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时空道宇CEO王洋:目前商业卫星最具市场前景的是卫星制造及应用领
发布时间: 2023-07-11

作 者丨董静怡

编 辑丨张伟贤

商业航天是全球科技和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中国航天产业正加速向着商业化、市场化发展。

2015年,国家将支持商业航天产业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我国的商业航天产业开始起步。此后多年里,国家陆续出台多项政策法规,鼓励民营资本参与航天科研、生产、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空间信息产品服务,进一步规范商业运载火箭发射等。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从2015年至2021年,国内商业航天产业的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22.3%,预计到2024年,市场规模将有望达到2.3万亿元。

而商业航天高投入、高回报的特点也吸引众多资本关注。华泰证券报告则指出,我国商业航天赛道2011至2021年总披露融资额超243亿元,其中2021年就超64亿元,预计2023年将成为中国商业航天大年。

国外,SpaceX大规模组网部署的星链正在成为美国下一代太空体系的主要支点。国内,以时空道宇为代表的一批民营企业也相继入局,成为国家队的有力补充。据悉,时空道宇是国内唯一一家实现商业闭环的民营航天企业,正在打造全球首个未来出行星座。

时空道宇CEO兼首席系统工程专家王洋在近日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覆盖全球的卫星星座是提供卫星应用服务的基础,星座提供的卫星数据可以为全球各行各业的用户提供高效、可靠、全面的信息服务,进一步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他补充道,目前国内微小卫星年产能还有90%缺口,卫星批量生产至关重要,而这部分缺口是商业卫星公司的主要市场。

而作为民营企业,自我造血能力也必不可少,王洋表示,一定程度上来说,在经营企业过程当中,商业模式比高科技更重要,“民营商业航天想要成功,最大的难点就是找到适合的商业场景,围绕着可行的商业模式,进行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

亮点摘录:

1、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打造全球覆盖、高效运行的通信、导航、遥感空间基础设施体系。

2、 卫星制造及应用,以及与卫星发射相关的商业运载火箭产业构成了目前太空经济的主体。

3、 布局星座是一个抢时间的战略赛道。在“先到先得”的国际原则下,随着各类卫星应用领域不断拓宽,世界各国对卫星无线电频率资源争夺越发激烈。

4、 目前国内微小卫星年产能还有90%缺口,卫星批量生产至关重要,而这部分缺口是商业卫星公司的主要市场。

5、 随着华为、苹果等主流手机厂商加速拥抱卫星通信领域,属于“智能手机+卫星通信”的新兴赛道已铺就。

商业航天方兴未艾

展开全文

《21世纪》:怎么看待商业航天的发展空间?

王洋:商业航天在信息时代已成为具有战略意义的新兴产业,是全球科技和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全球商业航天产业可分运载火箭、人造卫星、载人航天、深空探测及空间站五大方向,其中载人航天、深空探测及空间站产业尚处于萌芽阶段,整体规模较小。卫星制造及应用,以及与卫星发射相关的商业运载火箭产业构成了目前太空经济的主体。而其中,最具市场前景的则是商业卫星制造及应用领域。卫星的应用通常可以分为通信、导航、遥感、科学试验四个方面。

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打造全球覆盖、高效运行的通信、导航、遥感空间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商业航天发射场;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加快建设航天强国的目标。

国家的政策支持有助于加快商业航天产业的发展,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和空间。另外,国家对商业航天的不断提及还可以让更多的投资者了解商业航天产业,从而为民营商业航天企业提供更多的投资机会和市场机会,促进商业航天企业的稳定发展。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成本的不断降低,越来越多的公司和机构加入了低轨卫星星座建设的行列,加速了低轨卫星星座建设的发展。据预测,到2030年,全球低轨卫星星座市场规模有望达到数百亿美元,并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覆盖全球的卫星星座是提供卫星应用服务的基础。星座提供的卫星数据可以为全球各行各业的用户提供高效、可靠、全面的信息服务,进一步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1世纪》:你刚刚提到,目前商业卫星最具市场前景的是商业卫星制造及应用领域,这两个领域面向的用户和市场是什么?

