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为什么放走敦刻尔克滩头30多万英法联军
发布时间: 2023-07-06

敦刻尔克本是法国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港口小镇。但在二战中,由于英法联军在这里进行了一次超大规模的撤退行动,使得这个小镇,一时之间名声大噪。在这次行动中,英法联军成功撤离了近34万人,不仅为盟军有效地保存了作战力量,更成功打乱了德国统一欧洲的步伐。

值得一提的是,本来德军是完全有机会全歼英法联军的。要知道,那么多人,从一个小港撤退,必然非常忙乱。而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德军的坦克部队距离敦刻尔克港口,仅仅只有10英里不到的距离了。如果德军在这时候对英法联军一阵猛轰,英法联军绝对抵挡不住。

但奇怪的是,德国元首却突然下达了原地待命的命令,放了盟军一马,这是怎么回事呢?

(波兰闪电战)

1939年9月1日,德国闪电袭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此爆发。

作为波兰盟友的英法两国迅速回应,在9月3日就对德宣战。不过,虽然宣战了,但实际上却并没有采取相应的战略措施。

英法两国之所以按兵不动,一是希望通过波兰,检验一番德国军队的实力;二是他们吃不准德国的意图,毕竟德国是向东进攻,极有可能只是对苏联的庞大领土感兴趣。

因此,一向精明的两个欧洲老大哥,便稳坐钓鱼台,只是安排小规模的部队在法国边境与德军互射,然后便开始安心看戏。

从另一个层面来说,英法两国确实也没有慌张的必要。英国与欧洲大陆隔海相望,法国有固若金汤的马奇诺防线和北面比利时的阿登山区做天然屏障,再加上德国是一战中的战败国,又是割地又是赔款的,才短短20年,怎么可能翻得起什么风浪?

不过,英法两国这次却打错了算盘。原本被寄予厚望的波兰,被德国陆军闪电攻陷。紧随其后的,是大半个欧洲也飞快地沦陷。最要命的是,德国并没有继续东进的想法,而是调转枪头,气势汹汹地扑向了马奇诺防线。

(被德军攻下的马奇诺防线)

出人意料的是,所向披靡的德国陆军,并没有选择矛与盾的对决,他们在占领了比利时、荷兰等地后,直接绕开了马奇诺防线,插入了法国的腹地。由于德国的袭击太过突然,再加上法国呆板保守的战略思想,法国的整条防线很快崩溃。

德国陆军没有错过机会,他们果断地向前推进,成功将40万英法联军赶到了到英吉利海峡岸边,并切断了他们与南部法军的联系。

如此一来,英法联军就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中。摆在他们面前的选择,只有两个:一是全力突围,争取与南部的法军取得联系;二是全线撤退,退往英国从长计议。

不过,一旦对上气焰正盛的德军,很有可能会全军覆没。这样一来,不仅法国危在旦夕,甚至连英国也会元气大伤,整个欧洲就再没有人能阻止德国了。

因此,就当时的情况来看,撤退似乎才是最好的选择,但敦刻尔克只是一个小港,聚集军队有多达34万,怎么撤退呢?

就在英法联军思考对策时,德国装甲部队却突然接到元首全军停止追击的命令。英法联军利用这个间隙,动用了所有能调动的船只,成功完成了34万人撤退的奇迹。

(英法联军大撤退,图取其意)

那么,明明胜利就在眼前,为什么元首要下令德军坦克停止追击的命令呢?

原来,德军从5月10日发起进攻以后,虽然仅仅用了半个多月的时间,就从欧洲中部杀到了欧洲西部。纵然“兵贵神速”,但自古打仗都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对于德国的装甲部队来说,闪电战的推进速度固然可怕,但供应燃料和弹药的步兵部队,早已经被远远地甩在了身后。一旦真的和作困兽之斗的英法联军发生战斗,在弹药不足的情况下,装甲部队很可能损失惨重,这是德国人不愿见到的。

而且敦刻尔克地区遍布沼泽地,并不适合德军装甲部队推进。作为统帅,打仗毕竟还是要顾及全局,除了敦刻尔克地区的英法联军外,其余地区依旧存在着大量法军部队,假如强行冒险推进,只会增加无意义的损失。

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元首自身非常清楚,要想征服世界,必须尽量避免两线作战。

在德国的战略计划中,苏联是必须要拿下的大敌,而想要拿下苏联,就绝对不能有后顾之忧,必须尽量地避免和英国作战。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英国投降或者与英国谈和。

由于英吉利海峡的保护,再加上英国皇家海军的强势,德军想要占领英国将会是非常艰难的。那么既然征服存在困难,还不如把英国变成自己的盟友,毕竟苏联的崛起,以及美国在海外的扩张,都对英国的利益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因此,元首以停火的方式,给了英国一个谈和的台阶。只不过他实在想不到,英法联军竟然能在短时间内撤退成功。最终,德国还是无法避免两线作战的麻烦。最终被打败。

(参考资料:《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