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一个字和荣搭配起来好听又好看?《滕王阁序》被誉为千古第一赋,引经据典,辞藻华丽,你相信王勃是即兴作文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有没有一个字和荣搭配起来好听又好看

以下都不错:【安富尊荣】安:安逸;富:富有;尊:尊贵;荣:荣耀。安定富足,尊贵荣华。也指安于富裕安乐的生活。【傲世妄荣】不屈于世俗,置荣华富贵于度外。【本固枝荣】主干强固,枝叶才能茂盛。比喻事物的基础巩固了,其他部分才能发展。【本盛末荣】树根发达,枝叶才能繁盛。比喻对待事物要着重于根本。【持禄取荣】取荣:取悦。保持禄位,取悦于人。指庸庸禄禄,无所作为。【遁世遗荣】指避世隐居而抛弃荣华富贵。【阿世取荣】指迎合世俗,取悦于人。【夫贵妻荣】荣:草木茂盛,比喻兴盛显达。指丈夫作了官,妻子也随之尊贵。【富贵显荣】财多位高,显赫荣耀。【富贵尊荣】旧时形容有钱有势,门庭显赫。【共存共荣】共同存在,共同繁荣。一般多指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厚禄重荣】俸禄优厚,官居高位。【枯木发荣】枯萎的树木恢复生机。比喻衰亡的事物重获新生。【卖国求荣】勾结投靠敌人,出卖国家的权益,谋求个人的富贵。【媚外求荣】媚:谄媚。奉承外国人以谋求个人利益。【卖友求荣】出卖朋友以谋求名利、地位。【卖主求荣】指出卖主人的利益以换取个人的荣华富贵。【乐道遗荣】乐守圣贤之道而抛弃荣华富贵。【乞宠求荣】乞:乞讨;宠:宠爱;荣:富贵。乞求宠幸以获得荣华富贵。【虽死犹荣】人虽然死了,但死得光荣。【萧敷艾荣】萧、艾:艾蒿,蒿草;敷、荣:开花。指蒿草长得很茂盛。比喻才能低下,品行卑劣的人一时得势。比喻小人得志。【欣欣向荣】欣欣:形容草木生长旺盛;荣:茂盛。形容草木长得茂盛。比喻事业蓬勃发展,兴旺昌盛。【遗芬馀荣】比喻前人留下的盛德美名和功烈业绩。【遗芬余荣】比喻前人留下的盛德美名和功烈业绩。【一顾之荣】顾:看。指被有才学的人看一下就立即抬高了身价。【衣锦之荣】显贵后回归故乡的荣耀。【一面之荣】面:见面;荣:荣幸。很荣幸地见过一面或看到过一眼。【一命之荣】指受任一官的荣耀。【引以为荣】以此事为光荣。【倚玉之荣】倚:倚傍;荣:荣幸。得到了依傍美人身边的荣幸。形容结成美满婚姻。【昼锦之荣】白天穿着锦绣的衣服,光彩耀目。比喻因做官或地位显赫而荣耀之极。【知遇之荣】知遇:得到赏识或重用。指受到赏识和重用的荣宠

《滕王阁序》被誉为千古第一赋,引经据典,辞藻华丽,你相信王勃是即兴作文吗

王勃的《滕王阁序》素有千古第一骈文之名,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形式上看,都代表了中国骈文的最高成就。曾有人问如何写出《滕王阁序》这样的作品,殊不知《滕王阁序》这样的雄构不是写出来的,那是天时地利人和之下生生夺得的一段天地造化,所以《滕王阁序》一落笔满座皆惊,这篇文章,本身就是神迹。

《滕王阁序》一文,一气贯注,奔流而下,不可遏止,读者甚至能够想象出这位少年天才挥笔遽然而就的情形。《唐才子传》记载了王勃创作《滕王阁序》时近乎传奇的创作状态:“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这篇605字间融合了59个典故的华章,竟然是倚马而成的急就篇,而王勃此时不过26岁。无怪人们要把种种奇诡的传说附丽于此文上,如中源水君托梦送他一阵清风助他赴会、如王勃落水是因《滕王阁序》惊动天人故被召到天上、如王勃落水后在水边徘徊不去吟诵落霞孤鹜一联......围绕着《滕王阁序》衍生出来的种种传说,暗含着人们对这篇超乎想象的神作的敬意。

那么《滕王阁序》到底好在什么地方?一言以蔽之:“六朝体,盛唐声“。具体而言,从内容上来说,《滕王阁序》摈弃了六朝骈文轻靡滞重、风骨不飞的弊病,注入了初唐文学那一种凤雏初啼般的远阔高华的气韵;从形式上说,《滕王阁序》是对魏晋六朝骈文成就的继承和超越