王洋:根据《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2022年)》显示,2022年,中国全年完成64次发射任务,研制发射188个航天器。目前,距离美国全年发射航天器2067个的数量仍有较大差距。有行业数据显示,未来近地轨道应该会部署10万颗卫星,其中来自中国的有3万-4万颗,而要实现这样的规模,意味未来几年每年都要部署上千颗卫星。因此,目前国内微小卫星年产能还有90%缺口,卫星批量生产至关重要,而这部分缺口是商业卫星公司的主要市场。

目前,卫星应用尚在大众消费领域的普及初期。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出行领域对高精度卫星导航的需求日益增长,包括智能驾驶、交通导航、车联网等领域。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产值约为 4650亿元,预计2023年后平均保持20%以上增速,2025年产值规模将突破1万亿元,产业发展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近年来,中国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融合发展进程持续提速,新能源汽车迎来爆发式增长。在智能驾驶和智能网联领域,特别是自动驾驶场景,卫星定位将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拥有广阔的应用场景。

另一方面,随着华为、苹果等主流手机厂商加速拥抱卫星通信领域,属于“智能手机+卫星通信”的新兴赛道已铺就。行业普遍认为,2023年到2024年,卫星通信或将成为旗舰手机的标配。卫星通信作为6G时代最重要的潜在技术,是地面通信网络的重要补充。手机卫星应用无疑将成为充满潜力的蓝海市场。

《21世纪》:对于民营商业航天发展来说,你觉得哪方面限制较大?

王洋:其一,是卫星轨道频率紧缺。

太空看起来广袤无垠,但实际上可利用、“好用”的轨道有限,而这些轨道上价值较高的“点位”更是稀缺。无线电频率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对通信、广播、信息网络等领域极其重要。无线电频率是自然界存在的物理量,无法增加也不会减少,因此极度珍贵。

按照国际电联规定,如果一个卫星系统想要使用某个频率,需要向国际电联提出申请,简单地说,就是“先到先得”原则,谁先提出申请,并开通了频率信号,谁就占有这段频率。随着各类卫星应用领域不断拓宽,世界各国对卫星无线电频率资源争夺越发激烈。因此,这是一个抢时间的战略赛道。

其二,是发射资源稀缺。

(数据来源:《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2022年》)

现阶段,通信、导航、遥感卫星的商业化应用刺激了卫星星座的发射需求。火箭行业需求强劲,但供给不足,若不尽快实现技术突破,将有可能放缓我国商业卫星组网的步伐、对商业航天活动及应用的发展也会有影响。

其三,行业内存在一些投机行为,影响资本市场对行业的评估和投资信心。

目前,国内除了时空道宇之外,很少有成功的商业航天企业盈利案例,导致产业研究和分析缺乏基础,资本对商业航天难以做出更进一步的判断。

此外,因为航天这个新兴赛道在全球范围内的强劲势头和高关注度,一些投机者蜂拥而至。在这样的背景下,缺乏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企业,为争夺生存空间和资源,利用资本市场对航天产业认识不足的这段时期,把工作重点放在炒作概念、争取融资上。这类案例的多发,影响了整个行业的融资进度和规模。

全产业链打造商业闭环

《21世纪》:民营商业航天企业实现商业闭环的重点和难度在哪里?

王洋:一定程度上来说,在经营企业过程当中,商业模式比高科技更重要,因为前者是企业能够立足的先决条件,商业航天企业亦是如此。以铱星为例,铱星计划之所以失败,是铱星计划的商业模式在整个系统上都存在问题。

从现在的视角来看,铱星计划虽然发现了通信卫星产业链上存在问题,并针对产业链的缺陷制订了计划,但对移动通讯发展潜力缺乏正确的判断,而误入歧途。1999年3月,铱星因盲目发展以及对市场错误估计正式宣布破产。

除了铱星,OneWeb在2020年因疫情影响公司正常运转,无法获得融资,从而申请破产。究其原因,均是由于缺乏规模化的商业应用场景,难以支撑其巨额的星座建设及运营成本。

从这两个案例可以看出,市场的驱动应该始终是任何产业或创意的价值核心。

《21世纪》:那在这方面,时空道宇是如何做的?

王洋:时空道宇深知民营商业航天想要成功,最大的难点就是找到适合的商业场景,围绕着可行的商业模式,进行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经过深入的行业调研和市场测算之后,时空道宇聚焦卫星制造和卫星应用领域,瞄准了未来出行、消费电子等潜力市场,布局核心产品,积极开拓市场,深度挖掘大众消费领域。只有满足大众需求才能形成商业航天的模式闭环,走进消费领域才有可持续的规模市场的产生。

基于业务发展需求,时空道宇持续汇聚拥有丰富“航天国家队”任务经验人才,同时也海纳不同科技领域人才加入,打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