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名将袁崇焕大炮坚城的策略正确吗?己巳之变袁崇焕坚请入城的目的,是不是想模仿宁远之战“凭坚城,用大炮”的战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明朝名将袁崇焕大炮坚城的策略正确吗

从现在来看可能不正确,后金拥有强大骑兵部队,机动作战能力强,而城墙和大炮相对是死的。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靠死守有多少成功的呢,法国的马奇诺防线,以色列的巴列夫防线,都曾经号称固若金汤,但最终都成了历史的笑柄。

但放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或许也是无奈之举,试想当时的大明王朝又有多少心气和财力去打造一支能攻善守的部队呢,只能寄希望于城墙和大炮了。但比城墙和大炮更僵化的是当时大明的制度和思想,或许这才是导致他们最终失败的原因

己巳之变袁崇焕坚请入城的目的,是不是想模仿宁远之战“凭坚城,用大炮”的战术

这个算是说到点子上了。

袁崇焕率领数万大军救援京城,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请求进城呢?

就是想“凭坚城用大炮”!

不论是在当时,还是后来,乃至于现在,很多不懂军事的人,都认为袁崇焕坚决要求入城,不可理喻,甚至是心怀叵测!

其实大错特错。

袁崇焕对明朝忠心耿耿。不可能借口进城,里应外合,帮助满清打下京城。

他如果不想救京城,完全可以不来。而没有关宁铁骑,京城的老弱残兵,和各地勤王的明军,完全不是清兵的对手,这一点毫无疑问!满贵4万宣大边军在京城脚下全军覆没,就是明证!

所以说,袁崇焕如果暗中与清兵勾结,他完全没有必要大老远跑过来给崇祯演戏看,直接带着清兵架炮轰就完了!谁能挡得住八旗兵+关宁铁骑?实力完全碾压,还完什么花活?没必要嘛。

袁崇焕来,就是实打实的要勤王。

为此,他带来了辽东所有的精锐。就是要在京城下与清兵决一死战!

袁崇焕决心很大,但他的脑子可不糊涂。他非常清醒的认识到明军与清兵的巨大差距。多年血战的经验告诉他,只有扬长避短,“凭坚城,用大炮”,才能打败清兵。

但是,愚蠢的崇祯和朝臣,却不允许袁崇焕进城。如此以来,数万大军顿兵京城之外的旷野平原,风餐露宿,粮草没有着落,吃没的吃,住没得住。随时有可能被清兵铁骑冲垮。一旦关宁兵败,明朝也就完了。形势万分危急!

袁崇焕心急如焚,这才一而再再而三请求入城。可恨那大昏君崇祯,忠奸不分、是非不分!错杀袁崇焕,自毁万里长城!活该他身死国灭!

可怜天下百姓,因为这昏君,受了无尽的苦难。

血色衣冠坚城和筑城对辖区范围都有效吗只能单独城池或港口吗

坚城和筑城对武将所属的据点有效

比如武将在虎牢关则能提升虎牢关的防御力

另外比如武将在洛阳,只对洛阳城的防御有效,对虎牢关这种附属据点无效!

1449年北京保卫战,于谦选择“出城迎战”而非“坚城死守”,是否为正确决策为什么

1449年十月,瓦剌军直逼北京城。

于谦下达了一个令所有人吃惊的命令:“凡兵皆出营郭外”!各军列阵九门外,背城而战!

瓦剌骑兵长于野战,短于攻坚,而京城城池高大坚固,战前,于谦又专门对城防组织了加强。依常理,似乎凭城坚守是理所应当的选择。

为何于谦非要列阵城外呢?

城池虽固,也未必能守

此前的战事已经表明:坚固城池,不足为恃!

土木之变后,于谦本意是企图以大同、宣府、居庸关、紫荆关等外围固点,御敌于京城外。

大同、紫荆关等地皆有坚固城防,本有相当兵力,后又得到了于谦调兵加强,而守将,也多为忠勇之将。

可是,大同、紫荆关等地还是被迅速突破了,瓦剌还是迅速攻到了北京城下!

