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学习草书的人,很多人都用简化字写,懂草书的人看不懂,不懂的人却能看懂为什么?汉字拉丁化、汉字再简化和现在使用的简化字,三者你们会如何选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现在学习草书的人,很多人都用简化字写,懂草书的人看不懂,不懂的人却能看懂为什么

既邀,那“滥宇充数说几句: 一,书法,是一门很有特色的学问。自汉唐宋以来更是将书写的工具,提升到书写的艺术观赏愉悦的广度。 欣赏王義之的行书,会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生生不息稳坐钓鱼台“的感觉;观擵张旭怀素的草书,叫人有“鹰击长空、遨游环宇“的神气。让人在前行的路上增添不少张力。 二,现代人书写草书是否皆需繁体字?可这样睇: 1,繁体字已在5O后这代人始学习上已不使用繁体字,又因繁体字与简体字有不少是形体上差异大,这对书写草书爱好者特别是业余书写者讲,要做到凡“草“必“繁“,现代的人能达标者应不多。 2,书法既然是一门艺术类的形态,在遵循其固有的要求特质内,在学好历代书法大师创立的书写功法基础上。后人书法者挥笔书写亦可按心胸布局偶尔触合一点别样的笔法一一不失其质来点“推陈出新“点缀一下,恐会有意想不到的功能!?

汉字拉丁化、汉字再简化和现在使用的简化字,三者你们会如何选择

题主好,汉字是世界上最美的文字,她是中华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一部分,她是深刻的,也是丰富的,它具有着很大的开放性和兼容性,有着很强的自我造血功能。汉字在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中居功至伟,在科技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她也能完全胜任传递信息、交流沟通的需要。

近代、当代汉字经历过拉丁化、再简化的冲击,但都终归失败。这里野狐就汉字的发展和简化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汉字是中华文化中一道独特的风景,是世界上唯一一种持续至今从未中断使用的文字。文字在最初诞生时各民族大致是一样的情形,都是从图画开始,世界各地发现的史前岩画就足以说明这一点。

中国文字起源最流行的说法是仓颉造字说,显然文字不可能是一人一时所造,只能说仓颉对整理规范早期文字做出了很大贡献。中国目前最早的定形文字就是十四世纪殷商出现的甲骨文,甲骨文中定形的汉字已经多达四千多个,目前可以辨识的有两千多。甲骨文是以象形为主,已经广泛涉及到了表音,中国文字从表意到表音兼表意的情况在甲骨文中逐渐得到了完备,汉字的六书在甲骨文中已有充分的表现。

早期文字是沿着图画——图形——符号来发展,在符号与音意的契合上中国人发明的“指事、会意、形声”的造字方法适应了文字发展的需要,使得中国汉字健康持续的向前发展,而埃及、苏美尔等国家民族难以完成文字发展中质的飞跃,只好改道而行,文化也因此发生了断裂。

二文字的简易过程

文字从产生就沿着简易的道路向前发展,大篆—小篆—隶书—楷书,文字的简易是和书体演变同时进行的。大篆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小篆以前的各种书体包括甲骨文、金文、古文、籀书等统称大篆,其文字体现了早期文字不稳定的特点,一个字常有好多种写法,部件多少、位置都会有出入变化,笔画长短粗细也有很大差别。到秦朝的小篆,笔画线条、字形都得到了进一步统一,字的象形已经很微弱了,只是很少的字可以隐约看到象形的意思。

在文字的发展过程中,隶变是一次具有革命性的变化。文字由长方形变为了扁方形,小篆的圆笔代之以方便书写的方笔,书写的速度提升了,字形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从东晋到唐,是文字的楷化过程,楷化只是把隶书的蚕头燕尾去掉了,是字更加的规范方正,堪为楷模,所以叫楷书,也叫真书。书体演变至此,大势已定,宋代的活字印刷的仿宋体,其后的黑体字也是在楷书的范畴之中。

汉字在由繁到简,由难到易的演变过程中遵循着自身的发展规律,文字的普及化进一步加强,但文字所承载的文化信息没有受到影响,反而文化内涵不断地得到丰富。所以说中国文化的绵延不绝得以于汉字的稳定持续发展。

