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峙为什么是杜聿明的老师(刘峙为什么是杜聿明的老师
发布时间: 2023-07-11

本文目录

刘峙为什么是杜聿明的老师

刘智对下属有耐心,随和,和蔼。他也会看领导是什么意思,他会跑在领导的前后,或者至少他会听领导的。蒋介石需要像陈诚一样高效,像刘智一样听话的人。

淮海战役爆发前,蒋介石想让白崇禧当总司令,但白崇禧认为国军完全被动,坚决拒绝。在前线指挥机构的选择上,蒋也希望由徐州剿匪总司令部副总司令兼第二兵团司令杜指挥作战,但杜于1948年10月15日被紧急调往东北剿匪总司令部。当时,姜没有可靠的人选,所以由徐州都督刘智指挥战斗。

知道刘智在战斗中不如杜,但刘智更听话。还有一点,就是刘智早起还是挺强的,尤其是中原大战。不然他也不会是五虎第一将。说他不会打真的不对。

但在解放战争中,他成了逃亡的将军。刘智为什么出逃,是为了保存蒋介石中央军的实力。他理解蒋介石保存实力的心理,越逃越受蒋介石重用。抗战初期,他在平汉线上与日军作战。见势不妙,他逃了!虽然赢得了逃将的名声,但还是为姜军保存了实力。

而且刘智确实比宝鼎军校校友杜要老得多。甚至他的资历比国民党内的老蒋还要老。杜生于黄埔,刘智是黄埔军校教员。两人其实是师生恋。

到1927年北伐时,刘智已经是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杜虽然是中校官至连长。那些日后叱咤风云的将领,如顾、陈诚、蒋、朱绍良、魏都曾为他效力。

国民党杜聿明军事才华比刘峙强,为什么在淮海战役中是副总司令

资格问题,国军中是非常讲究论资排辈的,
杜聿明是黄埔一期的,,刘峙是保定的,当过黄埔的教官,资历老的多所以自然他是总司令,
但按照杜聿明日后的回忆,派他去徐州之前,陆军总司令,顾祝同曾问他,是否需要将刘调到后方去,杜婉言谢绝了,说自己和刘的配合不错,刘的资格老,可以在各方面协调关系。

杜聿明在国民党军中被公认为才干出众,在带兵上他钻研机械化部队作战,注重步炮坦协同,短短几年就把第5军带成了一支精锐的虎贲之师,而且第5军的多兵种协同能力是当时中国军队中最好的,因此也是最现代化的部队。在指挥上,无论是对战场情况的判断,还是应对处置,都是可圈可点。但欠缺的就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决断,1942年远征军从缅甸撤退时,就完全按照蒋介石的命令,把部队带入野人山的死地,导致了惨重的损失。而新编第38师师长孙立人就认为走野人山风险太大,而果断率部直接撤入印度,结果新38师基本完整,保存了一批宝贵的有生力量。

刘峙是如何成为“徐蚌会战”总指挥的

徐蚌会战,也就是淮海战役,发生于1948年,刘峙为总指挥。以刘峙平平的能力完全担不起总指挥这个大任,但当时号称小诸葛的白崇禧临时变卦卸任,于是蒋介石无奈之下让刘峙顶上,最后他也不出大家所料,战争惨败刘峙趁机跑路了。

蒋介石准备拉开徐蚌会战的的序幕时,原本指定的指挥官白崇禧突然变卦,不愿意担任指挥员。这种关键时刻,蒋介石只能让大家都不看好的刘峙接任。多方的质疑铺天盖地而来,连刘峙本人都觉得蒋介石这个决定很不合理。但箭在弦上,蒋介石也想不到更好的人选了。

的确,刘峙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真的就输了。对战开启没多久,刘峙就被四面围攻过来的解放军吓傻了,赶紧让徐州周围的部队向徐州集合,并一直向蒋介石告急,认为解放军必然要攻占徐州了。

蒋介石看到问题的严重性,严令刘峙马上派兵增援东边的黄百韬兵团。可刘峙犹犹豫豫,一直消极应战,并要求蒋介石尽快派兵守住徐州,结果错过战机,黄百韬兵团惨败,全军被消灭。

刘峙打战不行,但小聪明还是有的,关键时候还挺会保命。徐州战争失败后刘峙也是心大,看徐州没啥盼头了,竟然不知羞耻地提出自己要到蚌埠去指挥。最后他跑得快,扔下杜聿明和几十万军队在战场上周旋,自己早早地坐飞机跑路了。

看淮海战役电影中

刘峙基本上是不管事的,他那个总司令就是个名号,不作指挥(48年12月1号从徐州撤退以后,刘峙就逃到蚌埠去以后更是万事不管了),蒋介石从一开始就准备再给他配个黄埔一期会带兵的少壮派辅佐他。至于刘峙的人选,就是靠资格老,杜聿明那些黄埔生都叫他刘老师,又得到何应钦的支持(陈诚兵败东北以后何应钦的权力很大),还有福将的说法,所以选中了他。那个辅佐他的人如果当初不是杜聿明的话,就是宋希濂。如果白崇禧去了,桂系肯定声威大振。老蒋不会让白崇禧出这风头,就跟不信任傅作义一样,本来老蒋还考虑过让傅作义一起指挥东北跟华北。
杜聿明其实48年春夏就在徐州,所以徐州其实不算救场,徐州是他的本职工作,东北是真正的救场。他是10月15被蒋几乎是胁迫到葫芦岛去指挥撤退去了,贻误了战机,以致之后21天,因刘峙无力指挥部队,徐州的军队一直停留在杜聿明走之前的状态,在陇海线一字摆开(这是个攻击阵,原本杜聿明打算主动出击的),给了PLA各个击破的机会。中间第三绥靖区又发生了何基沣张克侠的运河前线起义,徐州大门敞开,刘峙不管不顾的急调李弥部回徐州守卫,丢掉了黄百韬,这算是刘峙失策吧,当然李弥也想逃命回徐州,还有黄百韬自己在新安镇决策失误也是失败的原因。如果杜聿明一直留在徐州指挥,能够贯彻他最初的意图,或主动进攻山东,或者撤退到蚌埠,会很好多。
蒋介石考虑白崇禧去的时候,已经是48年10月底了,那时候基本败局已定,白崇禧自然不愿去背打败仗的责任,所以那个时候其实不是蒋不用白,是白坚决不肯上任。我觉得如果蒋能在一开始,就是48年4,5月份的时候就派白崇禧而不是杜聿明去徐州的话,是最好的。杜聿明是个有脑子的人,你看他收拾龙云,也会打仗,不过是在黄埔生里说的,比白崇禧还差着呢。他最大的弱点是唯蒋是从,因为黄埔生们的事业前途是跟蒋对的宠爱连在一起的,所以他是不敢冒犯蒋介石的,明知送死,也只能遵命。李宗仁跟白崇禧指挥打仗还是很有办法的,可惜蒋介石信不过他们和傅作义这样的杂牌军。

开国将帅中,哪些人曾在黄埔军校任教

大家都知道,黄埔军校是中国现代史上第一所培养革命军队干部的军事学校,从军校走出来的学生中,有不少人成为未来战争中国共两边的骨干将领。国军中比较出名的有杜聿明、廖耀湘、宋希濂、黄维、王耀武等,我军中比较出名的有徐向前、陈赓、周士第、左权、李运昌等人。

据统计,1955年授衔的一千五百多名我军开国将帅中,毕业于黄埔军校前七期的就有36人。这还不算如李运昌、程子华等因转行政而未被授衔的将军。如果再加上黄埔七期以后毕业的,那人数就更多了,比如黎原、曾泽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