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抗倭时发明的鸳鸯阵这么厉害,明朝后期打仗时得到广泛应用了吗为什么?浑河之战浙军全军覆没是否反映了鸳鸯阵在大兵团决战时并无太大用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戚继光抗倭时发明的鸳鸯阵这么厉害,明朝后期打仗时得到广泛应用了吗为什么

不必长篇回答。戚继光平倭后,又在长城一线以车阵和鸳鸯阵守边抗蒙。戚继光至死未到辽东。萨尔浒大战时,其侄戚金率戚家军远道来迟,未上战场,明军就已大败。后努尔哈赤攻打沈阳,戚家军在沈阳浑河岸边与八旗兵对抗,死战不退,杀敌甚众,最后全军覆没。

浑河之战浙军全军覆没是否反映了鸳鸯阵在大兵团决战时并无太大用处

我想说的是提问者的这个问题没有任何事实依据,事实上发生在天启元年三月的浑河之战与鸳鸯阵一点关系都没有,也不知道提问者从哪个次元的历史书看见浙兵使用鸳鸯阵了,也不经意间侮辱了一下民族英雄戚继光的军事智商。倒是一些网络爽文写过在最后时刻浙兵摆出鸳鸯阵拼死抵抗后金军云云。很显然提问的同志中网络爽文的毒有点深。

那么下面就来依据史料来看看浑河之战中浙军用的是什么战术。先来看看《明史纪事本末》是怎么描写的,当后金军歼灭浑河北岸的川军秦邦屏部和击退前来增援的辽兵后,立刻围攻攻击戚金和张名世的浙军,书中记载浙军战法如下。附图。

《明史纪事本末补遗·卷二》:建州兵追围之数重,浙兵用火器拒战,击死甚众。

再来看看清朝史书对这一段是怎么写的。附图。

《清太祖武皇帝实录》:见浑河南五里外,复有步兵一万,布置战车枪炮,掘壕安营,用薥秸为障,以泥涂之。

当然《清太祖武皇帝实录》严重的夸大了浙军的兵力,其书说有一万,实际只有3000步兵,我用线划出关键词,分别为:火器、布置战车枪炮。所以,浑河南岸的浙军对付后金军的战术根本就是显而易见的,明显是沿用了蓟镇总兵戚继光创制的战车车营阵法,和戚家军在南方使用的鸳鸯阵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事实上像戚继光这样的一流将领最擅长的就是因敌之变化而变化,鸳鸯阵这样的阵形是戚继光专门为了对付行踪飘忽不定不定的倭寇所设的轻步兵战术,强调的就是装备轻量,阵型灵活,岂有敌军形势不同而可以通用的道理,总而言之,鸳鸯阵不适合在北方与蒙古、女真争雄

《汉书·卷四十九》:兵法曰:丈五之沟,渐车之水,山林积石,经川丘阜,草木所在,此步兵之地也,车骑二不当一。土山丘陵,曼衍相属,平原广野,此车骑之地,步兵十不当一。

比戚继光早1000多年的汉代人都懂得的道理,戚继光难道会不懂吗?戚继光创设鸳鸯阵就是因为明军总是采用北方的军阵打倭寇,屡屡吃瘪,才创设的鸳鸯阵。

《山中闻见录·卷七》:继光初至浙,阅行阵,笑曰:“江南沮泽,行不得方轨,而方阵同西北,宜其败。”乃设鸳鸯阵。

而且从鸳鸯阵阵图片看行军序列为两列,就是为了方便在南方水泽窄道之间灵活机动。

至于对待北方蒙古之敌,戚继光就直言如果用鸳鸯阵那就是取死之道,千万不能使用,不然就是个坑。

《纪效新书十八卷本·纪效或问》:余所著操练图令内切切分详退兵之法,谆谆面谕鸳鸯阵势速战之条者,良以此也。若夫北方原旷,地形既殊,虏马动以数万,众寡亦异,驰如风雨,进不能止,岂可以此用之者耶?

