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灭绝什么意思(穿山甲功能性灭绝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穿山甲功能性灭绝是什么意思

物种功能性灭绝有三个指标:一、存在化石中;二、特种种群稀少,功能丧失,对周围生态影响微小;三、数量下降至无法保证种群繁殖的需要。

生物的“功能性灭绝”是什么意思

“功能性灭绝”是对生物生存状况的一个客观准确描述,主要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指一个物种由于其种群数量非常稀少,在其生存的生态系统中不再扮演重要角色,即指其生态功能的丧失。第二个层面的意思是指残存种群中已经没有能够繁殖的个体,或者由于种群数量稀少,受人类活动干扰及遗传因素的影响,该物种在自然环境中繁衍的功能丧失,十分容易走向灭绝。

关于中华穿山甲在中国地区已功能性灭绝,你怎么看

2019年6月8日,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以下简称绿发会)宣布中华穿山甲在大陆功能性灭绝。

在讨论这个新闻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什么是功能性灭绝。功能性灭绝指一个物种,由于其种群数量的持续衰退,不足以承担生态功能,存在种群的规模也不足以自我维持。简单地说,如果一个物种被宣布为功能性灭绝的,其野生数量已经非常稀少,无法交配繁殖出足够维持物种存在的后代。也就是说,这个物种必将走向灭绝,我们最熟悉的功能性灭绝的动物就是白暨豚和华南虎了。

与被宣布功能性灭绝的白暨豚相比,中华穿山甲的现状要好很多。尽管由于人类的长期猎杀(药材和食用的需求),导致中华穿山甲的种群数量在过去几十年中下降了94%以上。但是在国内的很多地方依然有小种群的中华穿山甲存在。

图注:中华穿山甲的分布,图片来自网络

就在绿发会宣布中华穿山甲在大陆已经功能性灭绝之后的6月17日,江西景德镇救助了一只中华穿山甲;6月18日凌晨,安徽黄山的居民在回家途中发现了一只中华穿山甲,并对其进行了及时的救助。这两个发现于救治分分钟打了绿发会的脸,中华穿山甲尽管在野外的数量已经下降到濒危的程度,但是并没有达到功能性灭绝的程度,每年国内都有大量发现和救助中华穿山甲的记录存在,可见中华穿山甲的种群还在。

图注:在景德镇被发现的中华穿山甲,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黄山救治的中华穿山甲,图片来自网络

其实一个物种的被确认为功能性灭绝是需要科学家进行全面的考察、记录和研究,并且形成严谨的科学论文,在经过同行评议之后,发表在专业的学术期刊纸上,然后在学界得到一致认同。显然绿发会没有做到其中的任何一点,其根本就不算是一个能够认定物种功能性灭绝的学术机构,因此绿发会的声明并不具备学术价值,更没有权威性和可信性!

中华穿山甲并未达到功能性灭绝的程度,而且除了中国大陆之外,在台湾省目前有稳定的中华穿山甲种群存在,所以中华穿山甲还有有希望的。

除了宣布中华穿山甲功能性灭绝,绿发会所谓的使用马来穿山甲放生野化恢复中国大陆的穿山甲种群的计划也是非常不谨慎的,对于现有中华穿山甲是非常大的威胁。希望更多的人关注中华穿山甲的生存与保护,也希望更多的资源能够以此机会投入到保护中华穿山甲的行动中来。现在还远不是跟中华穿山甲说再见的时候!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考拉是否已面临功能性灭绝

考拉是澳大利亚最具标志性的有袋动物之一。由于澳大利亚在过去几周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森林大火,考拉所面临的困境一直是外界关注的焦点。大火使这种有袋动物的栖息地遭受严重破坏,据估计,可能有多达1000只考拉在大火中死亡。这对于已经受气候变化、疾病和森林砍伐等影响下艰难生存的物种来说,这是一个悲剧。

最近的许多新闻表明,森林大火摧毁了考拉80%的栖息地,使该物种面临“功能性灭绝”。这引起了社交媒体网友的讨论,在一些平台上大量转发文章。但是好消息是,专家们不同意考拉已经面临功能性灭绝的说法,并不是森林大火使考拉濒临灭绝。早在森林大火席卷整个澳大利亚之前,就已经提出了该物种处于危险之中的想法。

