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于至善的理解(“止于至善”该怎样理解比较恰当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止于至善”该怎样理解比较恰当

谢邀!

止于至善,止:达到; 至:最、极。此句意思:达到最完美的境界。通俗一点说,就是不断追求完美,永不止步。其实,按现在的说法就是要达到:做事情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止于至善”出自《礼记-大学》,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释文:大学教人的道理,在于彰显人人自身所具有的光明正大的品德,再推己及人,使其人人都能去除污染而自新,并做到精益求精,以至达到最完美的境界。

此段文字的现实意义就是:平时待人做事要多修德行,并能做到严于律己,发挥好自身能力,把工作做好,然后再去感化和影响别人,最后,达到共同进步,双赢发展。

“止于至善”是对美好事物的终极追求,而终极追求又需要立德修身的品行。也就是说,能把事情做好,必须要有好的自身状态,即:高素质的情商与智商。

那如何达到这种状态呢?首先,需要修养自己的身心,就是要去除杂念和诱惑,达到心灵上的平衡与清静,并在此状态下,更好、快速地吸收知识和做好事情。

其次,学好一样东西要能持之以恒,而只有身心清静了才可能做到。在中国文化里,自身修养推崇虚无、清静等等,而这些又都是以静为基础的,

因此,在不断向上、追求的过程中,精神及身心的虚静是修为的基础。也就是说,学艺要能坐住冷板凳,做人要能达到身心平和、胸怀坦荡,这样,才会一步一个台阶的走上去,以至到达那光辉的顶点!

“至善即至恶”,怎么理解这句话

至善和至恶

一般来说,如《大学》所谓止于至善,乃可以作为传统认识的一大代表,总体而言,这里所说的是止于至善,过了至善,才是过(过犹不及)。古人谈善的地方不少,有《尚书》、《国语》、《左传》、《论语》、《老子》、《庄子》等,但没有人说过,至善是等同至恶的。

而在古希腊的柏拉图那里,至善是对于理念世界和神的向往,这种至善,绝非荷马史诗中的神话所能体现出来的,故而柏拉图极力批评荷马神话的不足。亚里士多德,一直到晚期希腊的斯多亚和伊壁鸠鲁,再到罗马时代的西塞罗,都没有提出过至善等同至恶。

所以,我有些怀疑这个说法可能是后世的观点,甚至是当代人的提法。因为在我们这个时代,辩证法几乎是我们政治课中必修的内容,从小到大,国内无人可以免之。但是,辩证法本身是有限定条件的,并非任何事物都可以不加限制的被随意转化。

我们如果举几个例子,可能就清楚了:

1,假设小明从A地点到B地点,那么,当他从A开始出发,A就是始点,若从B开始出发,A就是终点,因此,A是始点,也是终点。

2,假设小明和小花共同拥有一百万,小明现在开始给小花钱,给得越多,小花越富裕,那么小明越穷。因此,(小花)钱越多,人(小明)越贫穷。

这种辩证法很简单,早在两千多年前,古中国、印度、希腊就产生了这种观点。但如果我们变换一下条件:

1,A叫做北京,B叫做上海,我们无论如何都得不出北京就是上海的结论。

2,如果我们不同时说小明和小花,而单就某一个人而言,譬如小花,那么她钱越多,我们就不能同时说在这个100万的共同财产内,小花跟小明比起来反倒越来越穷。

所以,前者叫辩证法,后者叫逻辑。笔者以前曾以为辩证法也是逻辑学的内容,后来遇到逻辑学专业的人指出,辩证法不是逻辑。不过,国内的话,说辩证逻辑,似乎也没什么问题。

因此,题主单说至善即至恶,别人也可以说至善即咸鱼,缺乏条件限定的辩证法,不过是诡辩。

止于至善,这句话你怎么看

知其所止,止于至善是一种以卓越为核心要义的至高境界的追求。止于至善,上升到人性的层面来说就是大真、大爱、大诚、大智的体现。是自我到无我境界的一种升华。

王阳明释“至善”为“性”,即本性,人类的本生是纯善无恶的,至善之性是人类的固有本性,所以“止”就是一种对本性的复归,“止之,是复其本然而已。”历史的解释虽然表达有异,但基本精神是一致的,都是要通过道德修养而达到并保持人类最高的善。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