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忍不发的意思(武则天流传千年的《开经偈》是怎么来的又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武则天流传千年的《开经偈》是怎么来的又是什么意思

开经偈的来历传说是武则天请来西域法师重译《华严经》后题在经前,因为实在是简练高妙,千百年来无法增改一字,并且流行到所有经文开颂之前先要念上这四句,以表对经文的尊重和修习者的喜悦。所以就称为《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佛教的产生,就是为了帮助世人跳出生生世世轮回的苦难和困厄。解决方法就是其“开悟”的“四真谛”,即“苦集灭道”。

“苦”是众生皆苦,认识到人生充满了苦难和困惑,这是普罗大众寻找信仰的基础,希望能摆脱苦难。“集”是解释人生为什么这么苦?那是因为你前世造的孽,前世的因和今世的缘会得到来世的果。“灭”是解除一切苦厄的方法,即摆脱困惑,远离生死轮回。“道”,是解脱苦厄后的状态,即涅槃寂静。

《开经偈》首句“无上甚深微妙法”是称颂经法无上高妙,佛理精深。

第二句“百千万劫难遭遇”就是指人生之苦,因果之集。

第三句“我今见闻得受持”指我诵读经书,学习佛理,希望能得到“灭”的法门。

第四句“愿解如来真实义”希望能得“道”。

句句贴合佛理,而且是最古老的原始佛教四真谛,这四句《开经偈》,写的就是一个普罗大众得到佛法加持,心生喜悦,修身养心,以求得证大道的过程。既简单明了,又阐叙了最高佛理。为什么千百年来无法改动,因为只要你信佛教,就无法对这基本真谛进行反驳和修改。

《开经偈》的来历有些传奇附会色彩,武则天本人重佛教倒是真事,这个第一源于她的人生经历,她曾经出家为尼,虽然后来还俗上了龙床直到称帝,但是古寺青灯僧理佛法对她那段心念俱灭时期的影响非常大,所以她一直信佛。

第二点源于道教是李唐皇朝的国教,老子和李渊都姓李。而武则天要上位,排挤李氏,打压道教也必须另外有所依仗,甚至伪造了《大云经》以改变天下人和佛教门徒的看法,为自己一个女儿身荣登大宝打好了理论上的基础。

所以在武周时期佛教大盛,一时无两。《开经偈》假托武则天之名,流传开来。

不过这种依托政治的昌盛并不稳当,随着武则天退位,李氏重新掌权,终于在唐武宗时期发生了大规模的灭佛事件。


一家之言,欢迎评论。

喜欢请点关注,谢谢。

”多则惑“,是什么意思

《道德经》:多则惑——欲求过多,必无所成;有情众生,莫外乎此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多则惑”,是说欲求过多,必然难以兼顾,所成者小。于自然之道,草木枝杈太多,必然营养分散,长势矮小;于社会之道,君子欲求太多,必然精力分散,难成事功。此理为通理,放之四海而皆准,无论是对自然,还是有情众生,作为有情众生之一的人类,自然不能例外。于自然之道,王者之道,从政之道,经商之道,行事之道,处世之道,莫不如此。

欲求过多,事功难成也。

【版本】

本句,楚简本缺失,帛书本、河上公本、王弼本、傅奕本均作“多则惑”,故无疑义。

【释义】

“多”:欲求过多,贪图过多。会意字;甲骨文字形,“多”字原是并放着两块肉的样子(而不是小篆到隶书由两个“夕”构成),这种用两三个同样的事物以表示“众多”义的构字法,还可以在“品”、“林”、“森”等字看到;本义是数量大,与“少”、“寡”相对。《说文》:“多,重也。从重夕,会意。重夕为多,重日为叠。”《尔雅˙释诂》:“多,众也。”《诗经˙邶风˙旄丘》:“何多日也。”《荀子˙致仕》:“宽裕而多容。”

