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之精准分析思路结
发布时间: 2023-07-11

来源:Y语文加油站

展开全文

NO.2

散文之精准分析思路结构

——文思有路,遵路识真

散文与诗是我的双目,任缺其一,世界就不成立体。

——著名诗人、散文家余光中

作为一种文体,好处甚多。一石之嶙,可以为文。一水之波,可以写意。一花之瓣,可以破题。实在自由。

——剧作家骆文

一、散文的概念与特征

1.概念

《辞海》说,中国六朝以来,为区别韵文与骈文,把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统称“散文”。

广义上的散文,泛指除诗歌以外的所有文学类别集合。随着时代的发展,散文的概念由广义向狭义转变。狭义上,散文指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文学体裁。

现代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文学形式。作者往往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等方面的感悟,深入地挖掘其中的内涵与哲理。

2.特征

(1)纪实性强

散文具有较强的纪实性质,主张“大实小虚”,即在保持题材大体真实的前提下,可以虚构某些细节,乃至某个次要人物。尽管可以虚构,但散文中的情感绝对是真实的,这一点也是散文真实性的一个重要侧面。

(2)形散神聚

“形散神聚”中的“形”指的是散文中用来表情达意的人物、事物、景物等,“形”的“散”体现在联想的广泛、时空的纵横等方面;“神”指的是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主题、意蕴等,“神聚”是指表达的思想、感情、主旨等是明确、集中、统一的。要想把“散”的材料凝聚为“神”,在结构上往往需要一条线索,把那些“散”的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3)取材广泛

题材广泛,不受时空限制,联想丰富。

(4)形式灵活

结构多种多样,表达方式自由,语言运用灵活。

(5)语言优美

讲究文采,注意节奏,诗意浓郁。

二、散文种类及高考重点考查文体

1.种类

2.高考重点考查文体——文化游记散文

(1)概念

以文化意味突出、文化含量丰富的社会现象或自然景观为写作对象,通过游历名人、文化古迹的方式,咏史怀古,阐发作者的认识和评价,有时在此基础上联系现实,借古讽今,引发人们对现实人生的深沉思考的散文形式。

文化游记散文将文化思考的“理”与文学创作的“情”结合起来,或讲述文化知识,或感悟文化现象,或评析世态人情。此类散文既充满思考的智性,又不乏文化关怀和个人感受,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谨严。

(2)特点

①文化意识强烈,关注现实性、细节性、深刻性。

文化游记散文通常以历史事件或与历史有关的风情事物为载体,通过写历史,把现实意蕴透露出来,做到以史写实,以事传情,用缥缈虚幻的情境抒写现实情感。

文化游记散文不应只是对古迹的凭吊,对有关历史事实的简单复述,它更需要写作者精细的审美情趣与文化载体的巧妙融合。它通常借助细节来抒写文化自身的魅力,或通过想象的细节还原所写文化名人的生活真实,能增加文章的厚重韵味,增添文化散文的真实性、可感性。

文化游记散文要求作者在较为广阔的时空背景中,突出作品的文化意味和文化氛围;从选材上要求抒写文化名人、自然与社会风物或从历史掌故中进行独到深刻的分析。

②游记意识浓厚:记游行踪明晰,作者情感起伏变化,往往是游踪和情感变化双线并行,语言优美。

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组成纵式结构是游记散文最普遍的结构形式。阅读时,首先要明确哪些段落是总览全貌、哪些段落是分项描写,文章依次写了哪些景物,每一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其次要把握作者的立足点和观察点,明确作者是怎样移步换景的,即作者是怎样把参观到的全貌呈现于读者面前的,方法是找出表明作者游踪的词语。

作者的情感变化往往随着游踪的变化和自然景物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应透过作者所写之景和所状之物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还原为作者的喜怒哀乐。同时要从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以及作者的身份、阅历、文化素养等多方面全方位地解析文章,把自己摆在作者的位置上,设身处地地体会作者的思想起伏和感情变化,力求与作者产生共鸣。有些游记散文,作者往往在记游的基础上阐述事理或揭示哲理。阅读这类游记散文,我们要紧紧抓住所写景物的特征,细心领悟作者着意揭示的道理。

