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杵成针文言文四年级(铁杵成针,文言文翻译
发布时间: 2023-07-11

本文目录

铁杵成针,文言文翻译

磨针溪在象耳山脚下。世代相传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他路过一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在磨铁棒,于是问她要磨成什么,老妇人说:“我想把它磨成针。”李白被她的精神感动,就回去完成学业。那老妇人自称姓武。现在那溪边还有一块武氏岩。

《铁杵成针》原文: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本文出自明·郑之珍《目连救母·四·刘氏斋尼》

人物背景:

李白其生地今一般认为是唐剑南道绵州(巴西郡)昌隆(后避玄宗讳改为昌明)青莲乡。祖籍为甘肃天水。其家世、家族皆不详。

神龙元年(705年),十一月,武则天去世。李白五岁。发奋读书始于是年。《上安州裴长史书》云:“五岁诵六甲。”六甲,唐代的小学识字课本,长史,州之次官。

开元三年(715年),李白十五岁。已有诗赋多首,并得到一些社会名流的推崇与奖掖,开始从事社会干谒活动。亦开始接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好剑术,喜任侠。是年岑参生。

开元六年(718年),李白十八岁。隐居戴天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市内)读书。往来于旁郡,先后出游江油、剑阁、梓州(州治在今四川省境内)等地,增长了不少阅历与见识。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北京大学教授李志敏评价:“李白之诗呼吸宇宙,出乎道;杜甫之诗德参天地,源于儒,皆至天人合一境界,故能出神入化。“ 《旧唐书》记载李白为山东人 ;《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铁杵成针》这篇文言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有篇文言文短篇,叫做《铁杵成针》,说的是李白求学之时,曾经打算半途而废,在回去的路上看到一个老奶奶用铁棒磨针,因此受到受到启发,继而返回山中,最终学有所成的故事。

原文是这样的: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这篇文章出自宋代的《方舆胜览》,文章短小精悍,浅显易懂而又寓意深刻。不过,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也有不合常理之处,毕竟,花费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耗费了大量的材料,把铁棒磨成一个绣花针,是一件性价比极低,甚至可以说执拗的事。因此,才有了现代人的段子:

一日,李白逃课的路上,在小溪旁见一位老婆婆正在磨一根很粗的铁杵,李白奇怪便问她,老婆婆答:“我想做针。”李白问:“您打算把铁杵磨成针?”老婆婆答:“是啊,我已经磨了很多天了。只需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李白听罢,感慨道:“没文化真可怕啊。” 于是他返回山中,终于学有所成。

当然,这是一个段子。其实,细读文章,原文不合理的地方主要集中在这两处:李白为什么在山中求学;铁杵成针是否确有其事。

稍微了解古代历史的都知道,大部分人上学,都是读的私塾,在山中的也不是没有,不过那不是为了求学,主要是山中安静,而且山中的寺庙是管吃住的,还有很多书籍。古代在山中读书的学子很多,李白是不是这一类呢?

我们来看一下李白的大致生平,

关于李白出生地,至今被学术界认可的仍然有两种说法:比较有说服力的是李白出生于中亚西域的碎叶城(在今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以东的托克马克市附近),到了约五岁时,其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也就是那年李白开始读书,“五岁诵六甲。”六甲指的是唐朝的教材。李白十五岁已有诗赋多首,并得到一些社会名流的推崇同时开始接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好剑术,喜任侠。十八岁隐居戴天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市内)读书。

铁杵成针几年级的课文

四年级
《铁杵成针》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授课老师:尤小拉 日期:2020.05.14 初读课文 借助拼音和注释读通课文,理解课文每一句话 的意思,有不懂的地方记下来。 tiě chǔ 铁杵成针

铁杵成针原文及翻译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磨针溪在象耳山脚下。世代相传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他路过一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在磨铁棒,于是问她要磨成什么,老妇人说:“我想把它磨成针。”李白被她的精神感动,就回去完成学业。那老妇人自称姓武。现在那溪边还有一块武氏岩。
只要坚持不懈就算是铁杵,也能磨成针。一个人,不管结果如何,只要坚持不懈,即可创佳绩。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