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文化气息浓郁的经典老剧?《遥远的救世主》读书笔记?二十
发布时间: 2023-07-10

本文目录

《天道》——文化气息浓郁的经典老剧

“医生,请问怎么才能让我父亲死?”这是丁元英最让我震惊的一句话,在得知父亲即便是治好也会成为植物人的情况下,丁元英试图让父亲解脱,正应了某位读者对原著中丁元英这个人物分析总结,即:“明白人做事,无声无息,有始有终,明白人处事,当生则生,当死则死,来去自如。”

我特别喜欢后面那句,因此我并不会太畏惧死亡,现在每天都习惯熬夜,也不会考虑自己能不能活到七十岁。

因为一部电视剧,而去阅读它的原著小说、而去听一些电视剧里经常涉及到的音乐(如《天国的女儿》《流浪者之歌》《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等),并且从这部电视剧的台词、音乐中细微感受到文化的熏陶与心灵的洗涤,这样的电视剧少之又少,担得上精品、经典的评价。
这部电视剧就是王志文参演的老剧——《天道》,根据豆豆的小说《遥远的救世主》而改编的。

我想谈谈我对这部剧的一些感受。

先说说无伤大雅缺点吧,为什么说无伤大雅,因为电视剧对原著的还原度极高,故事内容里流淌着强烈的文化气息: 对文化属性、对宗教(儒释道)对金融领域、国学领域、圈子、阶层,小市民的势利、曲高和寡的孤独者、爱情、孝道等等……都有所诠释,要不是因为某些涉及敏感范畴的地方删减得太多,这部剧就更优秀了。

具体的缺点,无非是这部电视剧的画质不清晰,受限于当时那个年代的影像技术限制;里面某些德语的配音也让人出戏,其次就是背景音乐音量过大,多多少少让人的耳朵有些不适,影响整部剧的感观体验。

但是,即便它有着以上一些瑕疵,这部电视剧依然给我一种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对比一些现在那些在主流平台占据首页电视剧后,我只想说:对《天道》这部剧相见恨晚,怎么没早点看?早点看早点爽,早点思考,早点受益 ,但是现在看到了,这就是自然而然的,这就是“道”,这句是文化属性,我的属性决定了我以前不具备欣赏这类高雅艺术的眼界、心境和兴趣。

一部影视剧里的演员、演技、先进的拍摄设备……等一些外在组成构架固然重要,然,最重要的是剧本或被改编原著里面所蕴含的精神内核、文化内核,一个好的剧本,拍出来的影视作品,能让人的灵魂产生共鸣,启迪人心,甚至能激发一个人对某些领域的探索欲、求知欲,《天道》就是这样一部有着外在瑕疵,但精神内核极其饱满的电视剧。

这部电视剧的主人公是个境界极高的人,超凡脱俗不足以形容他,与智玄大师坐而论道后,被大师称之为“半只脚已经踏入神的门槛。”

原著对丁元英的介绍是这样的:“这位传统文化的叛逆者在柏林私募基金分红会议上突然宣布私募基金解散,结束了他在法律真空地利用文化秘密对中国股市的屠杀性掠取,孑然一身回到中国某古城隐居下来。”

一段话可以看出,丁元英这个人有多优秀。

为什么要在私募基金盈利前景看好的情况下突然解散?或许是丁元英作为一个中国人帮助外国人当韭菜割手来赚钱,让他感到良心上的不安,或许钱赚够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赚到两千万美金后,厌倦了这个身份,想及时抽身,找个地方隐居参悟各种“天道”,停止滥用自己的能力对股市破坏性的掠取。

但是这不是我主要想谈论的话题,我想谈论的方面是关于我感兴趣的那些领域,比如文化领域,由于鄙人处于底层,对股市,投资等金融领域的知识一窍不通,甚至都没兴趣去看一些金融书籍,我想等我有点钱的时候再说吧。

剧中的丁元英,经常提到“文化属性”这个词,到现在为止,如果没看过这部剧或是那本书,这个词依然很陌生,丁元英(王志文演)认为,文化属性的不同,导致了每个郭嘉的差异,也导致了每个人的命运不同,比如一个村子为什么成为贫困村?那是它的文化属性导致的必然结果,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从这里不难理解,文化属性与客观规律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客观规律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是道家常说的一个“道”字,道法自然,如来。

