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慈禧为什么要和奕訢结盟,发动辛酉政变?如何评价清朝恭亲王奕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晚清慈禧为什么要和奕訢结盟,发动辛酉政变

1861年,慈禧联合慈安与奕忻发动政变,驱散了载垣、肃顺等八名顾命大臣,开始了长达四十多年的垂帘统治。慈禧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第一,慈禧是一位野心勃勃的女人。咸丰驾崩后,慈禧一直想独揽大权。这样就与肃顺等被咸丰确认的辅襄大臣产生了矛盾,在经过激烈争吵之后,慈禧决心发动政变,除掉这些人;

第二,慈禧之所以与奕忻联手,一方面是因为奕忻对自己的边缘化地位不满,与肃顺等人有矛盾,这一点被慈禧看中;另一方面奕忻也有自己的优势,比如参与谈判,与入侵各国签订的《北京条约》,得到了西方国家的认可;与胜保等实力派关系密切等等;

第三,慈禧最终能笑到最后,除了与奕忻等人的联手之外,她与慈安掌握着两枚颂布圣旨的印章也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这也是咸丰牵制八位大臣留下的一手。在斗争的最后关头,慈禧通过把外国人进京、火烧圆明园、咸丰外跑等事件栽赃给八大臣而赢取了民意。当然,肃顺等人的失败也与其过于自信轻敌有关。

如何评价清朝恭亲王奕訢

人称“鬼子六”的恭亲王奕訢,乃是道光皇帝第六子。

他虽与天子之位擦肩而过,但却实际执掌政权数十年,自咸丰至光绪年间,三朝期间所有重大事件,几乎都和这位恭王爷有关。

他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时初露锋芒,临危受命与洋人谈判。在敌兵枪炮威胁之下,奕欣代表清朝签订了中英、中法、中俄《北京条约》。

作为谈判者和签约者,奕訢对侵略者的骄横傲慢忍气吞声而无可奈何。这次屈辱,使年轻的恭亲王大受刺激,他立志走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自强的道路。

咸丰帝去世后,出于维护共同利益的目的,奕訢联手慈禧,发动辛酉政变,铲除肃顺等顾命八大臣对朝廷的把控,成功夺回了皇权。

辛酉政变后,奕訢被任命为军机大臣、宗人府宗令和总管内务府大臣,兼领神机营,并享受亲王双俸,在此后的五年间,内外大权集于一身的奕訢,以其议政王的高贵地位,达到了一生政治生涯的顶峰。

之后,他顺应历史,开始兴办洋务。首次设立由军机大臣兼管总理各国事务总理衙门,并因此被顽固旧势力骂为卖国的“鬼子六”。

奕訢主持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三十年,使我国开始成为国际社会的一员。因此可以说,他是中国近代外交事业的开拓者。

他还主张开办近代教育,引进西方技术;开办近代企业、走自强之路,收回失去的国权。之后洋务运动就是以其为总方针,开始大规模兴建近代军事工业的。

1862年,他又主张成立了第一个不同于封建八股教育的西式学堂——同文馆,培养了一批批专门人才,有力促进了洋务运动中军用、民用工业的发展。

晚清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的现实赋予了恭亲王奕訢施展政治抱负的动力和舞台。而作为曾与皇位失之交臂的优秀皇子,奕訢的个人价值也得到了最大化的展示。

按中国人的哲学观,“物极必反”。鲜花开到最鲜艳时开始衰败,人的运气达到鼎盛时,就预示着要走下坡路了。

恭亲王奕訢的结局也就是从这时起拉开了序幕~

一、甲申易枢,叔嫂失和。

和慈禧关系的破裂,是奕訢命运十分重要的一个转折点。在咸丰时期,虽然他一直在宦海中起起伏伏,但由于“恭亲王”这把保护伞的作用,他始终未曾丧失斗志。这一次,情形却大不相同了。

