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表达母爱的画(历史上,真实的画家王玉珏是怎样的一个人
发布时间: 2023-07-17

本文目录

历史上,真实的画家王玉珏是怎样的一个人

王玉珏先生,画家、岭南大家、岭南画派第三代代表人物、艺术家。

广东的生活是一种亚热带气候,植物、多方面都非常的茂盛,而且种的蔬菜各方面都很多,所以在这里生活就是一种很美好的感觉。那我们作为画画的,就更是希望自己在这个地方去感受、去体验一些你所喜爱的东西、喜爱的生活、喜爱的人。所以自己的画,都产生在这片土地上。所以对这片土地产生了浓厚的感情和兴趣。

“我爱养育了我近三十年之久的珠江三角洲,对三角洲农村的景象有着浓烈的兴趣,我的大多数作品都产生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王玉珏

笔墨当随时代、当根植风土,这是岭南画派的画家们心领神会的约定。作为岭南画派第三代代表人物,这个特点也贯穿在王玉珏先生一生的创作体验中。王玉珏先生主攻工笔重彩人物画,数十年来她独一无二的画风和作品、鲜明的个性一直走在时代的前沿、给充斥着帝王侍女的中国传统的工笔重彩人物画注入了一股清雅现代的风范,她的作品自有女性艺术家那种细腻和温婉的画貌、又不失岭南画派那种特有的丰富和生动。这张画是自己在珠江三角洲去采风,和我们很多画家一起去斗门,我们非常高兴,在那里摘了一些荔枝,就一边吃一边说笑,这些农村的妇女小孩都围着我们看,就好像看新鲜似的,我们也感觉到非常新鲜的在那里吃,旁边还有小狗在那儿跳来跳去、非常热闹。在吃荔枝的时候自己就想,要我的儿子来多好,也能在这树底下来尝荔枝。回到住地,自己就很想把这个场景把它画出来。因为荔枝很红、很立体,你不把它画红了又不像荔枝;要是把它画红了,那这张画面火气就很难看。那自己要把它画到恰到好处,不能够不像荔枝、也不能够抢了主要角色的镜头,因为中国画只能加不能减,你画上去是什么就是什么,你不能像油画把它刮掉再来,不行,所以画了第二张的时候稍许好一点,这个第三张才画出自己心中应该感觉得比较满意的这张画。柳礼桂说:“她这种的格调,自己觉得就跟她的为人一样,她绝对不是浮躁的、是一种很高雅的,她画的画你就在她面前感觉到很耐看,也可以看很久。”卢延光言:““自己看她的风格,应该是岭南画派很特殊的样板,她继关、黎以后,杨之光以后又一个高峰,所以在看来她那种东西是唯美主义的,她也用比较现代和古典结合起来一种唯美主义,所以这是她成功之处。”

王玉珏与绘画结缘是在1955年,这一年十八岁的她被中南美专附中录取,1958年中南美专南迁广州,王玉珏成为广州美院中国画系的本科生。在这里,她正式接触了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革命派:岭南画派。岭南画派是海上画派之后崛起的最成体系、影响最大的一个画派,这一画派是在西方艺术思潮的冲击下、近代中国艺术革新运动中逐步形成的。岭南画派注重写生、融汇中西绘画之长,以革命的精神和强烈的时代责任感改造中国画,并保持了传统中国画的笔墨特色,创造出有时代精神、有地方特色,气氛酣畅热烈、笔墨劲爽豪纵、色彩鲜艳明亮、水分淋漓、晕染柔和匀净的现代绘画新格局。在广州美院,王玉珏有幸在当时岭南画派第二代传人关山月、黎雄才指导下学习,刚一进校门、她就体会到了岭南画派兼容并包的博大情怀。在考到美院的时候,那时候还有交心运动,就是自己当时在那里就说了,自己说我不是广东人,我是北方人、到这里来学,你们都是广东的,而且是岭南画派的,会不会我这个北方学生就不愿意教自己呢,什么什么的、自己就这么说。后来关老和黎老都是说,只要你肯学、只要你刻苦学,我们什么都教你。这句话给自己真是很大的鼓舞。关山月师承岭南画派奠基人高剑父,尤擅山水、花鸟,他和傅抱石先生在1959年所绘的巨幅壁画《江山如此多娇》、至今仍然悬挂在人民大会堂迎宾厅,他的《绿色长城》是美术界津津乐道的西画和中国画传统结合的典范,而他的《俏不争春》则是以花鸟画表达热情活力等精神力量的范例。自己在学生的时候我们看他画《红梅》,那时候不是所有的人都能随便去看的,他就让我(他)们这个班去看,那画没有那么大的墙、就铺在地上画。他的画就简直像在那打仗似的那么画,我们就在旁边看、一句话都不敢说,就看他画。当时我们画画都是用铅笔,后来他不主张我们全部都用铅笔,还是要用毛笔,用毛笔直接来画速写,铅笔它可以修改、拿个橡皮可以擦掉重新来;但是毛笔下去了,就不可以修改,就必须练你的观察和手的准确度。黎雄才也是岭南画派最有影响的传人之一,擅长巨幅山水,评论界将他命名为“黎家山水”,其中三十年代初作品《潇湘夜雨》获比利时国际博览会金奖。1954年创作的《武汉防汛图卷》被美术界赞为“抗洪史诗”,在不知不觉间、王玉珏已经融入到岭南画派的精神世界。