欣赏游记散文的语言,可以从品味形象美和鉴赏风格美两个方面入手,不但要看作者描绘了哪些美的形象,还要看作者在描绘形象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段,尤其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分析如此运用的好处,突出事物的情状。游记散文往往独具语言风格,如朱自清的隽永、孙犁的清新、刘白羽的豪放、冰心的婉丽等,准确把握游记散文的语言风格,需要认真研读文章,通过反复比较和仔细品味才能实现。

三、散文阅读方法

1.理解景、物与情、境的关系

散文以抒情言志为主,类似于诗歌。散文表情达意,主要是通过生活画面的描绘来实现的。这些画面由带着作者主观感受的人、事、物、景等意象组成,从而形成深邃优美、富于哲理的意境。

散文写什么景物、从什么角度或截取哪一部分、选择哪一侧面、景物与景物如何安排组合,都是由作者的主观情感支配的,不是客观景物的“实录”或“说明”。

充分展开联想,是散文景、情、境关系融合的重要思维方法和表现手段。所谓联想,就是由某一事物想到与之有一定联系的别的事物。如《荷塘月色》中,作者由眼前荷塘里的荷花,想到了“采莲的事情”,又想起《西洲曲》里的句子,再到“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因为故乡一带多水。

展开联想的翅膀,“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作者就有可能“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充分地写景抒情。因此,理解散文中景、物和情、境的关系,就要沿着作者的思路逐层深入,而不是只停留在景物与感情的表层。

2.理解“形”和“神”之间的关系

散文的“形”,是指散文的外在形式,如用了什么标题,选用了怎样的材料,材料与材料之间是怎样组织的,又采用了什么线索,还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语言使用得怎样等。散文可记叙,可说明,可议论,可抒情,可描写;而且几种方式经常交替出现,综合运用。

散文的“神”,是指蕴含于外在“形”中的情感、思想,它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一般来说,一篇散文的“神”是集中的、凝聚的。这不仅是因为散文的篇幅短小,无法容纳更多的“神”,还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文本的感知和审美作用。

3.要有“由实至虚”的文体思维

明确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言事说理服务的,这是现代文阅读应试必备的基本功。散文,交汇着叙述、描写与议论、抒情,“形”的铺展往往是“神”的凸显的前提,看似松散,其实多有联系或链接的痕迹。阅读的关键点不在于所记叙、描写的客体(实),而在于记叙、描写中灌注的作者主体的思想、感情(虚)。

四、散文阅读步骤

考场阅读是一种快速的精阅读,与平时的浏览或慢品有区别。它要求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把一篇千字文读两遍。这是考生必须练就的本领。只有平时有意识地训练快速阅读,才能在考场上方寸不乱,成竹在胸。

快速阅读要善于抓标题、开头、结尾及意蕴深刻处,同时圈点勾画出自己认为重要的段落和语句。

快速阅读的目的是在做题前整体把握文章。一篇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读一篇文章,如果没有着眼于全篇的眼光,没有整体把握的意识,其阅读效果只能是事倍功半。只有整体把握了文本,将文章的骨骼、精髓看得透彻、明白,才能把命题人的命题指向、意图看得清楚、明晰,才能快速而准确地答题。

所谓整体把握,就是要把握整体文意和思路层次。简单地说就是两个问题:①内容——文章写了什么?把握文章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②形式——文章是怎么写的?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和作者是如何展开思路的。

阅读步骤及方法:

课堂学案

复习任务

1.借助教材,梳理并掌握散文结构方面知识。

2.掌握结构题型要点,提高答题能力。

【考情微观】

【知识图要】

(说明:整体构思内容有交叉)

 借助教材,理解结构知识

结合前面“知识图要”导图,参照下面所提供的两个知识导图,温习所学的散文,思考其谋篇布局,填写下表。

知识导图一 不同散文行文思路

知识导图二 线索及其作用

(说明:在具体文本中,散文的线索有时不是单一的,如同时有时空线索。一些叙事散文多为双线并举:叙事为明线,推动情节的发展;抒情为暗线,将情感渗透在事、景、物中)

一文练透 [提升结构分析能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任务。

我们懂得你的悲欢

——致杜甫

钱红莉

看完国外出品的关于你的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久久不能平静。纪录片导演迈克尔·伍德真是细心,连你的出生地河南巩义都去了,推开那扇斑驳的门,一无所有,唯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