剧中,王志文把丁元英这个角色身上那种深不可测的境界,演绎可谓是恰到好处,似乎是为丁这个角色而生的,多一分则溢,少一分则亏,这个角色不需要很帅很魁梧、不需要会唱、跳、Rap、篮球等技能,也不需要修饰化妆,就是看上去那么普通平凡的一个人,似乎在街上随便一抓一大把,但是他说的话无不体现出他的博学、通透、降维打击,智商碾压。他总能通过事物的表现看穿事物的本质,对任何事都不屑去急赤白脸争论,身上有一总居高临下的对世俗文化的包容。

丁元英去早餐摊吃早餐,提前付过钱了,但是早餐摊老板娘忘了,丁元英吃完准备走的时候,被老板娘叫住了说他没给钱,对于这种状况,一般人极有可能心理很不舒服忍不住要争吵一番,但是丁元英的脸上看不出任何情绪,很自然而然的再次付了一次钱,潇洒离去。这句是对世俗的包容,他的精神境界太高,不屑于与这些凡夫俗子去争吵,而是选择居高临下的包容,一个绝世高手不可能对不会武功的老百姓贸然出手的。

其次,丁元英初次去雅风音响店的一次展露才气,因为一句对曲子“还可以”的评价,惹恼了发烧友冯世杰,被迫在叶晓明和冯世杰二人面前发表的那番对《流浪者之歌》这首曲子的见解,让在场的众人第一次感受到他的非同小可,冯世杰彻底臣服了,成为了他的追随者。丁元英对穆特,海飞兹,弗雷德里曼三人演绎这首曲子的评价可谓是内行而独到,显然对音乐精通到了极高的境界,众人开始察觉到这个其貌不扬的中年人,或许位不出世的“高人”。

丁元英认为:“透视社会依次有三个层面:技术、制度和文化,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名族一个郭嘉,任何一种命运归根结底都是文化属性的产物。”强势文化就是遵循事物规律的文化,弱势文化就是依赖强者的道德期望破格获取的文化,也是期望救主的文化,强势文化是秘籍,弱势文化是流行品种。”

于是有人问,知道了这些又如何?说到这里,丁元英提到了关于文学、影视的看法,这段话或许上的朋友都感兴趣,容我复述一下。

他说:“文化产业里的文学、影视是扒拉灵魂的艺术,如果文学、影视的创作能破解更高思维空间的密码,那么它的功效就是启迪人的觉悟,震撼人的灵魂,这就是众生所需,就是功德、市场、名利、精神拯救的暴利,与d品麻醉的暴利完全等值,而且不必像贩d那样耍花招,没有心理成本和法律风险。”

我个人是很赞许上面这段话的,我觉得文学是一种精神需求,我看书也是为了寻找那种灵魂受到震撼的感觉,体验这种有别于感官刺激的高级趣味;又或者说阅读文学书籍,让我的精神世界更充实,对待人生中的各种问题会更坦然,更容易发现生活上的美好,更让我热爱生活,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每天除了上班下班就是打游戏睡觉,每天被外在的需求牵着鼻子走,而不去探索内在的精神需求,那将会如何,也许他会看上去很勤奋,到暮年会积攒下一笔财产,死后让子孙后代去继承,去消费,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或许每个人都有理由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但是我无法适应这种如同行尸走肉般的生活。

此外,原著中,丁元英与智玄大师的论道、传授芮小丹与死囚犯高材生王明阳论道,这几处的内容都极其经常,值得反复去揣摩,可惜电视剧里把这两处都删减了。

《遥远的救世主》读书笔记 二十三

第九章  第二部分:冯世杰故意为难丁元英。P78
时间:6月27日

地点:叶小明的音响店。

人物:丁元英,芮小丹,叶小明,冯世杰

事件:冯世杰故意跟丁元英就唱片抬杠,刻意制造了一个不打不相识的场景。

故事讲述顺序:

---芮小丹和丁元英来到叶小明的音响店。

---冯世杰按照他和叶小明的计划,故意跟丁元英就唱片的内容进行抬杠。

---就此引出丁元英的一套讲解,让芮小丹,叶小明,冯世杰对丁元英佩服不已。

---冯世杰借此机会也和丁元英搭上了线。
摘抄:

丁元英说:“海飞兹是伟大的小提琴大师,但是单就《流浪者之歌》这首曲子,他的诠释也不一定是最高境界,也许他太在乎技艺精湛了,反而染了一丝匠气,谈了一丝虔诚。以他们三人各自演奏的《流浪者之歌》相比较,我觉得穆特是心到手没到,海飞兹是手到心没到,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