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笑歌的瘦金体书法为何不按照赵佶瘦金体来写,瘦金体是否要与原字一样?宋徽宗赵佶的“瘦金书”与王羲之《兰亭序》是否有渊源关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范笑歌的瘦金体书法为何不按照赵佶瘦金体来写,瘦金体是否要与原字一样

范老师的瘦金体写的有些意思!

笔划与结构上确实颇具瘦金体的味道,可以说挺成功吧!

缺点呢!既然是临摹,不仅需学习徽宗的笔划与结构,还需学习徽宗的书法审美,而范老师临摹的各种书体都带着自己的东西,是的!有自己的东西是好事,可是,范老师似乎骨子里都是柔与媚,而这个柔与媚正是书法所抵制的。

我们看徽宗的瘦金体,瘦而不失刚劲,就是长长舒展的一捺,潇洒之余神采亦凸显筋与劲,这才是瘦劲书法的精髓,而范老师的笔力明显不足,是媚柔有余,筋劲不足啊!

范老师书法功底深,如果能把媚柔的风格摒弃,还是能取得一些成绩的。直言评述,莫怪,莫怪!

宋徽宗赵佶的“瘦金书”与王羲之《兰亭序》是否有渊源关系

谢谢悟空官方邀请!

我认为,宋徽宗赵佶的“瘦金体”与王羲之的《兰亭序集》没有任何渊源关系,一定不要把赵佶的“瘦金体”和王羲之的《兰亭序集》联系在一起。

上图为宋徽宗赵佶的“瘦金体”千字文(局部)

宋徽宗赵佶善画也善书,他创造的“瘦金体”之用笔大多来自作画用笔,不过这是很正常的,书画同源嘛!“瘦金体”线条瘦硬,起笔,行笔,收笔都有动作,不足之处就是缺书之韵味,而王羲之的《兰亭序集》则是韵味十足。但宋徽宗赵佶在书法创新方面贡献还是大的,单从他独辟蹊径创造的“瘦金体”而言,就为传统的书法文化“添砖加瓦”了。

上图为宋徽宗赵佶的“瘦金体”书法作品

王羲之的《兰亭序集》是行书力作,从用笔,结字,章法和墨法方面,与赵佶的“瘦金体”是有根本区别的,更谈不上“瘦金体”与王羲之的《兰亭序集》有渊源关系。有人说晋人尚韵,宋人尚意。“韵”,在《兰亭序集》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意”,在“瘦金体”中却表现得不太明显。“瘦金体”生硬的线条,哪来的“意”?

上图为王羲之的行书《兰亭序集》局的

上图为王羲之行书《兰亭序集》局部

以上为个人观点,一家之言,仅供参考。如果各位网友对此有不同看法,欢迎留言和评论!

写瘦金书用哪种宣纸好用哪种毛笔好用

 这是初学瘦金体的朋友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

瘦金体的创造者宋微宗还很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一位当时小有名气的画家了。

据说他创造瘦金体的笔用的就是他平时作画用的长锋狼毫勾线笔。

瘦金体有大字和小字之分。

我们在书写实践中发现,写3厘米左右的小字的笔锋长是直径的6至10倍的时候,

才能充分表现出瘦金体纤细秀丽的笔画和瘦硬挺拔的风格。

即一般画画用的勾线笔,衣纹笔,点梅笔,花枝俏,圭笔等等都适合用来写瘦金;

而写10厘米以上的大字瘦金所用笔的笔锋长是直径的5到6倍即可宜,

既有发挥笔锋威力的余地,又不容易使线条单薄枯瘦。

即一般的的长锋狼毫笔,大兰竹,大叶筋等都适合用来写较大的瘦金体或瘦金对联。

写瘦金体纸的选择,应遵循宜熟不宜生的原则来选。

从工笔画大师于非闇先生提倡画工笔画宜练瘦金体以利于钩线锻炼技巧以来,

书画界一直遵守一个不成文的传统,就是画工笔画练瘦金字,题瘦金款,

可以使画作线条更优美,画面更妍丽,字画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众所周知,画工笔画都是用熟宣纸或熟绢帛,因为这类材质布衣渗透,以体现工笔画精细逼真的画面效果。

