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的坟墓在那个时代没有钢筋混凝土,怎么“固若金汤,无懈可击”?为什么古代人总喜欢用“固若金汤”来形容坚固性,“金汤”是什
发布时间: 2023-07-08

本文目录

武则天的坟墓在那个时代没有钢筋混凝土,怎么“固若金汤,无懈可击”

我之前回答过类似问题,查过很多资料,所以很适合回答这道题。

武则天修建乾陵时正是盛唐时期,国富民强。陵园修建的规模宏大,建筑雄伟富丽。史书称其为“历代诸皇陵之冠”。

历代盗墓贼都对乾陵垂诞三尺,乾陵也成为盗墓贼光顾次数最多的古代帝王陵,可以说自从武则天入睡乾陵之后就没安稳过,乾陵被誉为“世界上最难挖的坟墓”。原因如下:

1,乾陵的选址很专业。乾陵的选址是依照唐太宗李世民“因山为陵”的葬制,将梁山主峰作为陵冢,在山腰凿洞修建地宫。乾陵选址由当时掌管大唐阴阳和天文历法的太史令、风水大师李淳风和为李世民昭陵选址的袁天罡合力敲定。他们两个都选择了梁山的同一个位置。因梁山位于长安西北,在八卦中属乾位,乾为阳,为天,为帝,因而得名乾陵。

2,乾陵内有机关暗器,阻止盗墓者入侵

据说乾陵里面机关重重,是袁天罡按照阴阳五行,用五行封杀术布阵,又用古代的搬运之法来建立的乾陵,只要有人盗墓,墓中的阵法就会起作用,让盗墓贼找不到入口,更不能靠近。

3,依山而建,乾陵坚如钢铁。

武则天征调大量民工和专业工匠修建乾陵,唐高宗弘道元年(683年),武则天任命吏部尚书韦待价负责乾陵的工程,当时动用的兵士和民工超过20万,日夜施工,他们以山为陵,从半山腰开凿墓道,在大山内部修筑墓室。凿石砌筑异常坚固。。1958年,当地几个农民放炮炸石,炸开了乾陵地宫外侧的露天堑壕,1960年2月,经初步发掘确认被炸处是地宫墓道,并于4月3日开始发掘乾陵地宫墓道。5月12日,墓道砌石全部披露。堑壕深17米,全部用长1.25米,宽0.4至0.6米的石条填塞。墓道呈斜坡形,全长63.1米,南宽北窄,平均宽3.9米。石条由南往北顺坡层叠扣砌,共39层,平面裸露410块,39层约用石条8000块。作为地宫的封堵材料,石条之间凿凹槽,用铁栓板嵌固;上下之间凿洞,用铁棍贯穿,使石条固死,不能移动。层层用铁水浇筑。封墓的时候,在墓地现场再熔化铁水,用铁水浇筑,将石头之间完好地连接在了一起,并牢牢固定在一起。“铁水封陵”的方式对盗墓贼来说,就是铜墙铁壁,无法挖开。

4,层层设防,盗墓贼难以入主地宫内。据史书记载,陵墓原有内外两重城墙,四个城门,还有献殿阙楼等许多宏伟的建筑物。经勘探表明:城墙四面,南有朱雀门,北有玄武门,东有青龙门,西有白虎门。陵园仿唐都长安城的格局营建,分为皇城、宫城和外郭城,内城象征京城长安的皇城,外城相当于官员和土民居住的郭城,规模庞大。经考古工作者勘查得知,陵园内城约为正方形,其南北墙各长1450米,东墙长1582米,西墙长1438米,总面积约230万平方米。城内还有献殿、偏房、回廊、阙楼、狄仁杰等60朝臣像祠堂、下宫等辉煌建筑群多处。

所以,乾陵,是唯一一座历经千年未被盗掘的的唐代帝王陵。用“固若金汤,无懈可击”来形容实不为过。

为什么古代人总喜欢用“固若金汤”来形容坚固性,“金汤”是什么

通常在古代的时候,形容一座城池关隘非常坚固难以攻破,就用“固若金汤”。

这里的金汤要分开解释,金,指的是非常坚固的城池城墙,而汤,指的是护城河。

秦朝末期发生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当时陈胜派遣武臣攻打赵地,一路上势如破竹,很快就攻打到了险要的范阳城,当地的范阳城令徐公拼死抵抗。

