捻军是个什么样的组织他们的结局如何呢?捻军是什
发布时间: 2023-07-19

本文目录

捻军是个什么样的组织他们的结局如何呢

他通过自己的演讲,组织了一大批农民运动,但是最后的结果有点惨,被镇压了,捻军起义是指太平天国革命时期,由捻军于20世纪50年代初至60年代末组织发展起来的一次大规模反清农民起义,主要活动在长江、黄河一带。自清咸丰元年(l851年)起,捻党起义不断,1853年开始响应太平军北伐。到1868年8月,东西捻军全军覆没,捻军起义以失败告终,张乐行、赖、是捻军起义的代表人物。

捻军早期活动中心主要在河南、安徽两省,与同期太平天国有密切联系,天京被围后,捻军张宗禹等部也率军南下,以解天京之围。但捻军和太平天国毕竟是两支独立的义军,所以他们的主要活动区域基本上与太平天国没有重叠,行踪飘忽,难以捉摸。后期捻军活动范围较广,安徽、河南、山东、江苏、湖北、陕西、山西、河北等省都有捻军活动,鼎盛时期总兵力达20余万,是清朝在北方最大的威胁。

起初人数不多,但由于后来连年灾荒,各地的贫困劳动力逐渐增多,纷纷响应,奋起反抗,1853年捻军正式成立。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农民起义是太平天国运动,很多人都知道洪秀全的名字。作为当代农民起义,年军并不为大家所熟知。原因是捻军首领张乐行接受了太平天国洪秀全的称号。虽然名义上平年属于太平天国,但实际上并不服从太平天国的调遣,也有自己的自主权。

著名领导人有张乐行、赖文光、张宗禹、龚得树、苏添福、韩奇峰、侯士伟、王贯三等,简单而言,捻军初期是“为民而生,为捻军而留”,互相争斗,互不隶属。

捻军是什么

  1. 捻军是太平天国时期北方的农民起义军。

  2. 简介:

    捻军是太平天国时期北方的农民起义军。源于捻子(一称捻党),捻子是民间的一个秘密组织,有说产生于清康熙年间,有说出现于明朝末年,成员主要为农民和手工业者,早期活动于皖北淝水和涡河流域。嘉庆末年,捻子集团日多,小捻子数人﹑数十人,大捻子一二百人不等。经常在安徽亳州﹑阜阳、河南三河尖、江苏﹑山东间护送私盐,并与清政府发生武装冲突,后甚而起义攻城。1853年(咸丰三年),捻子在太平天国影响下发动大规模起义。起义后的“捻”,史学界称捻军。

捻军与太平天国是什么关系隶属于太平天国,为何又叫捻军

捻军是和太平天国是同时兴起的农民起义军,在某一个时期,捻军和太平天国达成合作关系,表面上捻军是归附了太平天国,但实际上并没有听从太平天国的管制,依然还是一支独立的起义军。

捻军是由“捻子”形成的,捻子就是当时从事封建迷信行业一个职位的称呼,利用迷信的观念帮人驱邪避灾的人。随着百姓生活越来越艰苦,捻子从业者也讨不到生活,所以便受到起义浪潮的影响,也聚集一起参加起义活动,所以叫捻军。捻军是一支庞大且实力强的起义军,清政府为了消灭捻军,可是用了15年左右的时间才将其消灭。

捻军和天平天国同时兴起,两股势力可谓是实力相当,为了强强联手对抗清政府,在1857年的时候,捻军的领导人张乐行和太平天国的领导人洪秀全谈成合作,两支队伍相互借力壮大自己对抗清政府的能力。

因为当时太平天国不论是规模还是名气,都要超过捻军,所以,名义上是捻军归附了太平天国,但是这只是一个形式上的关系,双方只是在面对共同的敌人时,相互配合,相互支援,但实际里,捻军依然还是独立的起义军,太平天国没有参与也没有权利调用和管制捻军。所以,简单地说,捻军和太平天国的关系就只是战争盟友,捻军并不隶属于太平天国。

世人更多的是熟悉太平天国,对于捻军了解甚少,历史的相关记录也不多,但实际上,捻军比太平天国还要晚些时间被灭亡,清政府在消灭捻军上费了不少精力,捻军总是能三番五次衰落又盛起,最后还是由李鸿章亲自领导,才把捻军彻底消灭的。

捻军的兴起和覆灭,这中间都发生了哪些故事呢

太平天国时期,在北方地区活跃着另外一支农民抗清武装,时人称之为“捻军”。和太平军攻城掠地有所不同的是,捻军采取的四处转战,飘忽不定的游击战术。那么捻军是在什么时代背景下产生的,最终又是如何失败的呢?