有人曾评价慈禧“但知权力,绝无政见”。因此,恭亲王最初得以主政,全赖慈禧缺乏政见,事事依靠。

虽然彼此并不欣赏,但恭亲王与慈禧太后之间至少还保持着表面的和谐。可是慈安太后的猝死彻底打破了这种平衡。

一直以来,两位太后间的“嫡庶之分”像“天堑”一般不可逾越。而奕訢,也正是充分利用了这一点。

他故意突出两人之间的差别,给予慈安太后充分的尊重,以换取慈安的信任与支持。

虽然慈禧小心翼翼地维护处理两人之间的关系,但是有所争执也必是多处下风。

同治八年,奕訢联手慈安太后处死了“违制”的安德海;同治十一年,他们又为同治帝选择了慈禧很不喜欢的皇后;光绪七年,咸丰帝陵寝前的排位,恭亲王再次联手慈安占了上风。

“名分”差别,使得慈禧一直忍气吞声。如今这种平衡被打破了,后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有人就说了,奕訢乃是道光皇帝钦命的恭亲王,就是跟慈禧闹掰了,慈禧又能把这小叔子怎么样?

呵呵,您可别以为这是叔嫂的家务事。这对叔嫂关系的破裂可是直接决定着恭亲王的最终命运呢,因为他这位皇嫂,手里握的是皇权啊!

二、官场遭谪,政途暗淡

手握皇权而又不懂政务的慈禧,自此开始了对奕訢的排挤。

当时,正逢中法关系紧张。面对清王室日渐衰微,奕訢主张避战求和,向法妥协。这一主张得到军机处和总理衙门大多数要员的支持。

与此同时,以慈禧新提拔的亲信醇亲王为首的亲贵大臣则主张与法交战,双方相持不下。

边关告急,翰林左庶子盛昱上奏,要求严议军机大臣的过失,将矛头指向军机大臣李鸿章。慈禧接到奏折后,次日临朝颁谕旨严斥奕訢委蛇保荣,酌令罢免其军机大臣等一切职务,褫夺双俸,回家去养病。

从此,奕欣闲居长达十年,从政治的顶峰跌入了波谷。

盛昱奏折矛头所指,乃是李鸿章,而结果处置最重的却是奕訢。这明摆着就是慈禧对于恭亲王势力的毫不留情。

三、一蹶不振,郁郁终老。

甲午战败之后,清朝廷愈加萧条。在大臣们一再荐举下,慈禧不得不勉强再起用奕訢为领军机的重臣。

但此时的奕訢,一则由于年事已高,再则也是已洞悉慈禧的揽权私心,所以态度模棱圆滑,凡事委蛇因循,早已难寻年轻时代的锐气。

以致于朝野上下都对他失望之极。

然而面对慈禧已根深蒂固的专制权威,腐朽难化的思想格局,除顺从外,奕訢也别无他法。

在戊戌变法时,奕訢极力反对立宪改革,和慈禧太后等顽固派站到了同一阵营中。同年四月,这位清朝亲王,结束了光辉的一生,因病去世了,终年67岁。

综上所述,恭亲王奕訢空有一腔抱负,满腹壮志未酬,却苦于没有稳定施展的舞台。身为亲王,他一生起起落落,其经历充满了戏剧性。

他于清帝国大厦将倾之际,力挽危局,励精图治,是清朝皇族子弟中非常出色的实干家。

虽最终难逃皇权争夺牺牲品的命运,但他为国家家奋发图强所做的努力在中国近代史上永远无法抹去!

有书君语 :有书送书季开始啦~每周会免费赠送1000本实体书给大家作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读之书《无声告白》。私信回复:福利,即可免费包邮领取书藉,本次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咸丰皇帝去世前为什么不任命奕訢为摄政王辅佐同治来避免慈禧专权

在做皇子的时候,咸丰皇帝和恭亲王奕訢竞争过皇位继承权。

咸丰是四阿哥,奕訢是六阿哥,两人只相差一岁,小时候关系亲密,长大后有了竞争关系就有了心结。

咸丰不信任奕訢。

病死前,咸丰亲自选了八位辅政大臣把恭亲王排除在外。

为什么咸丰任命的顾命八大臣没有奕訢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在这一点上,所有的君王都是无法回避的。应该说,当年道光帝的太子之争,让咸丰和弈忻芥蒂颇深。从现在的情况来看,道光让咸丰当皇帝真是瞎眼了。对比弈忻的精明强干,目光如炬咸丰不仅能力欠缺。而且好色,身体也差。三十岁的年纪死了。留下二十七岁的慈禧和六岁的同治。这才有了以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