那时候在范阳城当中有个叫做蒯通的人,劝说徐公顺势投靠武臣,毕竟徐公做秦朝的官这么多年实在弄得天怒人怨,如今天下大乱,徐公可以说是非常危险的。

徐公觉得非常有道理,希望蒯通帮助自己,于是蒯通去了武臣那里。

蒯通告诉武臣,称范阳城固若金汤,非常难以攻破,而且城中的百姓们虽然都非常痛恨徐公却也未必会向着武臣,徐公之所以不肯投降,是害怕武臣会将其处斩,所以不敢。

于是,武臣在蒯通的建议之下,赦免了徐公的过错,并且答应对其封爵。

武臣不费吹灰之力就拿下了原本极其难以攻克的范阳城,而且以盛大的礼仪对待徐公,使得周围的秦朝郡县,也都纷纷归顺,武臣的威望迅速提升。

而固若金汤这个词,最早出自于东汉时期班固《汉书》当中。

原本的句子是:边城之地,必将婴城固守,皆为金城汤池,不可破也!后来的人根据这句话从当中总结出了四字成语,也就是咱们平时所说的固若金汤。

古代的城池往往都有高大的城墙,而外围还有非常宽而且很深的护城河。

所谓的固若金汤,说的就是护城河非常宽阔水深,而且城墙也非常高大牢固,就仿佛是在其中浇筑了铁水铜水一般密不透风,这也是一种形容词,就是用于形容城池非常难以攻破。

我国古代绝大多数的城市当中的人口,都是生活在城池当中,这些城池都拥有非常高大的城墙与外围的护城河,极其坚固,不仅用于生活,而且是一个个军事要塞。

一般来说在古代打仗的时候,是绝对不能轻易绕开这些城池关隘的。

古代行军打仗都分成前方的大军与后方的补给,一旦绕开某个城池,那么后方的辎重补给就很容易跟不上,要是被城池大军给一窝端了,那么后果不堪设想。

也因此古时候打仗的时候,经常都会发生那种对着一座城不断攻击的状态,就是不能随便放弃然后绕开,而这个时候,城池的坚固性就很重要,这也使得古代攻城非常困难。

东罗马帝国固若金汤的都城为何被攻破

君士坦丁堡作为都城,东罗马帝国对其经营可谓煞费苦心。君士坦丁堡整体呈三角形,因其南北两面临水(南为马尔马拉海,北为金角湾),因此这两面的城墙高度只有12到15米,而西面由于濒临色雷斯草原,因此君士坦丁堡的主要防御方向便是西方。

在城市西面,除了君士坦丁一世修建的城墙外,奥多西二世时又在城墙以西修建了提奥多西城墙,并将这段城防设计的复杂无比。提奥多西城墙从外向内依次为外护墙、护城河、护城河内墙、陡坡护壁、外城台、外城墙、内城台、内城墙,其中外墙高8米,内墙高12至20米。

城墙外侧陡立,用花岗岩巨石砌成,墙顶为人行道和作战平台,并有雉堞掩护士兵。城墙内侧为斜坡,有岩石护墙、藏兵洞和仓库。外城墙和内城墙上耸立着96座塔楼、三百多座角楼和碉堡,塔楼凸出城墙约5米,平均间距60多米,形成强大的火力支援系统。城墙外为宽约18米的护城河。可以说,在1453年土耳其人用上火炮之前,能威胁到提奥多西城墙的唯一危险就是地震。

可以说,经过数代东罗马皇帝的打造,君士坦丁堡的防御工事堪称固若金汤。然而,即使如此,在东罗马时期,君士坦丁堡还是被攻破了三次,其中第三次直接宣告了东罗马帝国的灭亡。那么,这三次君士坦丁堡都是怎么被攻破的呢?

第一次:1203年7月,被十字军和威尼斯人攻破

1203年,在威尼斯总统丹多洛、十字军统帅孟菲拉特侯爵、神圣罗马皇帝和拜占庭帝国宫廷斗争中落败的流亡王子阿列克谢的阴谋下,东征的第四次十字军将最终的攻击目标改为了君士坦丁堡。6月23日,一万名十字军、一万威尼斯水手和一百五十门各式攻城武器,在两百艘桨帆船和一百余艘登陆用舟艇的运输下,抵达了君士坦丁堡滨海。

然而,当十字军将士们望着那道绵延不绝的西城墙,简直无比绝望。不过,威尼斯总督丹多洛显然对君士坦丁堡极为了解,他表示想要直接攻击西城墙,简直是痴心妄想,但我们却可以从防御相对薄弱的金角湾方向进攻,只要十字军能够攻占加拉太半岛,进而解开金角湾的行船障碍,那么威尼斯海军便可以冲入金角湾,从君士坦丁堡防御薄弱的侧面发动进攻。

7月11日,威尼斯登陆舰运载着十字军,成功横越博斯普鲁斯海峡,成功登陆加拉太半岛。对于突然出现在面前的十字军,拜占庭军队显然被杀了个措手不及,几乎没有抵抗便逃进了加拉太南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