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惟庸:九族尽灭,3万人垫背,中华最后一位宰相,到底冤不冤
发布时间: 2023-07-17

明朝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春天的一天,魏国公徐达惊出一身冷汗,因为他得到消息,有人要暗中谋杀自己。

俗话说,一将功成万骨枯。徐达作为明朝开国第一名将,在诛陈友谅、灭张士诚和北伐元朝的过程杀人无数,仇人自然很多。然而,这一次打算刺杀徐达之人并非来自外部,而是当朝丞相胡惟庸。

《明史纪事本末·卷十三》记载:

魏国公徐达深嫉其奸邪,常从容言于上,惟庸衔之。达有阍者福寿,惟庸阴诱致为已用,为福寿所发。

原来,徐达在朝中德高望重,看不上胡惟庸这种奸邪小人,常常在朱元璋面前打胡惟庸的小报告,胡惟庸因此恨上了徐达。徐达麾下有一位看门人名叫福寿,胡惟庸便设计暗中和福寿结交。起初,福寿把胡惟庸当做朋友,直到有一天,胡惟庸劝他帮自己刺杀徐达,福寿才知道胡惟庸用心之险恶,于是将胡惟庸的计划告诉徐达。徐达得到福寿的告密,不禁一阵后怕,从此对府中下属严加管教,处处防备胡惟庸。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丞相,胡惟庸在明朝的知名度很高,他所引发的“胡惟庸案”是“洪武四大案”之首,同时也拉开了朱元璋屠戮功臣的序幕。胡惟庸的结局更是惨烈,他不仅被灭了九族,还连累3万余人为其垫背。

历史上的胡惟庸到底是怎样的人呢?他真的谋逆了吗?他的死到底冤不冤呢?本文,笔者将引用史料,结合分析,带大家认识这位中华最后的宰相。

一、和州遇书生,从龙十年功《明史·胡惟庸传》记载:

胡惟庸,定远人。归太祖于和州,授元帅府奏差。

胡惟庸是濠州定远人,朱元璋攻打和州时,胡惟庸前来投奔,被朱元璋授予元帅府奏差。

明太祖朱元璋是一位传奇帝王,朱元璋早年疾苦,父母去世后流落江湖,甚至出家。直到红巾军起义爆发,他投奔到濠州红巾军元帅郭子兴麾下,并娶到了郭子兴的义女马氏,此后多次立下大功。但因为郭子兴心胸狭隘,朱元璋最后带着24位部将(淮西二十四将)离开濠州,南下定远,从此开始“自立门户”,史称:南略定远。

也就是说,定远是朱元璋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独立的落脚点,相当于是他的“第一个大本营”。此时,朱元璋身边的心腹都是濠州跟随而来的武将,连个拿得出手的文臣都没有。直到朱元璋从定远攻下滁州,一个人前来投奔,朱元璋身边终于有了文臣。这个人就是李善长。《明史·李善长传》记载:

太祖略地滁阳,善长迎谒。知其为里中长者,礼之,留掌书记。

李善长并没有很高的学识,他最初只是一个“里长”(一里之长,古代最基层的小吏)。笔者此前曾写过一篇关于李善长的长文,我认为,李善长之所以能得朱元璋信任,且位居开国第一文臣,除了他兢兢业业做朱元璋的“萧何”之外,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在文臣中跟随朱元璋最早,这在古代,被称为“从龙之功”。

朱元璋最初的进军路线是从定远,攻打滁州,然后攻打和州,再开始渡江。而本文的主人公胡惟庸和朱元璋的相遇,就是在和州。

值得一提的是,在和州这个地方还有一个重要人物投奔了朱元璋,这个人就是常遇春。

笔者举李善长和常遇春的例子,只是想说明:胡惟庸的才华史书记载很少,但他能够在朱元璋麾下当丞相,和他投奔朱元璋的时间较早有很大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部分野史说李善长是胡惟庸的老师,这在正史中是没有记载的,二人仅仅是老乡而已。而且,胡惟庸后来和李善长的弟弟成为亲家,也可以从侧面否定上述观点。

纵观胡惟庸的履历,会发现,他虽然很早就加入了朱元璋的阵营,但前期他并没有身居要职,朱元璋给他的安排,更像是对他的考察和磨练,《明史·胡惟庸传》记载:

寻转宣使,除宁国主簿,进知县,迁吉安通判,擢湖广佥事。吴元年,召为太常少卿。

胡惟庸最初在朱元璋的元帅府当差,后来被朱元璋任命为宣使,负责巡查定远、滁州各地民情。至正十七年(1357年),在朱元璋渡江攻入皖南之后,胡惟庸先后被任命为宁国县主簿和知县。

胡惟庸在皖南经营了4年左右,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朱元璋麾下大将邓愈攻入江西,拿下洪都(南昌)等地,朱元璋派胡惟庸担任吉安通判,直到吴元年(1367年,朱元璋登基的前一年),胡惟庸正式回到南京,担任太常少卿。

纵观胡惟庸前期的仕途生涯,他从1355年投奔朱元璋,到1367年回南京,除了最初的两年外,他有近10年的时间都在地方州县为官。所以笔者认为:作为明朝后来的丞相,胡惟庸毫无疑问是有地方治理才能和经验的,这也是他后来能担任丞相长达7年之久的原因。