自己的老师关山月、黎雄才先生他们都是岭南画派的,岭南画派他们对外来的东西他们是不拒绝的。岭南画派的创始人高剑父先生他就是支持孙中山先生辛亥革命的,他在运用到绘画上他是既尊重传统,又不反对吸收外来的东西,注重写生、注重生活,这一点他们也是做得很到位的,所以自己也接受了这方面的影响。岭南画派它也不要求学生一味的像老师,而自己画自己的画、画自己心中最美好的画。

在两位岭南画派巨擘指导下学习,王玉珏的艺术领悟也在这片红土上生根发芽。1963年,一幅《山村医生》将26岁的王玉珏一下子推到了中国美术界的前沿。这里是距广州150公里的平沙农场,当时49年前王玉珏就是在这儿找到了《山村医生》的创作灵感。1963年的时候就下到平沙农场,为什么去平沙农场呢,那时候刚好是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去建设祖国边疆这样的号召。“当时我们在这里围垦的那时候呢、住的那个那些茅草屋和树皮房,这种树皮房就是当时知青、这个房子可能是小了一点,再长一六一六的就都是住在这样子的房子里。住在这样子的房子里头睡醒了就起来拿了工具就上工地了、上完工地了,那时候连这个水都没有的,都是烂泥地、都是那个海滩,弄完了以后浑身都是泥、都刺破了了。”“我们刚开始围垦出来的那些东西、那些地方就种甘蔗,种完了甘蔗长出来的甘庶大家很高兴、就砍下来吃、一吃一咬很咸的。哎呀,甘蔗怎么是咸的呢,因为这个地是海滩冲击的那个海滩把它围了来种的,结果种出来种出来了它上面的东西(咸的)。”

这些都是他们在围垦的现场工地上头画的速写,就是这些知青和当地的一些农场的工人们一起在围垦的一些景象,看到了一个卫生员、那时候白天跟着大家下田、晚上要给大家看病,大家多数都是那个脚被刺伤了,因为那海边的植物都是有刺儿的,刺伤了回来要擦药。这个卫生员就把一天的工作做完了以后、人家休息了,她还要在灯下撵棉签。这些山村的医生们一个是药箱、一个马灯、一个草帽或者说雨伞,这些都是必备的,因为她经常要到外面去、给人家看病就医。自己把这个情景、把这些东西元素都加进去,而且自己想画这个时代的人,自己不想把她画成一个古典工笔画,自己是想表达当时这个时代的一个让我们很热爱的一个山村医生的形象,所以自己这样子用工笔画、工笔重彩画的形式,而且都采取了放一点的形式来把它来完成。《山村医生》采用传统的中国工笔画的形式来表现当时当代的人物,这在当时画坛极其罕见。1964年,关山月先生看到了王玉珏的这幅《山村医生》非常激动,随即将这幅学生作品连同另一幅画《农场新兵》一起推荐到了北京参加美展,受到了很多专家的认可。《人民日报》、《人民画报》和很多美术画刊纷纷刊登,作品还被送往日本、德国、法国、美国等国家展出,引起了轰动,被称为中国传统工笔人物画表现现代生活题材的重大突破。卢延光说:“《山村医生》那幅作品对我们震动很大,因为之前,50年代60年代之前那个人物画还没有人画成这样的一种很新的、很有现代意念的一个国画,所以我们看了很新鲜。”李劲堃言:“她采用对一个乡村医生很恬静的一个侧面,没有用当年那种高大的那种去诠释的这种方式,自己认为有一个艺术家跟女性艺术家那种能够洞察到那个描绘对象的温情的一方面。如果一个人对于一个救死扶伤的人他内心都没有一个足够的平和的话,自己认为他是做不好这份工作的”。卢延光讲:“岭南画派成功之处就是吸收外来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所以王玉珏老师是那个人的一个典型。她的典型就是大家还没有这个觉悟的时候她走了先了、走前一步了。”

1964年,王玉珏由于成绩优异、留校任教,就在他即将迎来艺术上的蓬勃春天之时,为期十年的文化大革命拉开帷幕。王玉珏的恩师关山月和黎雄才等一辈老艺术家首先被卷入了这场风暴。我们被围攻,甚至我们写出来了一个大字报,反对他们搞牛栏,反对他们把老师都搞到牛栏里头去批斗,我们去劝阻的时候,他们就说你要再搞、把你的头也剃掉,就这样,后来我们几个年轻老师把那个大字报贴到校园的最显眼的大门口的地方,然后我们就一个一个的走出了校门、去长征了、去到延安、去奔向延安了,一路上我们还是在宣传,要文斗不要武斗。从广州到延安再到北京,王玉珏的长征之路充斥了斗争、革命,但是唯独缺少了笔墨纸砚。没有时间作画了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