三 汉字拉丁化和简化、再简化的问题

汉字拉丁化就是用拉丁字母的拼写代替汉字书写,把汉字改造成拼音文字,在文字上和西方国家接轨。近代,在列强侵略,国家危亡的情况下,一些思想家民族自信心受到严重打击,为了快速摆脱积弱积贫的面貌,病急乱吃药,一些人错误的以为打倒了孔家店,改造了汉字中国就强大了。这种缺少远见的提法显然是行不通的,新文化运动之后,这种说法慢慢降温,现在很少有人再会有这种想法了。

1955年10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讨论通过了《汉字简化方案草案》,我们现在使用的汉字就是这次改革后的汉字,此前的汉字习惯成作为繁体字。繁体字在香港和台湾仍然使用,大陆法定的文字是简化字,但我们也常繁简并用。

这次文字改革,是一次人为的政治文化活动,不是文字自身发展过程中自然生发出来的需要。时至今日,很多人对此都有非议,已故国学大师季羡林对此就明确表示反对。当时台湾、香港有不少人,对这此文字改革也发出嘲笑,说:“亲不见、爱没心”,平心而论,这种改革使不少汉字失掉了本身所承载的文化内涵,“爱”的繁体字中间有个心,在强调爱是要用心去爱的;“亲”的繁体字右边还有一个“见”字,强调了亲情之间的关系是要经常能看得见的,为何《常回家看看》那首歌会火,就是因为这方面出问题了。

第一次汉字简化,国家是很慎重的,尽量做到符合汉字变化的规律,比如“开、关”两个字,本来是象形字,门里面两只手、或是两个人在开、关门,后来演变为了形声字,门为形符,开、关为音符,简化后门不见了,只是用其音符来代替这两个字,一下简单易认,易写了,也和原字有关联。“车”本来也是象形字,后来用车轮来代替整个车,发展为指事字,在繁体字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车轮,现在的车没有了轮子,有点不知所云。

建国初的汉字简化对于识字扫盲起到了很大作用,对文化的普及也是功不可没。但任何事情有利就有弊,毋庸讳言,这次简化汉字使得传统文化中的东西无形中受到了一些损害,所以不断有声音呼吁恢复繁体字,但野狐以为这显然是不可能了,好在此次简化汉字只是受点皮外伤。

1977年12月20日公布了《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试用了八年后宣布废除,这次简化纯粹有点瞎胡闹,汉字被伤筋动骨,此后多年文字的使用出现了热闹混乱的局面,经过多年整治才得以疗伤痊愈。

如果说选择的话,我还是选繁体字,我喜欢读竖排繁体字的书,读起来有感觉。繁体字和简化字就像京剧和流行歌曲的差别;至于拉丁化,那是一些爱国人士特定情形下一时情急发出的异响,本来也没成气候,所以不存在选择使用的问题;二简字,回头看看,那简直是一个笑话,官方自己都废除了,谁会选呀。

为什么有人看不惯简化字,一心想恢复繁体字,写简化字真的减少中国传统了吗

一个国家及民族的发展壮大离不开有一个好的领导人。中国就有了毛泽东主席的领导才有今天新中国的发展强大,这是全国人民已经证实了的。那么繁体改为简体字是国家一决策,是毛主席那代领导人决定的,已简用了70多年,已扎根于两代人的脑海。而且也不碍于社会文化方面的发展,这是实践己证明了的。同时也不是某些人提出来想改为繁体就改的小事,这是国策。一个国家及民族社会文化字体的改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而且也没有必要改变!我认为繁体也好,简体也罢,都是中国的社会文化载体。有渊博知识的人喜欢用繁体字,你就用。文化知识浅的人喜欢用简体字也可以。两者不会冲撞,字体虽不同,但目标含意是一致的。让它共存有利于社会文化发展之需!不能强求,也不必强求!顺便提醒,看不惯简化字的人,你得要顾全大局,你必仅是少数人,十三亿人你占比利多大?一定要深思熟虑。不能违背历史发展的规律!!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