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的原名字是什么?茅盾原
发布时间: 2023-07-10

本文目录

茅盾的原名字是什么

茅盾的原名是沈德鸿。

茅盾是作家沈德鸿的笔名,也是使用最多的笔名,茅盾是我国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特别具有代表性的一个作家,是我国五四运动先驱者之一。同时根据他的名字设立了茅盾文学奖,它是中国文学奖项中最为人所知的一个。

茅盾的小说在结构上往往具有宏大而严谨的布局,人物众多,情节复杂,线索纷繁交错。在艺术上,注重细腻的心理刻画,追求社会历史的剖析与社会人的心理剖析的统一,挖掘并揭示人物心理活动的深刻的社会历史内容。他的代表作有《三人行》、《子夜》、《林家铺子》等等。

人物轶事

1913年夏天,茅盾中学毕业,报考北京大学预科第一类。他自己觉得考得不错,便安心地回家等候消息了。想不到发榜时竟没有沈德鸿的名字,茅盾非常失望。但不久,他却意外地收到了北京大学寄来的入学通知,通知书上写的是沈德鸣三个字。

茅盾赶忙跑到报名处去查报名单,发现自己在填报名单时,书写潦草,把“鸿”字写得像个“鸣”字了。这件事对他触动很大,从此,他写字一笔一划,端端正正,从不草率,直至80多岁高龄写回忆录,还用毛笔正楷书写,字迹清楚俊秀。

茅盾原名

茅盾原名沈德鸿。茅盾毕业于北京大学预科,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茅盾出生在一个思想观念颇为新颖的家庭里,从小接受新式的教育。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工作,从此走上了改革中国文艺的道路,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之一。代表作小说《子夜》《春蚕》和文学评论《夜读偶记》。

茅盾的对作品选材的注意力一直放在那些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上,捕捉和传达那些新近发生的重大事实,将当代重要的政治经济事件作为自己的创作题材。茅盾在这些事件尚未从当代人的印象中消退时,便将它们纳入和熔铸在自己的艺术作品中。

茅盾的原名是什么

茅盾的原名是沈德鸿。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中国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茅盾出生在一个思想观念颇为新颖的家庭里,从小接受新式的教育。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工作,从此走上了改革中国文艺的道路,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之一。

评论特色

茅盾前期的文艺评论根植于“为人生”的现实主义观,后期又逐渐演变成革命现实主义文学观,但是无论观念的变化如何,他都紧紧结合着中国的文艺运动实际和作家的创作实际,来从事理论批评工作。

同时茅盾坚持革命现实主义的文艺应与中国的革命取同一步调,长期坚持反对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注重艺术形式与艺术技巧的探索,积累了关于选材构思、谋篇布局、提炼情节、塑造人物、运用语言等一系列的成熟经验。

茅盾一贯主张广大创作者学习世界文学中对自身有益的东西,在革命文学领域内重视艺术规律,以促进现代文学内容与形式的不断进步,对中国文学的现代化作出贡献。

茅盾原名叫什么

  茅盾是中国近代最为知名的作家之一,他在文学领域有着非同寻常的地位。那他原名是什么呢?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茅盾的原名,希望对你有帮助。
  茅盾的原名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嘉兴桐乡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 文化 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1916年与郑振铎、叶圣陶、王统照等人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提倡现实主义文学,任《小说月报》、主编,《民国日报》主笔,1928年东渡日本,1930年回国加入左联,抗战爆发后与巴金等人在上海合编《呐喊》、《烽火》,后任香港《文艺阵地》主编,新疆学院文学系主任,中苏文化协会新疆分会理事,1940年赴延安在鲁艺讲学,后在重庆、香港等地从事文化活动,1946年访问苏联,回国后任《小说月刊》主编,1949年后历任文化,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人民文学》、《译文》杂志主编,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副主席。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1年3月27日,茅盾逝世。
  茅盾的一生是怎样
  茅盾出生于1896年,因为当时正是清末民初,因而很多的思想都竞相交融碰撞,茅盾便在这样一个变动的社会背景之下长大。

  茅盾早年虽然十分不幸,但是他的母亲给予他非常好的 教育 。起初,茅盾并没有想要成为小说作家,而是对 画画 情有独钟,但是因为现实种种压迫,茅盾最终走上了一条小说创作的道路。茅盾在文坛中取得了非常重大的成就,他的很多代表作品都已经成为了一个时代的标志。

  茅盾出生于浙江桐乡市,早年就失去了父亲,可以说他的童年都与母亲相依为命。茅盾的母亲十分开明,她鼓励茅盾前去读书,而茅盾也非常用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是由于家境贫寒,茅盾的求学梦想不得不中断。但是茅盾并没有就此放弃,而是辛苦地工作,用自己的工资 成功 地就读了高中。之后,茅盾又开始从事创作,在很多知名的报刊上发表了很多作品。当茅盾的小说《子夜》正式发布的时候,立即就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并且也受到了一致的好评,而茅盾也正式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之中。

  成名后的茅盾并没有倚老卖老,而是以更加勤勉的态度面对文学作品的创作。晚年,茅盾一直忧心着中国小说界的发展,于是曾向中国作协中很多人都倾吐心声,最终在其死后成立了茅盾文学奖。茅盾也于1981年离世,享年85岁。
  茅盾文学家是什么
  1981年3月的时候,当时的茅盾已经深知自己重病治愈无望,于是 决定 将自己25万的稿费捐赠出来,成立茅盾文学奖,用以奖励优秀的长篇小说创作的作者。于是在1981年的时候,根据茅盾先生的遗愿,中国作家协会主办了茅盾文学奖,每三年评选一次优秀的长篇小说,在当时还是由巴金先生担任评委会的主任的。

  茅盾文学奖是主流的中国文学界中最高的奖项,但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能够得到茅盾文学奖的作品都是现实主义的、民族性的文章,即使在第八届的时候引入了网络小说的参选资格,但是到最后还是没能够使网络小说有所斩获奖项,这一点也是茅盾文学奖被外界所诟病的。但是不可否认,茅盾文学奖确实选拔出了当代许多优秀的小说和作家,为中国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矛盾的原名叫什么

矛盾的原名叫沈德鸿。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中国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茅盾出生在一个思想观念颇为新颖的家庭里,从小接受新式的教育。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工作,从此走上了改革中国文艺的道路,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春蚕》和文学评论《夜读偶记》。

1981年3月14日,茅盾自知病将不起,将稿费25万元人民币捐出设立茅盾文学奖,以鼓励当代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

笔名趣事

现已获得证实的沈雁冰的笔名有98个,然而在众多笔名中“茅盾”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这个笔名的来源也有一个小小的故事。1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