“惑”:迷惑,这里指因欲求过多而力不从心。形声字,心表意,古文字形体像心脏,表示心中疑惑;或表声,有也许、或者之义,惑取其无定之义,表示心中疑惑不定;本义是疑惑。本作“或”,后加心以别之。《说文》:“乱也。从心,或声。”《广韵》:“迷也。”《增韵》:“疑也。”《谥法》:“满志多穷曰惑。”《荀子˙不苟篇》:“谁能以己之潐潐,受人之掝掝”,此处,潐潐,音叫叫,清白,洁白;掝掝,音或或,惛惛然。《谥法》:“满志多穷曰惑。”《吕氏春秋˙察今》:“不亦惑乎。”《孟子》:“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枝枝蔓蔓,树难参天也。

【简评】

“多则惑”,是说欲求太多,必然难以兼顾,所成者小。于自然之道,草木枝杈太多,必然营养分散,长势矮小;于社会之道,君子欲求太多,必然精力分散,难成事功。此理,于自然之草木,于天下之王者,“道”皆同一也。

《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有云:“养志者,心气之思不达也。有所欲,志存而思之。志者,欲之使也。欲多则心散,心散则志衰,志衰则力不达。故心气一,则欲不徨;欲不徨,则志意不衰;志意不衰,则思理达矣。理达则和通,和通则乱气不烦於胸中。故内以养志,外以知人。养志则心通矣,知人则职分明矣。”

欲多心散,心散志衰,志衰乏力也。

王者之道,在乎循道而行,选贤与能,知人善任,而不是事必躬亲,苛求完满,否则只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绝非王者之正道。《三国演义》的蜀汉丞相诸葛亮,讲求事必躬亲,大将魏延难展奇才,最终只能是“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六出祁山,七出祁山,无果而终,耗尽了蜀汉的国库,最终郁郁身亡。虽则鞠躬尽瘁,却也不合王道,深可痛惜,不可效法。《封神演义》中文王被囚羑里,却恰好“闲居无事,把伏羲八卦,反复推明,变成六十四卦,中分三百六十爻象,守分安居,全无怨主之心”,从而参透先天玄机,称为万古敬仰的大圣人。羑里囚居,恰恰使得文王心无旁骛,不得分身,正好可以心无旁骛地推演八卦为六十四卦,这也恰巧说明“少则得”。监狱的生活,砥砺了心智,能挺下来的,都是强者,所以出来的,都是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所以很多大才,是在监狱里培养出来的。

羑里囚禁,适足演《易》也。

商业之要,更是如此。一个企业的董事长、总裁、CEO这类要职,关键是“三要”:一是抓好战略,把握好方向,统一好思想;二是用好人,把何时的人用在合适的地方,使得各展其才,人尽其才;三是作保障,解决好人、财、物、关系等方方面面的问题,为部下顺利开展工作做好后勤保障。一个领导,所管理的范围,一般在其下两层,不要超过三层;超过三层,便是行违于道,不会取得好的效果。事无巨细的董事长,会搞得下属无所措手足,自己也会劳形伤神,疲惫不堪。就产品专注度而言,德国中小企业的“隐形冠军”,大都是家族式经营,代代相传,专精某一类产品,因此在该细分领域占据份额接近百分之百,便是“少则得”;而国内部分中小企业的随波逐流,纷纷倒闭,便是“多则惑”。

陨落丈原,虽非其时,行不合道也。

修行之要,在于清心寡欲,打通经脉,除了吃喝拉撒这些人之为物的基本需要之外,不能追求太多的身外之物,否则便没有什么实际效果。这类修行,大致可分为三重境界:第一重是初级阶段,要假于物,念经要有经书,拜神佛要有神佛像,“文以载道,像偶神佛”,都是重要的载体;第二重是中级阶段,心中有物,经书熟谙于心,心中自有神佛,并不再需要什么载体,“眼前无神佛,心中有神佛”,便是这种境界;第三重,是高级阶段,神佛的理念已与我和合而一,天地已与我和合唯一,昔我本自具足,今我全然觉悟,我即是神佛,神佛便是我,物我两忘,天人合一,便是这种境界。如果欲念如织,潮涨潮落,萦绕于心,难以割舍,那就是“多则惑”,更谈不上修行的登堂入室了。

隐忍不发,终成鸿业也。

“多则惑”,是自然通理,更是有情世界的通理,作为有情众生的人,更是不能例外。所以说,“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所谓“执一”,便是循道而行,“少则得,多则惑”,便是自然之道,也是有情众生务必遵循之道。无论是学习、劳动、行事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