那么具体该怎么打法,戚继光认为就是应该用车骑组成的重兵集团。而使用的重点武器就应该是战车、鸟铳等各种火器,配上藤牌、长刀、钯枪、铁胸、铁背等兵器护具等武器作战,而将这各种兵器作战组合起来配合使用就是车营战术的要义。下图就是车营各兵种的打击序列,很有层次感,就是靠这套车营战术,难怪蒙古人那是屡屡战败。

当然,在戚继光看来,车营发挥作用的核心在于两样武器:

一是战车。若士卒将战车组成车阵,这就等于将士兵逼入绝地,车阵内的士兵必须与敌军拼命战斗,才能死中求生。所谓“束部伍”之用。当然坚固的战车可以有效减少对士兵的杀伤自然是题中之义。

二是火器。车营内士兵要有强大火力输出,才能有效的对敌军产生震慑杀伤。所以,戚继光给车营光是佛郎机就配了250个,鸟铳512支。

这儿就又产生了一个问题,要是火器用尽了怎么办?戚继光给出了一个令人非常绝望的答案:“所恃全在火器;火器若废,车何能御?”,那言下之意不就是,三个字“玩完了”呗。

就比如说浑河之战,浙军就是火器用尽,才被八旗军推倒战车,被迫陷入近身肉搏当中,最后被八旗军全部歼灭,“后火器尽,复接战良久乃败,大将裨将一时尽没矣”。明军用血的事实,证明了戚继光的判断相当正确。当然后金以车对车的战术也确实是大出明军预料,八旗军的战术组织度确实比明军的老对手蒙古人要高明多了。

另外提一点,这支浙军和戚继光组建的戚家军似乎关系不大,真正的戚家军早在万历二十三年后的蓟镇兵变中就已经衰弱了。而浑河战役中的浙军3000人应该是张名世重组的,“近查善此技者,无如原任参将今系狱张名世之为工。名世亦自请练成三千人,遇有强虏愿当一先锋”

引用文献:《明神宗实录》、《清太祖武皇帝实录》、《明史纪事本末》、《全边略记》、《山中闻见录》、《纪效新书》、《戚少保奏议》、《练兵实纪》、《汉书》

明朝名将戚继光的鸳鸯阵是什么原理,为什么那么厉害

鸳鸯阵是古代军事智慧的伟大杰作。做为一种近身格斗阵法,它几乎毫无破绽。这是一个几乎完美的战斗队列,且具有极为可怕的战斗威力。

鸳鸯阵由十一人组成(同样是十一人,戚家军叫鸳鸯阵,男足叫白斩鸡,差距呀!),有一个是队长,站在队伍前排中央。其余十个人分成两个纵队站在队长身后。

虽然人少,却持有四种不同的可怕武器(具体阵型与武器看下图)。

十一个人相互配合,相互掩护,构成一个完美的杀阵。

当倭寇们挥舞着武士刀杀上来时,会被盾牌挡住,或者被狼筅(貌似琅琊棒的武器)勾住,拉扯几下也就差不多挂掉了。就算还没死也不用着急,因为四只长矛会及时的刺穿你。你想反击也没用,够不着。

战斗过程大概就是如此,聪明点的倭寇就跑了,二杆子只能送死。不过从结果来看,日本人二杆子精神是祖传的。

拿宁海前哨战来说,击毙倭寇二百多人,戚家军无一伤亡。

有人说,这套阵法是戚继光首创,其实是不对的。这套阵法来自于时任兵部职方司郎中的唐顺之。唐顺之在当时是极具影响力也很神秘的人物。他一生写了六本书——《左》、《右》、《文》、《武》、《儒》、《郫》。鸳鸯阵正是出自《武》这部书。

在其交给戚继光的这部《武》中,有一篇名为“秘战”。书中有这样一段记载:秘战者,既名鸳鸯阵之谓也。

这种全新的阵法因此得名——鸳鸯阵。

戚继光的鸳鸯阵,就是后来的三三制吗

(本次主要讲鸳鸯阵,三三制稍微提一下)

不一样,首先人数上就不一样。鸳鸯阵阵形以11人为一队,最前为队长,此二人一执长牌、一执藤牌。长牌手执长盾牌遮挡倭寇的箭矢、长枪,藤牌手执轻便的藤盾并带有标枪、腰刀,长牌手和藤牌手主要掩护后队前进,藤牌手除了掩护还可与敌近战。再二人为狼筅手执狼筅,接着是四名手执长枪的长枪手,左右各二人,分别照应前面左右两边的盾牌手和狼筅手。再跟进的是两个手持“镗钯”的士兵担任警戒、支援等工作。

这种阵型最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