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第九届年会 | 乡村教育论坛成功举
发布时间: 2023-07-11

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第九届年会 | 乡村教育论坛

科技教育既承载着传播科学知识和技能、弘扬科学精神的功能,为乡村振兴和国家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基础,是人民幸福、国家振兴、民族复兴的强有力保障。2022年12月24日,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主题论坛四“乡村教育论坛—科教融合,助力乡村学校科技教育”成功举办。来自科学教育界的嘉宾们齐聚一堂,共话乡村科技教育新发展。本次论坛由友成企业家乡村发展基金会承办,国务院参事、友成基金会副理事长汤敏先生主持。

国务院参事,友成基金会副理事长 汤敏

人才发展是节点,科普活动是途径,定力洞察力是保障

中国科技馆发展基金会秘书长 李鸿森

“乡村教育是中国教育的底色,对实现乡村振兴是一个必由之路。”中国科技馆发展基金会秘书长李鸿森在致辞中表示。他主张: 促进科教融合发展,科普资源是载体,人才发展是节点,焕发科教融合能量践行社会责任是源泉。中国科技馆通过1124所农村中学科技馆的建立,在乡村基础单元学校搭建科普设施,打通乡村科普最后一公里,推动实现科学教育公平普惠,在孩子们的心中埋下了科学的种子,启迪孩子们的智慧,激发科教融合活力。李鸿森提出:如何为更多的科技教师创造更好的成长条件?乡村教育公益项目应该有怎样的作为?这些问题还需要社会力量共同破解,推动科普助力乡村振兴是时代赋予科技创新的历史使命。

展开全文

中国航空学会老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 符其卫

与李鸿森秘书长“人才发展是节点”这一观点有着高度一致性的是中国航空学会老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符其卫在致辞中提到的“做好教师培训是关键”。他认为,我国乡村地区,由于师资不足,导致对科学技术教育不够重视,也是造成科学教育缺失的一部分原因。而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符其卫老师用自己深度参与的项目反馈告诉大家: 只要做好相关教师培训,给予足够参与机会,就会激发乡村教师和孩子们对科学教育的热情。符老师还特别提到 要运用探究式、启发式教学,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教育活动,培养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锻炼孩子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帮助乡村孩子建立科学的逻辑思维,加强创新意识。

中国科教工作者协会人工智能普及教育专委会副秘书长 刘欣

中国科教工作者协会人工智能普及教育专委会副秘书长刘欣在致辞中表示:把科技教育做好,是一件非常综合与复杂的工作。想要给乡村地区提供更精准、更有效的支持,刘欣秘书长提出 要有“两个力”,一个是定力,一个是洞察力。定力是需要地方科技教育工作者有明确的针对性的发展目标,并且能够持之以恒,过程中可以探寻适合本地的创新,但不要盲目的“追新”。洞察力是需要为乡村教育提供支持的人员对地方特色、地方需求有认真的分析和透彻的理解,从而才能为地方提供精准有效的,而不是泛泛的支持。

实践探索行路难,各方案例抢先看

正如符其卫老师在致辞中提到的:近年来国家对我们的教育工作,特别是科技教育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国家需要发展,需要方方面面的人才,这也为我们全体教育工作者,特别是科技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奋斗目标。

培养高素质的科技教育人才是当务之急,我们应该怎么做?在主旨演讲环节,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王素、广西师范大学二级教授罗星凯、东南大学儿童发展与学习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教授叶兆宁和湖南衡阳关市镇盘石完全小学校长綦恒柏,分别从技术赋能、实践育人和村小实践等方面进行了具体分享。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 王素

王素所长带来《技术赋能,助力乡村教育发展》主题分享,从未来学校助力乡村教育发展案例取得的实践成果,分析实施可行性。这些实践经验包括:在四川和贵州11所学校建立项目机制,采用共性培训和个性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培训技术工具的在教学中的使用方法,以及最终的本土课程资源的建设。在实践中探索出的远程教研、远程同步课堂教学、送教下乡、结对帮扶等形式还帮助湘西地区解决了师资匮乏、资源不足、缺少音体美老师的问题,提高了当地学校发展能力和教师综合能力。要实现农村地区的学校也能变成高质量的学校,王所长表示,这个过程仅仅有技术是不够的,还要解决内驱力的问题,学校自身要有相关的意愿,同时地区要有相关政策改革措施的支持;从助力教师理念、架构、课程、教研再到技术支持,这些要素需要配合起来,才能够在各地取得比较好的成效。

