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来源 春节是怎么来的呢?春节的历史来
发布时间: 2023-07-09

本文目录

春节的来源 春节是怎么来的呢

1、关于春节的来历:据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长得青面獠牙、十分凶恶。“年”长年深居山中,每到除夕才下山吞食牲畜,伤害人命。所以,每到除夕这天,人们想了很多办法来躲避年兽的伤害,这个就被称为“过年”。

2、有一年除夕,人们上山避难的时候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人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到处都是匆忙恐慌的景象,没有人关心这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妇包了饺子请老人吃,并且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为了报答老妇的好心,老人告诉她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跟她说穿红衣,在门上张贴红纸、点上红烛,在院内燃烧竹子发出炸响就可以赶走年兽了。半夜的时候,年兽闯进村,发现村中灯火通明,它的双眼被刺眼的红色逼得睁不开,又听到有人家传来响亮的爆竹声,就逃走了。

3、自那以后,人们知道了赶走年的方法,每年除夕的时候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恭贺彼此渡过了年兽的肆虐。后来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这就是春节的由来。

春节的历史来源

春节的历史来源

  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中国人过春节已超过4000多年的历史,那么春节的历史来源有哪些呢?下面我为您细细道来。

  春节的历史来源

  (一)起源

  由于远古时代文献缺,令春节的具体起源时间不详。学术界关于春节的几种假说(如“源于腊祭或蜡祭”说,“源于巫术”说,“源于鬼节”说等),证据尚不充分。

  从理论的角度对春节起源加以考察分析,学者们已经做出中肯的结论。大致说来从历法的角度看,年节节期元旦为正月朔日,以其在岁月坐标上的特殊位置(一岁之始的岁首,一季之始的季首和一月之始的月首)而备受人们的关注,号称“三元”、“三朔”,终于演成“元正之嘉会”;从节俗的角度而言,“年”的最初含义来自于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物的生长周期叫“年”。许慎﹒《说文﹒禾部》:“年,谷熟也。”《谷梁传﹒宣公十六年》也说:“五谷大熟为有年”。谷子一熟为一“年”,“有年”是指收成好,而“大有年”则是指大丰收。可见,“年”原是预祝丰收喜庆的日子,而后又逐渐演变成岁的代称。而“岁”原来是一种收割工具,在七八千年前我国出现发达的农业生产之时,农业是一年一熟制,每年收获一次。收获之后,人们用“岁”杀牲祭祀,“岁”又成为该祭祀的名字。最后,“岁”字成为时代段落标志,成为年岁的岁。有了岁与年的概念,自然就会产生过新年的习俗。所以,新年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节日。

  (二)新年的形成和发展

  年节的日期,在各朝各代是有所不同的。夏朝定在一月初一,商朝定在十二月初一,周朝定在十一月初一,秦朝定在十月初一。汉代初年沿袭秦制,直到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实施太阳历,又恢复了“夏历”,(即现在的农历),以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把二十四节气订入历法。后来历朝历代虽对历法有所修改,但大体上仍基本以太初历为原型,以夏历的孟春正月为岁首,正月初一为元旦(“元”者,始也;“旦”者,晨也,“元旦”也就是一年的第一个早晨)。此规定一直沿用至今。

  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清朝统治者被推翻,孙中山在南京成立了中华民国政府。为了“行夏历,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各省都督府代表在南京召开会议,决定使用公历,把公历1月1日定做“新年”,把农历正月初一称作“春节”。不过当时并未正式命名和推广。直到1949年9月27日,在中国共产党主持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正式通过使用“公历纪年法”,将公历(也叫阳历)1月1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名为“春节”,俗称阴历年,并规定春节放假三天,让人们热烈庆祝农历新年。

  先秦时代,新年习俗还处于萌芽状态。据《诗经﹒七月》中记载,每至岁末,人们就要“穹室熏鼠,塞向墐户”,做好各项“改岁”的准备工作。但这时的欢庆活动由于各国历法不同而没有统一的日子,大致在冬天农闲之时,其无疑是后来新年的雏形。