澳大利亚博物馆的考拉遗传学家丽贝卡·约翰逊表示:“我不认为考拉已经功能性灭绝。” “也就是说,大火可能会对我们所知道的一些极有价值的种群产生巨大影响,这些种群对于该物种的长期生存至关重要。”

5月10日,致力于保护标志性有袋动物的非营利组织澳大利亚考拉基金会指出,该组织认为“考拉在澳大利亚的整个地区可能已经功能性灭绝”,考拉数量可能会减少至80000只。

新闻稿没有提供有关如何计算考拉数量的信息。AKF没有立即回应置评请求。

昆士兰大学的环境保护主义者克里斯汀·亚当斯-霍斯金于5月份为《对话》写了一篇文章, 概述了澳大利亚考拉的命运。在其中,亚当斯·霍斯金明确指出,功能性灭绝标签的应用可能过于匆忙。在2016年进行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的合作试图量化剩下的考拉数量,但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亚当斯-霍斯金写道:“要确定散布在澳大利亚东部的考拉种群是否已经灭绝,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对科学家来说,要全面了解澳大利亚的考拉数量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很难将该物种归类为“功能性灭绝”。

缅因大学的气候科学家雅克琳·吉尔在一条推文中暗示可能存在利益冲突,“有少数非营利组织报告了种群急剧下降的情况。”约翰逊说:“考拉标志性地提醒人们,直接由于人类的影响,我们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将发生更广泛的变化。” “它们应该成为开始的催化剂,并通过对话来理解和保护我们所有的生物多样性,因为它们不是唯一需要保护的物种。” 此外,AKF明确表示,其“功能性绝种”的定义意味着该物种“已超过恢复点”。

研究人员正在不懈努力,以保持该物种的生存。约翰逊正在利用遗传密码的力量为保护工作开辟全新的途径。2018年7月,约翰逊及其同事首次对考拉基因组进行了测序,确定了可能有助于预防传染病和保护考拉的基因。

对于(发布的消息)穿山甲已功能性灭绝,你有什么看法

6月8日,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下称绿会)宣布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中华穿山甲在中国大陆地区已“功能性灭绝”。 (所谓功能性的灭绝就是指物种已经不能在当前生长的环境自然繁衍后代或在它的生态链中已经失去了重要一环)这则消息一石激起千层浪,有人质疑这机构的权威性,认为他们都没有经过认真的考察跟踪,也没有可靠让人信服的证据,就对穿山甲宣布为功能性灭绝,这样的行为是极其不负责任的;也有人认为我们应该保护穿山甲,姑且不论它是否真的达到功能性灭绝状态(若没有皆大欢喜),我们都应该重视跟加强对穿山甲的保护;那我们先不管它是否真的已经达到功能性灭绝了,我们该怎么理性看待这样的消息呢?

1:穿山甲

穿山甲作为世界上唯一鳞片哺乳动物,可谓是历史悠久的物种,但很可惜的是,我们人类对其的研究可谓是知之甚少,可以用惨不忍睹的状态来表达,由于它种源较少,繁殖缓慢(基本上每个雌性每年一胎,一胎只产一仔),研究人员一般都是通过历史资料或对其种群圈养了解习性,这对它在自然生态下的生长状态信息是远远不够的,如果自然状态变化差异大,那么它对穿山甲的种群数量就会产生极大的影响,这样的数量下降是靠自然状态的繁殖弥补不了的,这时候如果还有人进行肆意捕杀,那真的会进一步加快穿山甲的灭绝。说到穿山甲可能最倒霉的那就是太多误解在其身上了,首先它挖掘厉害是为了可以掏白蚁洞,而不是为了穿山,要知道一头成年穿山甲可以守护250亩森林不受白蚁伤害;更有美誉“森林卫士”之称。比如很多传法,就是吃穿山甲可以通乳或者治病,让很多地方的餐桌出现了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