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祖上出过哪些历史名人?王绩因《野望》而千古留名,该如何赏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你的祖上出过哪些历史名人

我姓李,帝有唐朝的帝王,还有最出名的老子-李耳,有诗仙李白,诗鬼李贺,女诗人李清照,还有名将李靖,还有著名小说《小李飞刀》里的探花李寻欢,神仙李哪吒,著名军事家李牧,李斯,李典,传奇角色李小(不知道算不算)

王绩因《野望》而千古留名,该如何赏读

问题:王绩因《野望》而千古留名,可惜大部分人都错解了,该如何赏读?


前言

不太清楚理解错了什么意思。中学生教材中王绩的《野望》是必背诗篇,这是唐朝最早的五言律诗之一,也是王绩难得没有写酒的一首山水诗: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一、“斗酒学士”王绩其人

王绩字无功, 有个哥哥是隋朝的大儒王通,王通有孙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王通的学生更是一连串的牛人:魏征、房玄龄、温彦博、李靖……

王绩曾经在隋唐两朝为官,常因为嗜酒误事,屡次受人弹劾。唐高祖武德八年,王绩以原官待诏门下省。

按照门下省例,日给良酒三升。其弟问:“待诏快乐否?”王绩回答说:“待诏俸禄低,又寂寞,只有良酒三升使人留恋。”

没想到这句话被哥哥王通的学生陈叔达听到了,把他的配给量由三升提高到一斗,时人称为“斗酒学士”。

王绩常自比阮籍、嵇康、刘伶和陶渊明等人,诗有魏晋之风,常以山水田园为题材,多有避世思想和忧世感慨。

不过他主要的贡献是,对于初唐五律的定型有开拓之功。 南朝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将四声运用到诗歌创作中,但是一直到唐朝很多诗人并不了解”粘连“的作用,因此大部分格律诗都失黏 。

一般认为格律诗定型是在初唐沈佺期、宋之问之时,但是早于二人六十多年的王绩,已经能写出《在边》、《野望》、《咏怀》、《冬夜载酒于乡馆寻崔使君善为》等标准的五律。 因此有人认为:

律体滥觞于六朝,而成型于隋唐之际,无功实为先声。

二、王绩的五言律诗《野望》

首句“东皋薄暮望”,平平仄仄仄,三仄尾, 平平平仄仄的常见变格之一,是不需要救拗的一种格律诗句式。

押韵是严格的【微】韵。

第2联和第3联都是非常工整的对仗: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薄、犊、识三个字是入声字,今平声,古仄声。

结尾句,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诗经中有两处采薇。

《诗经.召南.草虫》有:“徙彼南山,言菜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又《诗经.小雅.采薇》有:“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市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此处暗用二诗的句意,借以抒发诗人自己的苦闷。

不过王绩似乎没有那么多的苦闷,有酒喝就天天都是好日子,没有好酒喝,干脆就辞官回家了。这里的采薇更像不食周粟的伯夷和叔齐两位隐士的故事。

三、王绩其他的五言律诗

如果仅有一首标准五律是巧合,但是很多首标准五律就不是巧合了,说明王绩对于南朝诗人的”失黏“非常在意,很可能有意规避了失黏的问题。下面这些都是王绩标准的五言律诗。

《咏怀》押东韵

桑楡汾水北,烟火濁河東。未必尋歸路,居然息轉蓬。故鄉行處是,虛室坐間同。日落西山暮,方知天下空。

《性不好治产兴后言怀》押先韵

自有人间分,何须郭外田?和光游聚落,独兴入山泉。河曲编萧坐,灵台结絮眠。还应多藏客,辛苦没残年。

《冬夜载酒于乡馆寻崔使君善为》押寒韵

思君夜渐阑,载酒一相看。野馆含烟冷,山衣犯雪寒。停车聊捧袂,倒屣共临盘。今夕山阴赏,谁知逢道安。

《在边》押东韵

羁旅滞胡中,思归道路穷。犹擎苏武节,尚抱李陵弓。漠北平无树,关南迥有风。长安知远近,徒想灞池东。

结束语

很多关于唐诗的选本、教材都把王绩的《野望》放在五律篇的第一首,除了他的年龄大以外,他五律中注意到粘连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标志。

至于错解了王绩的《野望》,估计是对于采薇的不同理解,一个心中苦闷,一个是逍遥的隐居。估计王绩和哥哥一样,对于隐居的生活还是比较向往的。

@老街味道

唐代最早的诗人是哪一位,有什么代表作

初唐最早的隐逸诗人王绩!

