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彻透骨的孤寂——且谈元曲《天净沙·秋思》的意
发布时间: 2023-07-11

文 /肖伟义

本是季节的自然轮回,在文学作品中却被赋予了千姿百态的作者情感。秋天特有的萧瑟,触发了文人“独在异乡为异客”的“乡愁”的情感,留下了众多的悲秋诗作。仅以“秋思”为篇名的诗歌就有几十首,其中不乏优秀之作。在《秋思》的诗歌中,唐朝张籍的“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算是一代名篇了。但当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流传后,张籍《秋思》就相映失色了。元以后读者一提到“秋思”,几乎都会脱口而出“枯藤老树昏鸦……” 《天净沙·秋思》成了 “秋思一绝”,马致远成了“秋思之祖”。

展开全文

《天净沙·秋思》像一幅乡村秋景画。作者以白描的手法,撷取自然界具有特定意象的景物,巧妙地拼接于画中,明丽清隽。初读此画,景物似作者漫不经心信手拈来;细细咀嚼,却是眼光独到,精心筛选,意象鲜明,意境高妙。

自然界的景物,终归是有名有形有量,但《天净沙·秋思》中的具象却是有名有形无量,呈现出孤独的物象:一藤一树一鸦,一小桥一流水一人家,一道一风一马一人。作者几近素描,在独一的物象前面分别加上了枯、老、昏、古、西、瘦、断肠,使其更富有感情色彩。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这些单个具象的排列组合,烘托出全曲衰败没落、凄冷悲凉的艺术氛围。笼罩在这个描摹下,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下,这本是表现宁静、恬淡的自然之美景物也变色为孤寂的陪衬。小桥无语,流水无声,人家无烟,夕阳如血,缓缓坠落,没有恬淡,一片死寂。在多重孤寂意象的叠合、映衬下,整体悠远、深邃的意境便浮现出来了。末句又以“断肠人”配“在天涯”的场景,更将孤寂的意境推向了极致。这是“断肠”式的孤寂,无解的孤寂,寒彻透骨的孤寂!

我们无法考据马致远写这首元曲时的背景和心境,但此曲与多数“秋思”抒发个人“乡愁”的诗歌不尽相同是显而易见的。淡淡的“乡愁”,浓浓的孤寂,表明作者跳出了个人情感的桎梏,以宽泛的视野来描摹孤寂,使《天净沙·秋思》具有更广更深的人生意义和社会艺术价值,从而赢得了后世读者的广泛赞誉。王国维《人间词话》评说:“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

古代文人大多性情孤傲,思维易感,人生的不顺、命运的多舛,往往诱发孤寂的情感,用作品的意境来抒发孤寂的愤懑。尽管不是写“秋思”,但在描写孤寂的情感,营造孤寂的意境上,柳宗元诗《江雪》,苏轼词《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与马致远元曲《天净沙·秋思》有异曲同工之妙。

《江雪》虽有“千山”、“万径”的静物、远景,但“鸟飞绝”“人踪灭”,死寂中只有“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其意境是何等凄冷,寒彻透骨的孤寂!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的“缺月”、“漏断”,一“幽人”一“孤鸿”,人无语,“孤鸿影”,真个是凄凄惨惨戚戚!“孤鸿”“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好一个凄凉的场景,好一个寒彻透骨的孤寂!

撰文 | 肖伟义

主编 | 晨曦

责编 | 清风

美编 | Birdy

【读城观察】

(上下滑动 点击阅读)

本平台仅供交流学习 ,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图片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如有问题请联系。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