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设计方案10篇(精选) - 飞外
发布时间: 2023-07-06

实验设计方案10篇(精选)

实验设计方案(精选10篇)

实验设计方案(一),飞外网分享最新好文章,本文出自飞外网实用文栏目:

一、实验名称:临时装片、切片、涂片的制作、观察和指导

二、实验目标:让学生经过独立自主的制作临时装片、切片、涂片的方法来感知细胞的形态和结构,从而使学生对细胞到达必须的认识,为以后的教学作下铺垫。制作临时装片的成功,对提高学生的生物学兴趣和生物科学素养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这样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本事,也培养了学生的自我动脑思考的本事。

三、实验方法及步骤:

(一)实验材料: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镊子、刀片、吸水纸、解剖针、毛笔、滴管、擦镜纸;清水、碘酒溶液;西红柿、空心莲子草、洋葱;创可贴(切片时可能会有人受伤)

(二)实验步骤:

1、临时装片的制作

⑴准备

擦用擦镜纸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

改善:将洁净的纱布改为擦镜纸,擦拭玻片时要注意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夹住玻片的两端,右手的拇指和食指衬垫上洁净的纱布后,夹在玻片两面,同时擦拭,以防将玻片损坏,滴用滴管在载玻片中央滴1-2滴清水

改善:在制片时至少滴2滴清水,这样加盖玻片时,盖玻片下的空间中水较充盈,气泡就少,细胞的活性也较好取用刀片在洋葱表面上划 井 字(大约0.5cm2),用镊子撕取外表皮

问题:由于叶表皮皱缩、学生不熟练等,导致撕下的表皮薄膜过厚,在显微镜视野中难以找到梦想的观察对象,致使实验效果较差。

改善:首先将洋葱鳞片叶切成宽1.0-1.5cm的纵向窄条,再用刀片将洋葱鳞片叶内侧表皮划成小块(切忌划透),然后用镊子夹住所划表皮的边缘,将其轻轻取下(洋葱鳞片叶内侧表皮易与叶肉分离,操作简便)即可。这一改善降低了实验操作难度,提高了制片质量。放把撕取的表皮浸入载玻片上的水滴中,并展平

⑵盖盖玻片

盖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地放下,盖在要观察的材料上

⑶染色

染:将玻片倾斜10度左右,从高的一侧滴入碘液,让其自我流入玻片。问题:染色时书中要求是把1-2滴碘液滴在盖玻片的一侧,然后用吸水纸从盖玻片的另一侧吸引,使染液浸润标本的全部。然而,部分同学可能将盖玻片下所有水全部吸干,做出的装片会有很多的大气泡,且气泡将细胞掩盖了,或者有人将气泡误认为细胞。

改善:染色时不用吸水纸吸水,而是将玻片倾斜10度左右,这个角度必须不能太大,太大水就会流出盖玻片下的小空间,然后从较高一侧的盖玻片与载玻片的缝隙往里滴碘液,让碘液自我流进盖玻片下,如果有液体流到盖玻片外,用吸水纸擦拭,但必须要强调不能从盖玻片边缘吸水,盖玻片周围必须要有充盈的液体,这样才不会出现大气泡。

⑷镜检

用显微镜观察

2、临时切片的制作

⑴选材

选择软硬适度的材料,先截成适当长度,一般以20-30mm为宜(便于手持即可),材料太软,可用马铃薯块茎、胡萝卜根或肥皂将欲切取的材料夹住一齐进行切片,本实验用空心莲子草,可直接用于切片。

⑵切片

用三只手指夹住空心莲子草,(使其高于手指,右手持刀片(刀片用水润湿),将空心莲子草削去一层,构成平面,刀口向内,与断面平行,以均匀的动作,自左前方向右后方快速拉刀,滑行切片(注意要整个臂部用力,而不要腕部用力)。

⑶镜检

如此连续动作,切下一些薄片,然后用毛笔将最薄的几片材料移至滴有一滴清水的洁净的载玻片中央,盖上盖玻片,用显微镜观察。

3、临时涂片的制作

⑴把成熟的番茄果肉放在培养皿内,让汁液流出(汁液中有均匀的离散细胞)。⑵吸取汁液,滴在洁净的载玻片上,将涂抹的液滴滴于载玻片的中央或偏右约14处,左手持载玻片或放在平台上,右手持另一载玻片作推片。先慢慢向右移动,让短边接触溶液,两载玻片的夹角约为30-45度,再向左迅速推载玻片,即可涂成一均匀的薄片。(也可用解剖针、牙签、火柴杆等涂成薄片,盖上盖玻片即可。)