瘦金体与工笔画同样具有精细入微,毫厘毕现的艺术效果,

因此用熟宣或接近熟宣效果的纸质才能能有效地体现出瘦金体的独特魅力。

当今宣纸行业欣欣向荣,有很多古法宣纸一直延续和承传下来并在新时代发扬光大,

给学书者以多样的选择余地,以笔者粗浅的体会和试写过的,就有很多可以用来写瘦金体的纸,

列举一些容易买到的如毛边纸,半熟宣,七分熟宣,八分熟宣,仿古色宣,小楷专用宣,

工笔画的云母、蝉翼、矾宣,还有煮捶宣,仿古豆腐笺,水纹宣,云龙纹宣{偏生},各类粉彩宣,各类花粉宣,

旧时宫廷御用的粉蜡笺,熟的绢帛,还有各类泥金笺,泥银笺,泥铜笺,金潜纸,银潜纸,腊染笺等等,

以上是笔者曾经用过的,比较好用的一些纸的名称。

因为各个产地不同,各个厂家不同,每个生产批次不同,同一种纸的性能也有不同;

用的墨水浓淡不同,毛笔的表现力同,功夫深浅不同,大字和小字不同,用同一种纸性能也会有所不同,

要取得一手丰富的经验,多试多写是必不可少的,同时听取有经验的人指导也可以避免少走很多弯路。

初学者的话可以大致遵照以下原则来选笔墨纸,就是:

纸宜熟不宜生,墨宜深不宜浅,笔宜硬不宜软,根据实用性与效果好等特推荐仿古矾宣,仿古豆腐笺,仿古水纹纸。

写瘦金体要用多大的笔呢?

用多大的笔那就要看你要写多大的字,这就牵涉到关于笔大与字大的关系问题了。

一般来说,以宋徽宗传世瘦金体墨迹来看,他的字大一般在3公分左右,

例如我们最常见的宋徽宗《楷书千字文》,就是写在30.1高度的长卷上,一竖行写十个字,每个字大约就是3厘米。

他的其他一些诗帖或画上的题跋墨迹等,一般也接近3厘米左右,

我们临习瘦金体大多也就是以宋徽宗传世的这些墨迹为主要范本。

那么临习这些字大约3厘米的瘦金体字用多大的笔合适呢?

根据笔者多年来的反复临摹和试写,个人觉得写这类规格的小瘦金字,用直径约2.5至3毫米大的长锋勾线笔最为得心应手。

太大则线条太肥,不能体现瘦金体清劲秀丽的风格,太小则笔画显得枯瘦,或墨水储存量不够,

有时蘸一次墨写不完一个字,不利于临习书写。

也就是当长锋勾线笔的直径是字大的十二分之一的时候,一般来说都会很适合。

按这个十二分之一的比列,我们在选用更大的笔写更大的字的时候也同样觉得好用,适用。

比如写6公分的中楷,选用直径为5、6毫米的长锋勾线笔就觉得不大不小,得心应手;

若写直径为15厘米左右的对联大字,用直径12毫米左右的长锋勾线笔较为得心应手。

宋徽宗传世有一个很有名的大楷长卷《秾芳诗贴》,也是他传世唯一的一幅大楷作品,它的字大直径约为12厘米,

我们在临习这幅字的时候,如果用直径约9到10毫米大的长锋勾线笔来写就会很顺手。

关于笔大与字大的关系,似乎很少有人详细具体的谈及过,

但是对于我们初学者来说,了解这个关系非常重要,也很有必要,

懂得这个关系,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早日找到入门的方法,避免本来很有天赋的一个人,

因书写工具不合适而屡遭挫折,甚至因此苦恼无奈而放弃练习,那是很可惜的。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这个说法或经验总结,是根据写瘦金体的专用笔-长锋勾线笔或长锋狼毫笔等得出的结果,

如果写一般的唐楷如颜柳等因其线质的不同,所用笔锋的长短也不尽一致,

理论上说应该比瘦金体要短一些才更合适,笔大与字大的关系应该接近于笔大是字大的十分之一左右比较得心应手。

但由于笔者对唐楷还缺乏研究,只是顺带提一下,实际情况如何,还需听从精通唐楷的专家老师的意见为妥。

我们在这里特别讲述了笔大与字大的关系及其重要性,

就是希望引起书法爱好者以及从事书法教育的工作者,在这方面多留意一下,

笔者这个观点也曾经过了多次的修改才确定下来,也仅属一家之言,

初学者写瘦金体最好用弹性较好硬度较高的勾线笔来写会比较容易掌握,容易写像从而找到成就感并从此爱上写字。

这里面紫毫是硬度最高弹性也最好的一款,但紫毫的缺点是比较容易磨损比较不耐用,

而且不好的紫毫往往买回来一些才知道根本不聚锋,写一般楷书也写不好,根本无从体现瘦金体微妙的笔法,

高档的紫毫笔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