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为什么不把犯人关进监狱,而是把人发配到千里之外?披甲人为奴是什么意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古代为什么不把犯人关进监狱,而是把人发配到千里之外

从古至今历朝历代都不缺犯人,但对于处理犯人的方式却大有不同。譬如“流放发配”,今日再很难听到这种说法。但在古代这几乎是最受官吏青睐的惩罚,那么古代为何不将犯人关入监狱,而将他们发配到千里之外的蛮荒之地呢?

这些犯人虽然多是作奸犯科之辈,但是罪不至死。若是关在监狱中,不但要予以伙食,看守和场地也是问题。犯人之食待遇随便,可所需数量却多,小到县邑大到都城,犯人必定不在少数,就算每日供应一餐也是不小的支出。而在古代粮食产量极低,风调雨顺的年头百姓也不过能混个温饱,有时遇上天灾便极有可能颗粒无收。即使到了清朝有高产作物传入粮食增多,在清光绪元年(1875)干旱时仍然饿死一千多万人,易子而食的事时有发生。犯人身上罪孽重重,反而能不劳而获,这就让人难以理解了。长此以往,为了温饱犯罪量可能还会激增。

流放的最初目的是让犯人巩固边疆的军事实力,后来又演变为开发边远地区。很多边境地区人烟稀少经济落后,一般人都不会主动过去,这就形成了让犯人流放的蛮荒之地。这种方式也不止中国在用,英国就曾将大量犯人流放至澳大利亚充当免费劳动力,可以说时至今日,澳大利亚仍有不少人是当时犯人的后裔。在宋朝时海南岛以及沙门岛都是流放之地,清朝流放地多为宁古塔,此地虽在清朝的龙兴之地,但却十分苦寒,有很多人死在流放途中和流放地。

流放不仅能节省国库开支,还能为边远地区的建设提供劳动力。简直是一举两得,难怪朝廷热衷于流放犯人,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也必须要考虑,那就是减少对统治者的威胁,或是为统治者“掩人耳目”。

流放的除了普通犯人,还有两类人需要注意:一是皇亲国戚,二是朝廷重臣。有些朝廷重臣可能犯了事,但出于舆论和朝廷稳定考虑不能将他们问斩,只能流放他们。一旦被流放,这些官员经营许久的人脉关系等都化为乌有,他们也很有可能死在途中。即使他们活着,山高路远他们也难以回来,对皇权也就无法构成威胁。

至于皇亲国戚,他们身份本就特殊,有时他们犯事迫于舆论不得不进行惩罚,但又不能下狠手,只能流放。譬如载漪(光绪皇帝的堂兄,其子大阿哥溥儁险些取代光绪帝),八国联军与清朝议和时认为载漪是罪魁祸首之一,迫于洋人压力朝廷不得不惩戒他。清政府就想出流放一招,名为流放新疆,实则初携家属到西安,后又投靠了姻亲内蒙古阿拉善王。载漪的弟弟载澜也作为八国联军所要求惩办的祸首之一,“遣戍新疆”,在迪化(乌鲁木齐)的生活奢侈,经常骑着骏马,驰骋游乐,经费由迪化县供给。

今非昔比,古代的难题放在如今已经不再是问题,基本的温饱也已经不成问题,交通也更为便捷了,把犯人关在监狱里才更保险。就这样流放一事才就此消弭,其实直到清朝末年,流放还是很普遍的。

披甲人为奴是什么意思

释义:发配给披甲人为奴,为披甲人发配奴隶

拓展资料

披甲人

八旗制度“以旗统军,以旗统民”,平时耕田打猎,战时披甲上阵。旗丁中按照身份地位,分为阿哈、披甲人、和旗丁三种。阿哈即奴隶,多是汉人、朝鲜人;披甲人是降人,民族不一,地位高于阿哈;旗丁是女真人。

早在宋朝时期,中国的封建王朝基本上已经消除了奴隶的存在,而到了几百年后,“我煌煌大清”,又重新将奴隶制捡了起来。在清宫辫子戏中,犯官们除了被砍头,被处置的最多的方式大概就是“发配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了。