捻军的前身和初期抗清的情况

捻军的前身是“捻党”,“捻”在北方方言中的意思是一股一伙的意思,捻党最早出现于康熙时期,是民间反清的一个团体,成员主要是普通民众、手工业者、盐贩、饥民,活动区域在皖北地区,后来逐渐扩张到山东、河南、江苏、湖北各地。

白莲教起义失败之后,捻党活动日渐活跃。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反抗斗争的普遍展开,安徽、河南等地的穷苦百姓也纷纷结捻,自咸丰元年以后,淮北一带几乎是村村有捻。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北伐军经过安徽、河南时,捻党闻风响应,遍地而起。从此,捻党脱离反清结社的状态,进入武装抗清的新阶段,正式成为“捻军”。

咸丰五年(1855年)秋,各路捻军首领齐集安徽亳州雉河集,举行会盟。会上,推举张乐行为“大汉盟主”,建五旗军制。并发布檄文祭告天地,痛斥清朝官吏“酷以济贫,以减公忿”的起义宗旨。通过这次会盟,捻军的组织由分散趋于统一,确立了明确的反清目标。

其后,捻军的力量迅速扩大,不断派兵攻打清军。咸丰五年八月,张乐行、苏添福率众3万余人,击败颍州知府陆希湜部,接着又打败河南道员张维翰部。随后,捻军挥师入河南,攻破夏邑,继而东出江苏砀山,西指商丘,南下包围亳州,占领蒙城,声势大振。

这时,捻军已有相当实力,人数达十万余人,但其弱点也较为明显。首先,捻军在组织上并未达到完全的统一,其军队内部基本上是按宗族、亲戚、乡里关系结合起来的,彼此互不统属,各种集团林立;其次,各旗捻军并非全脱产的专门武装,既无固定的军饷供给制度,也缺乏军事训练,武器装备较为落后;第三,政治上没有确定一个长远目标。

如此一来,捻军既不可能消灭清军的有生力量,而一旦遇到主力则又必然惨遭失败。咸丰六年三月,清廷严令河南巡抚英桂督师剿办捻军。他采取分进合击,稳步前进的策略,命给事中袁甲三、南阳总兵邱联恩等部为主力围攻捻军。

战斗开始后,捻军接连失利,张乐行带领主力南下淮河流域。此时,太平天国经天京事变后,力量大为削减,淮南防务吃紧,迫切需要团结友军共同对抗清军。张乐行、龚得树等首领在淮北屡战失利,受到清军的巨大压力,也希望得到太平军的支持和帮助。基于这种共同需要,咸丰七年二月九日,太平军与捻军会师于霍邱城外。捻军受印信,使用太平军旗,接受封号和领导,张乐行被封为“征北”将军。

新捻军的诞生

与太平军联合后,捻军实际上却是“听封而不听调”,采取不改变原有领导系统和制度,也不出境远征。此后,捻军分别与陈玉成、李秀成部配合,在河南固始、安徽霍邱等地作战。不久,六安捻军内部发生分裂,反对与太平军联合,主张重返皖北,张乐行反对他们的意见,并以阴谋叛变的罪名将他们杀害。

从此,捻军分裂为淮北与淮南两部分,淮北捻军向山东和河南远征打粮,淮南捻军继续和太平军联合作战。为配合太平军解除江北大营对天京围困的军事行动,捻军在龚得树的指挥下,沿淮河东进,先后攻克临淮关及凤阳两城。这样,捻军就控制了淮河中段,切断了清军的水上交通,把淮河北岸的捻军和太平军连接了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