所改变。但是康熙晚年精力已经衰退,改革的锐气也不足,于是他希望把这些问题留给下一任的皇帝的皇帝解决。而诸位皇子中能够实现这一愿望的人只有四皇子胤禛。
  • 先说太子允礽为什么不是最佳人选。太子允礽册立较早,初时勤勉好学,骑射俱佳,在康熙西征准噶尔部时负责监国,也能为康熙分担一些政务上的负担。但是随着当太子的时间越来越长,允礽身边难免被心怀鬼胎的人所包围、裹挟,怂恿他做一些贪赃不法之事。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康熙初年的重臣、太子外租索额图。据《清史.索额图传》记载,康熙四十二年康熙曾发上谕:“家人告尔,留内三年,有宽尔之意,而尔背后怨尤,议论国事,接党妄行,,,,,去年皇太子在德州时,尔乘马至皇太子中门方下,即此是尔应死处,尔自视为何等人耶?,,,,,着交宗人府拘禁”。 索额图与太子交往甚密,这时的康熙已经察觉出太子和索额图有不轨之心了,为了控制事态先圈禁了索额图。但是对太子的不满之心已经生出,这也是后来对太子两次废黜的先兆。太子被废,皇位最有力的竞争者其实有两个,一个是皇八子允禩和皇十四子允禵。

皇八子允禩

皇十四子允禵

  • 皇八子允禩擅长笼络人心,做事得体,人称贤王。身边围绕着一群皇子,都愿意为他效力。甚至宗藩亲贵,满汉大臣也多有意他能继承皇位。如佟国维、马齐、阿灵阿(遏必隆之子)、鄂伦岱(佟国纲之子)、拔叙(明珠之子)、王鸿绪。这些人都在太子允礽被废黜后举荐允禩为太子时被康熙谴责、处罚。康熙曾言:“允禩每妄博虚名,凡朕所是恩泽,俱归功于己,是又一太子矣。如有人誉允禩,必杀无赦”。由此可见,康熙对他这个擅长做人情,博虚名而并无真才实干的儿子看得还是比较透彻的,允禩并不在他的继承候选人名录中。其实明眼人也都能看出来,皇八子允禩的斤两有多少,他真的不适合做帝王。他若是继承了皇位,会被各种人情关系所束缚,朝政不会改变,社会也不会继续向前发展,最多是个维持康熙末年的现状,任由大清王朝一步步走向衰落。
  • 皇十四子允禵其实才是雍正最有力的竞争对手。皇十四子允禵是康熙众多皇子中知兵事、善谋略的皇子之二(皇十三子允祥在军事方面的才能不弱于他)。允禵从小聪明过人,才能出众,允禟曾语:“允禵聪明绝顶,才德双全,我兄弟皆不如也”,允禵为康熙帝所厚爱,从少年时代起,就频繁地扈从其父出巡。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准噶尔部首领策妄阿拉布坦进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