换句话说:他是个奸臣,但并非庸臣。

二、洪武四丞相,惟庸后居上公元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祭告天地,登基为帝,改元洪武。因此,这一年即为洪武元年。明朝开国时,朱元璋沿袭了宋元的制度,设立中书省左右丞相。当时,朱元璋任命徐达为右丞相,李善长为左丞相。如《明史·徐达传》记载:

洪武元年,太祖即帝位,以(徐)达为右丞相。

注意,明朝以左为尊,徐达本就是右丞相,再加上他长年征战在外,中书省实际上是李善长一个人在操持。

(需要说明的是,古代丞相和宰相的意义本来是不同的,但是,明朝的“丞相”实际上他和唐宋时期的“宰相”在中书省的职能完全一致,因此后人也叫李善长、徐达、汪广洋、胡惟庸等人为宰相,希望大家明白,这不是有偷换概念。)

与此同时,胡惟庸已经被朱元璋擢升为太常寺卿,主管宗庙礼仪和祭祀,属于正三品。到了洪武三年,李善长已经66岁,半生辛劳,让他实在力不从心。李善长建议中书省要增加年轻的官员,根据李善长的推荐,胡惟庸被调到中书省,担任参知政事。

熟悉《宋史》的读者可能都知道,在宋朝,“参知政事”实际上就是副宰相。但到了元朝,中书省有了些许变化,明朝延续了元朝的制度,在元朝和明朝初期,中书省最高长官是左右丞相,然后是平章政事,然后是左右丞,再次是参知政事。

例如,洪武元年,朱元璋就曾封常遇春为“平章政事”,在军务上,常遇春仅位列徐达之下。

由于当时徐达征战在外,常遇春已经病逝,因此,胡惟庸进入中书省的时候,他的顶头上司实际上只有3个人,分别是李善长(左丞相)、汪广洋(左丞)、杨宪(右丞)。

不久后,李善长便申请告老还乡,朱元璋为了丞相人选煞费脑筋,当时,在朱元璋考虑范围内的丞相候选人只有3个人,分别是:杨宪、胡惟庸、汪广洋。为此,朱元璋还特地请教刘基(刘伯温)。

朱元璋问:“李善长要告老还乡了,我想让杨宪接替他,担任丞相,你觉得如何?”

刘基说:“宪有相才,无相器。”意思是说,杨宪虽然有能力,但没有丞相的器量。

朱元璋又问:“汪广洋何如?”

刘基曰:“此褊浅。”意为汪广洋的见识太过狭隘,不适合做丞相。

朱元璋:“胡惟庸何如?”

刘基:“小犊耳,将偾辕而破犁。”

刘伯温的意思是说:胡惟庸就像是个心高气傲的牛犊,让他来犁地,说不定地没犁好,犁子还被他搞坏。

以上对话出自《明史纪事本末》,不得不说,刘伯温对胡惟庸的评价非常准确:他不仅当不好丞相,还会把明朝搞得更糟!

之后的两个月,杨宪因为太过激进而被朱元璋诛杀,中书省只剩下汪广洋和胡惟庸二人可供选择了。经朱元璋反复权衡,他决定放李善长归乡,让汪广洋来做右丞相,胡惟庸升为左丞。

《明史·汪广洋传》中有记载:

及善长以病去位,遂以广洋为右丞相,参政胡惟庸为左丞。

此时,中书省名义上还有一个大人物,他就是徐达。但是,徐达只占了个名分,并不插手中书省事务,中书省的实际上由汪广洋和胡惟庸把持。

李善长走了,杨宪死了,徐达“有名无实”,挡在胡惟庸前面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汪广洋了。

于是,胡惟庸开始露出他狡黠的一面,他开始筹划,如何成为继李善长、徐达、汪广洋之后的明朝第四位丞相。

三、胡惟庸不庸,右丞相犯奸汪广洋是一位老实人,但他有个致命的缺点,就是能力不足。朱元璋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帝王,他对丞相的要求是比较高的,汪广洋的劣势逐渐暴露出来。再加上胡惟庸凡事都表现得异常积极,有时候胡惟庸甚至会越过汪广洋,直接向朱元璋汇报自己对治国理政的看法,这更加让朱元璋觉得,汪广洋遮挡了胡惟庸的才能。于是在洪武六年,朱元璋抓住汪广洋的错处,将汪广洋贬到广东担任行省参政。此后,胡惟庸开始以左丞的身份主持中书省,半年后,胡惟庸正式“转正”,担任右丞相。至此,胡惟庸终于圆了自己的丞相梦。

胡惟庸初为丞相,他的能力到底如何呢?《明史·胡惟庸传》记载:

帝以惟庸为才,宠任之。惟庸亦自励,尝以曲谨当上意,宠遇日盛。

意思是说,朱元璋肯定胡惟庸的才能,对他很信任,而胡惟庸也很努力,他办事小心谨慎,经常顺着朱元璋的意思,因此逐渐成为朱元璋的宠臣。

从历史角度来看,朱元璋虽然有很多缺点,但作为皇帝,他还是比较勤奋和敏锐的。胡惟庸自洪武六年当上丞相,到洪武十三年结束,他能在朱元璋眼皮子底下当丞相近7年之久,可以说,胡惟庸是有丞相之才的。

若胡惟庸是个庸才,他必然会步汪广洋的后尘。别忘了,汪广洋就是因为能力不足才被罢免的。所以,胡惟庸的名字里虽然有个“庸”字,但他并非庸才。

然后,随着胡惟庸丞相生涯的延长,他开始暗地里搞一些小动作。史载:

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内外诸司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