  新年习俗定型于汉代。经过战国和秦末的社会大动荡,逐渐形成了一系列节日习俗。到汉武帝太初元年《太初历》颁行之后,“将二十四节气”纳入历法,纪时与节气真正实现同步,年节的日期从此也确定不移了。随着社会的发展,从汉朝到南北朝,正月初一过新年的风俗愈演愈烈,各项民俗活动也日渐丰富,燃爆竹、换桃符、饮屠苏酒、守岁卜岁、游乐赏灯等活动都已出现,同时,庆祝的日期也越拉越长,其间有腊八、除夕、元旦、破五、元宵节等一系列重要节日包括其中,成为我国第一大节日。

  新年习俗在唐代发生裂变。逐渐从祈报、迷信、禳除的神秘气氛中解放出来,转变成娱乐型、礼仪型的节日。元旦的爆竹不再是驱鬼辟邪的手段,而是一种欢庆方式;元宵节娱神的灯火变成了人们游艺的花灯。虽然仍有祭神祀祖的活动,但是其重点由祭神转向了娱人。可以说,也只有在唐代以后,新年才真正成为普天同庆、亿民欢度的“佳节良辰。”

  新年习俗到明清时期开始转型。其转型主要表现在礼仪性、应酬性的加强。人们在新年相互拜谒,达官贵人互送名帖,或登门拜访;平民百姓也馈赠礼品、互相拜年,讲究“礼尚往来”。与此同时,这一时期也开始注重新年习俗的游艺性。这时的新年习俗将中国传统文化完美地融合,成为集中展示中国几千年风俗文化的民俗展览会。

  两千多年的历史,过大年,每到阴历年底赶回家与亲人团聚,祭祖宗,吃饺子,拜年都已经成为炎黄子孙的共同习惯,可谓根深蒂固。中华民族分布如此广泛,却能保持强烈的民族认同感,不得不承认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春节民俗的存在。

   春节民俗的起源和历史演变

  春节的各项民俗活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辞旧岁,迎新春。与春节相关的国家礼仪和民俗活动非常丰富。从腊月初八的“腊八节”、腊月二十三的祭灶节、除夕守岁、初一拜年、初五“破五”、初七人日,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其间的各项民俗活动都与春节相关,人们通常都把它们看作新年的一部分。换言之,广义的“春节”概念可以包括腊八直到元宵节。不过,为避免烦琐,本文只简略论述除夕和正月初一的节庆活动。

  (一)贴春联、挂年画

  春联,又名“门对”、“对子”、“春贴”,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得名。古时,由于科学知识匮乏,人们将很多自然灾害归结为鬼神作祟。于是,在过年时多习惯将桃木削制成规定的尺度并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悬挂于门旁,以此辟邪。至五代,桃符有了新的发展。后蜀宫廷里开始在桃符上题写联语。据记载“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就是由后蜀国君孟旭所题写的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关于春联出现在唐代,有敦煌卷子SO610号记录的开元十一年(732年)的一些春联为证,如“三阳始布,四序初开”、“年年多庆,月月无灾”等等。到宋代,贴春联已然成为民间普遍习俗。《东京梦华录》说:“近于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桃板、桃符。”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宋代人贴贴木板印刷的门神画,同时,据宋代笔记记载,此时有文人喜欢书写春联的风气。然而,春联改用红纸并正式命名,始于明朝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据陈云瞻的《簪云楼杂话》

  所记:“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京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需加春联一副,帝(明太祖)微服出观。”相传朱元璋有次微服出访时曾为一位不识字的屠夫题写了副“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由于统治者的大力提倡,贴春联之风盛行,至今不衰。春联是我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和书法艺术形式,它既表达了人们的美好心愿,又为节日增添了喜庆的气氛。

  年画是我国人民喜乐见闻的一种民俗绘画艺术。远在汉代就有关于年画的记载。在年画中,以门画出现最早,而门画又是由门神画演变而来。《荆楚岁时记》记载:“岁旦,绘二神,披甲执钺,贴于户之左右,谓之门神。”最早的门神是桃符上的神荼、郁垒二人,这跟《山海经》记载他们惩处恶鬼的神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