宁古塔是中国清代统治东北边疆地区的重镇。满语数之六为宁古,个为塔,相传清皇族先祖兄弟6人曾居此地,故名。今为黑龙江省海林县旧街镇。宁古塔是清代最著名的流放地之一。清八旗制度“以旗统军,以旗统民”,平时耕田打猎,战时披甲上阵。旗丁中按照身份地位,分为阿哈、披甲人、和旗丁三种。阿哈即奴隶,多是汉人、朝鲜人;披甲人是降人。民族不一,地位高于阿哈;旗丁是女真人。

但是这“披甲人”到底是什么地位呢?为何犯了罪的人都要去给他们当奴隶呢?就是用来帮助清王朝镇守边疆的人,因为披甲人世代居住边疆,清王朝会经常将一些犯人或其家属发配给这些人,稳定军心。

“与披甲人为奴”就是去给披甲人当奴隶。披甲人的地位就够低了,并且都不是什么善茬。去给这种人当奴隶,其结果也只有受辱或是被他们折磨而死,比死还要难受。

所以在清朝很多官员的家属知道要流放宁古塔之后,很可能会选择自我了结,因为不是所有人都能承受的了那种痛苦,人们更是谈之色变!

清代有没入旗的满族人吗

某位答友认为旗人等于满族人,所以不存在没有入旗的满族人,这个观点在某种意义上是对的,如果把满族理解为一个现代民族意义上的民族的话。

但是,有通例也就有例外。旗人包括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实际可以说有二十四旗。

其中不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中有人在民族识别的时候没有自居为满族,满洲八旗中也有没有登记为满族的——这包括了在清朝入了旗籍属于通古斯系统而在清朝灭亡后成为独立民族的赫哲族、锡伯族、鄂伦春族以及索伦系的达斡尔族,也包括为了避免民族迫害而不承认自己是满族的旗人。

(满通古斯语族语言图)

所以,本问题更准确的表述或许应该是清代有没有入旗的满洲人吗?

回答也是有的。这包括了因为犯罪等原因被开除旗籍的人,也有没有进入官方披甲人系统的巴拉尼雅玛人即巴拉人——他们是未被满洲的前身建州女真征服的居住在山中的生女真(野人女真)。

(巴拉尼雅玛人也信仰萨满教)

“人间地狱”宁古塔,清朝女犯人宁愿自尽也不去,到底有多可怕

“人间炼狱”宁古塔,被流放的清朝女子宁可自尽也不愿去的地方。

大家在看有些清朝宫廷剧的时候,或许会看见这样子的剧情,有些被犯了罪的人,会被皇上发配宁古塔。

有些受到牵连的女性在面临到这样子的惩罚后,宁可选择寻死,也不愿意流放到宁古塔去。

宁古塔到底是一个多么恐怖的地方?被发配宁古塔究竟有多惨?

以至于好多人在听闻发配宁古塔的时候,完完全全的没办法接受,甚至于有些人会选择寻死,也不愿意被流放到宁古塔去。

宁古塔在黑龙江牡丹江周边,生存条件奇差至极,并不是很适合老百姓过日子,自然环境无比的极端恶劣,此处长年冰冻天寒地冻,就算是身强力壮的小青年,在这样的条件下存活下来也是不易的,更何况那一些身娇体弱的弱女子呢?

宁古塔是中国清朝时期最关键的一个流放的地方,据传清朝皇室便是在这儿起家的,是爱新觉罗氏的起源地,例如说在宁安市旁边的觉罗古城,便有好多姓觉罗的人定居,这一个姓氏非常容易令人想到清朝皇室的姓氏爱新觉罗氏。

尽管宁古塔是一个流放的地方,环境恶劣,可是却被清朝皇上所看重,甚至于把宁古塔当做是先祖的起源地给敬奉起来。或许很多人看见此处比较的困惑,清朝的皇室为什么把这样一个荒芜的地方当做是起源地呢?

说到底宁古塔的地理环境太恶劣了,并不是很适合老百姓过日子。

在清朝的时候好多做错事的官吏民众,都是会被流放到宁古塔,长期从事各种各样的力气活,关键的工作也是开荒宁古塔,即使是你历经重重困难总算赶到了宁古塔,也不易在这儿过日子下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