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什么是周长》教案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 2023-07-19

本文目录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什么是周长》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什么是周长(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谁在学校运动会上参加过400米赛跑?400米赛跑的路线是什么样的? 预设 生:绕着操场跑一圈。 师:一圈就是从起点开始,又回到起点,操场一圈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研究什么是周长。(板书课题:什么是周长) ⊙主动探究,测量周长 1.描一描,初步感知周长的含义。 (1)课件出示教材45页上面的两幅图:树叶和数学书的封面。 师:请大家拿出彩笔,在书上描出这两幅图的边线,应该用直尺的地方,要用上直尺。 学生操作,完成后与同桌互相检查订正。 (2)说一说。 师:谁能说说自己是怎样描的?你知道什么叫边线了吗? 请学生边说边演示,明确:“边线”就是绕树叶和数学书封面画一周所画出的路线。 (3)摸一摸。 请学生找到身边的任何一个物体,指一指或摸一摸它们的边线。如课桌面的边线,文具盒的边线,黑板面的边线等。 2.认识周长。 (1)看一看,说一说。 课件出示教材45页中间的两幅图。 提问:小蚂蚁和铅笔分别在做什么?说了些什么?你从中懂得了什么?请学生观察后汇报。 (小蚂蚁绕着树叶爬了一周,它爬过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铅笔沿着数学书封面的边线描了一周,数学书封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2)指一指,说一说。 ①请学生集体交流,先与同伴互相在图上指一指,说一说什么是周长,再轮流到前面在课件上出示的两幅图中指一指,说一说。 ②强调“一周”的意义。 师:怎样才算一周?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 学生回答后师小结:从一个点出发,沿着图形边线运动,最后又正好回到这个点,这才是一周。 设计意图:通过看一看、描一描、说一说、指一指等活动,调动学生各方面的感官,多方位的体会周长的实际含义,从而加深学生对周长这一概念的理解,正确建立起周长的概念。 3.探究测量图形周长的方法。 (1)看一看,议一议。 ①课件出示树叶和数学书实物,请学生观察并思考:怎样才能知道它们的周长?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②请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说说自己的方法,以及选择这种方法的理由。初步确定哪些方法可以用。 (2)实际操作,量一量。 师:现在请大家找好合作伙伴,选择适当的工具,动手量一量吧。 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测量的方法和结果。 师:请大家说说你们分别是用什么方法测量的。为什么选择这种方法?怎样得出的测量结果? 预设 生1:测量树叶的周长时,因为树叶的形状不规则,不能直接用直尺量,要先用柔软的绳子沿着树叶的边线围一圈,再用米尺测量绳子的长度。 生2:测量数学书封面的周长时,因为数学书的封面是长方形的,所以可以用直尺测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再把每条边的长度加起来。 师:在测量过程中,怎样才能保证测量的数据比较准确呢?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小结:在测量过程中,要使用正确的测量方法,多测量几次,这样才能尽可能地减少误差,保证结果的正确性。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0乘5等多少》教案教学设计

一个乘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是计算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应给予足够的重视,为了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本节课的教案设计关注以下两点: 1.关注教学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小猴子喜欢吃桃子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充分利用课前搜集的小猴子吃桃子的资源,创设出妙趣横生的故事情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为较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知打下基础。 2.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的教案设计在“探究新知”这一环节中,创设了有意义的问题情境和数学活动,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与同伴进行交流,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明确一个乘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的算理,并掌握其计算方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情检测卡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情引趣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小猴子吗?(课件出示小猴子吃桃子图——共有5只小猴子,每只小猴子的前面都有一个空盘子)请同学们看一看,并说一说这幅图中你最喜欢哪只小猴子。 ⊙动脑思考,探究规律 师:聪明可爱的小猴子最喜欢吃桃子。第一只小猴子的盘子里还有几个桃子? 生:0个。 师:第二只呢? 生:0个。 师:这2只小猴子的盘子里一共有多少个桃子?怎样列式? 生:0+0=0(个)。 师:如果用乘法应该怎样列式呢? 生:0×2=0(个)或2×0=0(个)。 师:第三只小猴子呆呆地看着它的小伙伴,它的盘子里还有几个桃子? 生:0个。 师:第四只呢? 师:0个。 师:那么这4只小猴子的盘子里一共有多少个桃子?怎样列式? 生:0+0+0+0=0(个)。 师:如果用乘法应该怎样列式呢? 生:0×4=0(个)或4×0=0(个)。 师:第五只呢? 生:0个。 师:5只小猴子前面的5个盘子里一共有多少个桃子?怎样列式? 生:0+0+0+0+0=0(个)。 师:如果用乘法应该怎样列式呢? 生:0×5=0(个)或5×0=0(个)。 师:盘子里的桃子一个都没有,就是0个桃子,小猴子要吃桃子,只能吃到0个桃子,那么0×0还是等于0。 读一读黑板上的乘法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学生读算式,老师归纳:0乘任何数都得0) 设计意图:小猴子吃桃子的故事情节环环相扣,通过小猴子吃桃子的情境巧妙地使学生在不经意间掌握了知识,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一、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
  1、口算乘法
  第1课时
  教学内容:P1例1、P2例2 口算乘法
  教学要求: 掌握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的数的方法;并能正确、迅速地口算。
  教学手段:幻灯片、小棒、口算卡等及操作。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铺垫:
  1.表内乘法口诀(可用口算卡进行)。
  2.50是几个十? 700是几个百?
  3.8个十是多少? 24个十呢? 24个百呢?
  4.5个2是多少?
  二、新课教学:
  1.P1例1
  (1)引导学生摆小棒:每堆摆两捆(每捆10根),摆3堆。
  (2)启发学生议论:要求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
  用加法算:20+20+20=60
  用乘法算:20X3=60
  (3)引导学生看实物,理解算20X3的思维过程:3个2是6,3个2捆(2个十)是6捆(6个十),6捆就是60根,即3个20是60。结果与加法相同。
  2.小结:求3个20是多少,可用乘法计算。口算20×3这样想:
  2个十×3=6个十=60
  3.P2例2
  (1)显示例2幻灯片,让学生观察后掌握其数量关系。每堆有300块小木块,一共有4堆。
  (2)让学生直接用乘法式子求出一共有多少块。
  (3)让学生口算结果,并说出怎样想。
  (4)小结:求4个300是多少,用300X4计算。这样想:
  3个百×4=12个百=1200
  三、练习设计:
  1.P1“做一做”. 2.P2“做一做”.
  四、作业:
  1、 复习P1 例1 、P2例2. 2.P4第1、2题。
  第2课时
  教学内容:P3例3、例4,一位数乘两位数,一位数乘几百几十的口算
  教学要求:掌握一位数乘两位数、几百几十数(每位乘积不满十)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教学手段:电化教学。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铺垫:
  1.课本P3复习内容。
  2.450里面有几个百 ? 几个十?
  二、新课教学:
  1、 P3例3
  (1)看图学算理。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图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