广西师范大学二级教授 罗星凯

罗星凯教授带来《科技素养教育——回归真善美初心的创新实践》主题分享。罗教授从“难”开场,指出乡村教育和科技教育同为中国教育的难点,而要面对难点中的难点,决定了探索乡村科技教育的难度,但因为难,就没有希望了吗?罗教授的答案是否定的。经综合分析论证后,他分享了自己带着团队探索出的基于科技素养教育的创新实践育人模式:通过迄今已实施10余年的“兴华创新实践”项目及其岗前培训, 把师范生对教学“临床实践”的刚需,与项目合作学校对科技教育师资人才的渴求有效对接。结果实现了师资培养实践育人短板补齐和中小学科技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实施这二个难题的整体解决; 加上青少年科技运动会活动创新研发和倾力组织,使科技活动课程化和科技课程项目化竟然在教学新手的课堂成为教学现实甚至育人常态,在包括乡村小学在内的越来越多学校创造着让“厌学的孩子喜欢,好学的孩子着迷”的教育美景。真正回归教育本质,体现教育的真善美追求。

东南大学儿童发展与学习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教授 叶兆宁

叶兆宁教授带来《实践育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主题分享。她表示, 实践育人是一种新思维方法,也是一种新教育观点,更是一种新育人模式,未来一定是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一个关键。实践是一种有意义、有目的的活动,对于学生来讲,学习应该是主动地参与建构、完善和应用学科的知识,去解释世界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形成每个学生个人把学到的知识、技能和方法融会贯通地去解决一个真实问题的能力。这样的学习就不是一个生搬硬套的程序,或单纯的技巧、方法的训练。 通过实践的方法,学生才能够真正地像科学家、像工程师一样,在真实的问题情境当中探索、思考,来完成思想上的飞跃和能力上的超越。叶教授总结道: 做好实践育人,对于乡村教育的发展,对于我们整个教育的发展都将是非常有帮助的。

湖南衡阳关市镇盘石完全小学校长 綦恒柏

綦恒柏校长带来《如何在偏远的农村小学开展科技教育》主题分享。作为在乡村任教20多年的资深一线教育工作者,綦校长认为, 身处农村就是身处宝库。他分享道: 无论我们的学校坐落在怎样的农村,大自然农村特有的人文风俗记忆就是我们开展科技教育的绝好优势。除了就地取材,綦校长善于利用寻求社会力量支持,他的学校是当地第一个拥有机器人和3D打印的学校。基于对“领导者的理念和见识同样重要”的认识,綦校长积极外出参加科技相关活动,掌握了解前沿信息,注重教师团队人才的培养。学校建立了以6个人为核心的科技教育团队,带领全校的18名教师长期开展科技教育,学校持续为团队教师提供各种线上&线下培训;学校还组织各种科技活动,在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同时,激发学生长久的学习兴趣。

联合起来干大事,科技教育协同发展

乡村科技教育如何快速发展,是大家共同关注的话题。本次论坛开设两个圆桌分论坛,针对“社会力量如何参与乡村学校科技教育”和“乡村学校与科技教育如何协同发展”两个议题进行深度研讨。参与圆桌论坛的嘉宾包括来自学术机构、金融机构、基金会、爱心企业、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一线教师的代表,由友成企业家乡村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苗青主持。

在“社会力量如何参与乡村学校科技教育”的 圆桌论坛中。围绕“如何来判断和筛选一个优质的公益项目”这一问题,高通公司政府事务经理曹楠表示: 首先看这个项目是不是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其次看是否可以发挥企业优势并让员工参与,第三看对受益人成长的关注,项目的社会价值是考量的最大标准。外贸信托财富中心副总经理朱闵铭则表示: 慈善信托和慈善捐赠一样都是重要的慈善方式。作为慈善信托的受托人,信托公司站在委托人的立场,为了慈善受益人的公众利益,更关心捐赠人委托人的慈善意愿能否真正达到其慈善的目的; 从公益活动的社会价值来看,我们希望慈善的开始、过程和结果能够做到真实的一致。因为信托的法律结构可以实现合法行为全过程的封闭统一效果。

围绕“乡村科技教育项目的资助过程当中,大家最关注的重点”这个问题,德勤基金会副秘书长申雅静表示:特别关注项目设计的逻辑是不是通的, 项目目标本身是不是回应社会问题,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项目的监测是不是做到位了。

围绕“作为科技企业的代表,如何结合企业优势参与到乡村科技教育行动中”这个问题,亚马逊中国公关副总裁阎妍表示:未来我们希望将不同领域的技术创新融入到我们的公益项目中, 通过多维度赋能教师的方式为乡村科技教育发展贡献力量。华为中国区战略Marketing部品牌部周建国部长表示: 希望看到本地教师的积极性被调动,最终实现教育公益项目大规模的推广。

在“乡村学校与科技教育如何协同发展”为主题的 圆桌论坛中。围绕“如何从学术、设计和监督的角度,来建构适合乡村发展的科技教育体系”这一问题,来自湖南第一师范的陈莉教授表示,构建适合乡村发展的教育体系,首先应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