唐朝遍地都是诗人,要说最早,这很难讲,但要说最早最有名、对初唐诗歌产生重要影响的诗人,那么非王绩莫属了。

王绩字无功,自号东皋子、五斗先生,唐朝著名诗人。王绩字无功,这里面有道家思想的影子。庄子曾经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意思是“修养最高的人能任顺自然、忘掉自己,修养达到神化不测境界的人无意于求功,有道德学问的圣人无意于求名”。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崇尚道家学派的知识分子,大多选择了避世而居,成为隐士,因为他们不要什么功名利禄,只要顺应自然顺应自己的内心就行了。而“东皋子”、“五斗先生”,很明显是受到东晋隐士陶渊明的影响。东皋是王绩隐居的地方,而“五斗先生”显然是模仿了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与陶渊明的志向不同,王绩更爱酒,每天喝掉五斗酒最合心意。

王绩家世显赫,是隋末大儒王通之弟。与王通相比,弟弟王绩的隐士精神似乎更加纯粹些。王通作为隋朝末年最著名的大儒,广收门徒,虽身在山野但志在魏阙。而王绩一生似乎只在意酒。为了酒,可以放弃隐居生活,走向滚滚红尘;为了酒,可以放弃官位,回归田野山林,像陶渊明一样,做隐士,写田园山水诗歌。

其实,没有人愿意生下来就做个隐士。中国文人多受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思想的影响,只有在仕途受挫心灰意冷的时候,才会隐居遁世,漫游于五湖烟海之中。王绩也经历了这样的心路历程。王绩从小是个天才儿童,十五岁时游历京都长安,拜见隋朝权倾朝野的大臣杨素,一鸣惊人,被称为“神童仙子”。后被任命为“秘书正字”的小官,相当于现在给领导写讲话稿的小秘书。王绩心怀大志,不愿在朝廷做案牍劳形的秘书,后来被调到扬州做六合县丞,相当于县长办公室主任,因嗜酒误事,受人弹劾,被解职。当时正处在隋朝即将土崩瓦解之际,王绩感叹“网罗在天,吾且安之”,干脆回到家乡,做个快乐的隐士。

隋朝灭亡,唐朝建立。朝廷征召前朝官员,王绩以原官待诏门下省,意思就是在门下省做个清闲的后备干部。门下省的待遇不错,每天提供良酒三升。他弟弟王静问,做个后备干部快乐吗,王绩说,“俸禄低,又寂寞,只有良酒三升有快乐。”王绩的领导听了,干脆把给王绩的酒加到一斗,于是王绩就有了“斗酒学士”的美名。

回到东皋后,他潜心研究酿酒技术,把焦革制酒的方法撰为《酒经》一卷;写成《酒谱》一卷。还模仿陶渊明,写过一篇《醉乡记》,虚拟了一个醉乡,说那里“去中国不知几千里”,环境优美,人们没有争斗,真是一个互相友爱的大同世界。他的偶像是陶渊明、阮籍那样的隐士。他曾经写了一首诗《醉后》:

阮籍醒时少,陶潜醉日多。百年何足度,乘兴且长歌。

诗前两句仰慕魏晋名士阮籍和隐士陶渊明沉湎酒中的生活,似乎只有在大醉不醒中才能体会到人生的乐趣。后两句则化用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豪语,既然“眼看人尽醉,何忍独为醒”,既然世事无常众人皆醉,我也没有必要做个孤独的醒者,这种想法显然比曹操多了几分沉重。在“今朝有酒今日醉,明朝没酒白开水”的价值观的指导下,王绩全身心投入到饮酒之中。他和隐士仲长子光一起,于山光野色中饮酒,据说仲长子光是个哑巴,不能说话,但这并不影响王绩和他成为酒友,因为不能说话不要紧,王绩可以像李白与敬亭山一样,“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也可以像陶渊明那样,“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因为隐居之乐、饮酒之乐,根本不需要言说,在酩酊醉意中,王绩觉得眼前的山水田园,自有可亲之处。

文人饮酒隐居,要是不写点诗文出来,显然会憋成内伤。王绩徜徉在湖光山色中,写了好些清新自然的作品。王绩的诗歌,上承陶渊明、谢眺等山水田园诗歌,下启王维、孟浩然等盛唐田园诗派,在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上更加注重音韵和平仄的搭配,是初唐诗歌走向盛唐气象的桥梁。诗人隐居于乡间,写下了很多清新朴素的诗歌。最有名的是《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