大同守将郭登,忠勇异常。战前,他慷慨激昂:吾誓与此城共存亡,不令诸君独死!

然而,遇到瓦剌军打出的“英宗牌”,郭登一筹莫展。

尽管他还是坚守不降,但是,瓦剌不进攻他,他也不敢主动出击,只能给英宗送点好东西,眼睁睁看着敌军大摇大摆的绕过他,直抵紫荆关。

紫荆关,“城高池深,足称雄固”,城防守坚固,且有12000守军(也先军3万),而于谦已经调军前往救援。

紫荆关守将孙祥企图依托崎岖山谷、城高池深,坚守待援。

然而,瓦剌军中有“带路党”。

跟明英宗一起被俘的太监喜宁,引也先军从间道插入,内外夹攻,破关!

可以说,大同、紫荆关都有坚固城防和相当战力军队,但瓦剌军皆能轻松突破。

这说明:在瓦剌军挟持明英宗的情况下,明军出战有顾忌,会犹豫,而即便凭险死守,熟悉情况的“带路党”也会使抵抗被瓦解!

所以,于谦最担心的,不是城防是否还不够坚固,而是人心是否坚定

而当时,京城的人心并不坚固。

人心不固的京城

土木之变,大批大臣阵亡或被俘,京营精锐尽失!

京师人心浮动,许多富豪已经开始逃走,而朝中大臣也多认为京城不可守,要迁都!

与此同时,许多官员,甚至天子,也是土木之变后紧急上来的,即便有坚定意志,其根基未稳,情况未完全掌握,是否能在复杂的政治(外有英宗被挟、内有人心不定)形势下完成本职工作,尚存疑问。

天子、官员的形势不稳,军队的形势也很不稳定。

土木之变,京师明军大部分“报销”了。

京师守军,主要有: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及南京备倭军,江北及北京诸府运粮军,以及浙江兵,以及从边关退回来的部分守军。

一方面,守军成分复杂,有的是运粮军,有的是准备在水网地带防范倭寇的,各军对敌军不熟悉,对守卫京师的任务也不了解!面对对京师情况熟悉的“带路党”以及难以预料的“内奸”,难免不会“百密一疏”。

另一方面,大家紧急凑到一起,兵与将不相习,将与帅不相习,兵与兵不相习,缺乏磨合,极易引发混乱。

一面是新上的天子、大臣,新入防的军队,一面是挟持英宗,又有带路党相助的瓦剌军。

显然,尽管明军兵力优势明显,城防坚固,但是,如果也先的“政治牌”、“带路党”得逞,将明军大臣、将士的情况搞乱,那么,兵虽多,城虽坚,也是难以坚守的!

把复杂的情况搞简单

经过于谦的紧急召集,此时,京师明军已多达22万。

只要大家不要乱,3个拼1个,也能把对手拼个精光!

但是,如果乱起来嘛····“土木之变”也就是不久前发生的事情!

对于缺乏磨合的军队,给予的任务越简单越好!

于谦的命令简单粗暴!

1、关闭九门!

明军既无后路可退,也不必担心后方被威胁。

2、简单粗暴的命令!

“临阵将不顾军先退者,斩其将。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

明军也不要玩什么花,除少数担任诱敌、救援任务的精锐部队外,大部分只管站住位置就可以了!

瓦剌军训练有素,灵活多变,善用谋略。

然而,由于明军后方是门,瓦剌不能抄其后路;明军只顾站稳脚跟即可,也不必担心敌人什么声东击西。

再者,军令简单、明确。

即便有“内奸”,想搞什么混乱,也会在搞出什么破坏前被军纪处决。

防不胜防的复杂形势,瞬间简单了下来!

而此后的战事,证明了于谦举措的高明。

轻松化解“英宗牌”

瓦剌军兵少且不善于攻坚,之所以敢跑到这里来,最大的倚仗就是明英宗这张牌。

作一个最极端的设想:如果明军凭城坚守,瓦剌军把英宗拉在最前面,守城明军敢射箭抛石吗?

可是,战于城外,就使敌人这张牌不那么好打了。

十月十二日,也先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