四、预期结果:

1、成功观察到了洋葱表皮细胞、西红柿果肉细胞及空心莲子草茎的结构。

2、经过使用显微镜对细胞的观察,同学们对显微镜的使用有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3、经过学生们对临时装片、切片、涂片独立自主的制作,使得大家基本掌握制作临时装片、切片、涂片的方法

4、经过对细胞结构的观察,使同学们对于细胞的形态和结构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实验设计方案(二),飞外网分享最新好文章,本文出自飞外网实用文栏目:

一、研究问题: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对学生综合本事提高的作用

二、实验处理:

比较性实验:普通班与实验班的比较

等组实验:普通班与实验班的比较

三、实验变量

1、实验自变量

X=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使用

2、实验因变量

Y1=获取信息的本事

Y2=合作学习的本事

Y3=对信息评价的本事

Y4=反省认知的本事

Y5=自我评价的本事

3、干扰变量及其控制

干扰变量:(1)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和技术水平的不一样

(2)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任务的设计、使用的合理性与正确性。

(3)学生与他本事的变化发展对这五种本事的影响。

干扰变量的控制:

(1)为了确保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效果的提高是由于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使用的作用而不是其它因素的作用,本实验研究过程中采用等组比较实验。

(2)为避免由于任务驱动教学中任务的设计不合理而对实验效果产生影响,在进行实验前应由教学设计专家、学科带头教师和学生对设计的任务的合理性进行论证,布尔什确保任务的合理性。

(3)为降低其它因素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先对学生的确基本学习本事、信息素养和计算机技术水平等因素进行调查分析,并对其它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所产生的效果作预测分析,最终对教学效果进行分析时加以研究并予以排除。

四、试验程序设计

1、实验假设

(1)任务驱动教学法对学生获取信息的本事的提高有显著的作用

(2)任务驱动教学法对学生合作学习的本事的提高有显著的作用

(3)任务驱动教学法对对信息评价的本事的提高有显著的作用

(4)任务驱动教学法对反省认知的本事的提高有显著的作用

(5)任务驱动教学法对自我评价的本事的提高有显著的作用

2、实验对象

在附中信息技术教学中选取高二(3)、(4)班和第二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选取高二(2)、(5)班为实验对象;附中高二(3)班和第二中学高二(2)为实验组,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附中高二(4)班和第二中学高二(5)班为控制班,教学中不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实验实施前对学生本事进行前测,确认两班同学在这三个方面的本事相当,视为等组。

控制1=附中高二(4)班部分学生和二中高二(5)班

实验1=附中高二(3)班部分学生和二中高二(2)班

(注:研究到前测时可能两个学校的两个班不必须全部能够分为两个等组,故从两学校的两班中分别选取部分同学构成两个等组。为不影响实验的正常、顺利进行,对不纳入实验的同学也实施同样的实验手段,但不纳入数据的统计分析中)

3、实验过程

本实验研究采用等组比较前测后测实验研究。

(1)利用里克特量表对预期的实验对象进行前测,并分别从两个自然班中选取部分学生组成实验组和控制组:实验组和控制组。

(2)利用调查问卷对实验对象进行学习风格、本事结构等因素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学生的特点和已具备的本事状况,为以后的效果分析扫清障碍。

(3)在两个学校的两个实验班的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教学资料和任务驱动基本架构是由研究者和学科教师根据研究和教学的需要共同确定的)。在教学的过程中利用行为观察记录表、反思日志表、调查问卷、里克特量表等工具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观察和记录。

(4)在研究进行两个月左右时对学生这三种本事的发展进行构成性检验,发现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措施,进行补救。

(5)学期结束时,对学生这三种本事的发展进行终结性检验,验证实验假设是否成立,如成立,用实验数据证明,如不成立,说明原因。

实验设计方案(三),飞外网分享最新好文章,本文出自飞外网实用文栏目:

一、问题的提出

二、实验假设与理论依据

1.实验假设

2.理论依据

三、实验目标

1.科研目标

微信