内容:以初唐文学的刚健骨气涤除六朝柔靡之风

王勃的骈文气象高华,气势刚健雄赡,腾跃流转着一股阳刚之气,现出和丰藻克赡、风骨不飞的六朝骈文迥然相异的初唐面貌来。“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杨炯为王勃作序时的这四句话正是对《滕王阁序》最好的形容。

骈文是中国文学所独有的一种现象,是一种以骈词俪语、隶事用典、声律对偶为主要特征的文体。陈寅恪先生曾在《论再生缘》中说过:“中国之文学与其他世界诸国之文学,不同之处甚多, 其最特异之点, 则为骈词俪语与音韵平仄之配合。“骈文最特异之骈词俪语、声律对偶、隶事对偶使骈文绽放着一层独一无二的魅力,但也给骈文带来了繁冗滞重、柔靡卑弱的弊病,受到宫体诗风影响的六朝骈文尤其如此。

王勃等初唐四杰对延续了六朝积习的唐初骈文感到极其不满,于是试图变革初唐骈文。初唐四杰里的杨炯给王勃的文集作序曰:“常以龙朔初载,文场变体,争构纤微,竞为雕刻。糅之金玉龙凤,乱之朱紫青黄。影带以徇其功,假对以称其美。骨气都尽,刚健不闻;思革其弊,用光志业。“王勃试图以刚健之气荡除六朝骈文中的柔靡卑弱之风。王勃是非常注意文章之刚健挺拔之气的,读《滕王阁序》的时候就可以感受到文中蕴涵着的那一种沉潜内转的独属于初唐的气韵。“凡文章有劲气,能贯串,有警策而文采杰出者乃能生动,否则为死。盖文有劲气,犹花有枝干。条干既立,则枝叶扶疏;劲气贯中,则风骨自显。如无劲气贯串全篇,则文章散漫,犹如落树之花,纵有佳句,亦不足为此篇出色也。“文章劲气贯串,则风骨自显,气韵生动。王勃以雄富才力随心所欲驱驰众多典故,《滕王阁序》典故俯拾皆是,却没有给人以细碎割裂之感,而是纵横捭阖、放逸飞扬、气脉贯通,原因就在于这种一气贯串的初唐气韵。仅说初唐气韵可能失之玄虚,那么读者是从哪些方面、或者说如何感受到这种沉潜内转的“气“呢?大致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充溢全篇的真切情思;二是充实丰富的内容。

《滕王阁序》一文充溢着王勃建功立业的万丈豪情、壮志难酬的悲愤以及时不我待的焦虑。“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实在是掷地作金石声之作!如此密集的典故却没有妨害王勃情感的传达,即使是一个高中生也能感受到《滕王阁序》那种几欲挣出纸张的那种昂扬奋飞、激越不平的青云之志和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滕王阁序》字里行间左冲右突的激越情感,赋予了《滕王阁序》勃勃生气,奏响了从靡靡之音到盛唐之音的序幕曲。这种激越情绪正是沉迷于声色犬马的六朝文人所无而初盛唐代文人独有的,从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到王勃的“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再到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一浪强过一浪,终于汇聚成一支盛唐文学合奏曲。

如果说激荡于文中的情思是《滕王阁序》的血肉的话,那么充实丰富的内容则撑起了《滕王阁序》的筋骨。王勃出身于书香门第,世代诗礼传家,隋代著名大儒“文中子“王通是王勃的祖父,写出名句“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的王绩则是王勃的叔祖。出生于这样一个家庭的王勃天资颖悟,识见宏远,自小就显示出非同寻常的才智:六岁善文辞,九岁作十卷《指瑕》指摘大儒颜师古《汉书》的过失,十岁包综六经,十一岁从道士曹元习《周易》,十五岁向刘祥道上书纵谈国事,此后频频向皇帝王公大臣上书毛遂自荐,二十岁因作《檄英王鸡文》被唐高宗逐出沛王府。二十六岁,作《滕王阁序》。在这么短的生命历程里,经历过起起落落的王勃已经品尽了人生的百种滋味,苦难是时代对天才的玉成,《滕王阁序》那厚重的意蕴也正得之于此。

王勃身处在唐代这样一个太平盛世,又自诩身怀大才,却始终沉沦下僚、偃蹇终身,促使他重新审视反思宇宙与人生。于是我们在《滕王阁序》中看到王勃超越了一己之私的宇宙意识:“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看到了他以个人悲剧而移之于全体人类之悲剧的悲悯:“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看到了他对人类面对的共同命题的审视:“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他体悟了人生的无常,却并不灰心丧气,“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不是不怨怼,不是不愤懑,然而怨怼愤懑之后又昂然高振,高举了要求通过建功立业来显露生命力的旗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